政协委员这张名片 承载着群众之冷暖
◆何宗文
2016年3月12日下午,是全国政协十二届四次会议大会第三次也是最后一场发言时间。根据大会发言组的安排,我与其他十四位大会发言的全国政协委员一起,在人民大会堂主席台第二排就座,我是本次大会最后一位发言者。
16时40分,迈着坚毅稳重的步伐,我登上全国最高参政议政殿堂——人民大会堂发言席,向2000多名全国政协委员作题为 《做有温度的政协委员》的发言,成为新中国成立以来首位全程列席全国政协大会并在人民大会堂发言的地方政协委员,心中的感激之情难以言表。
从乡间的小路到庄严的人民大会堂发言台,我走了27个年头,我将自己27年的心路历程,在那天的发言中升华为最深情的呼唤:那就是,做一个有温度的政协委员,让人民群众从我们身上,不仅感受到政协的温暖,更能感受到党和政府的温暖、社会的温暖、人与人之间的温暖!
从成为一名光荣的政协委员那天起,我就意识到,政协前面有“人民”二字,政协委员心中更要有“人民”;政协委员把人民看得有多重,人民就会把政协委员看得有多重!我用27年的实际行动见证了我当初的理想和信念。
1962年10月,我出生在池州市一个贫困乡村,3岁时不幸罹患小儿麻痹症。由于当时家境贫寒、缺医少药,留下了右腿残疾、眼睛斜视等后遗症,自小受到不少的白眼和冷漠。长大后,我发现抱怨并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只有自强自立方能赢得他人和社会的尊重,于是下定决心,格外努力。
自1990年我担任贵池市政协委员那天起,就暗下决心:一定要当一名有温度的政协委员,努力履行好委员职责,用热情消融冷漠,用真情感动社会,贏得了社会与群众的信任。
从1998年1月至2018年1月,我连续被推荐为安徽省八、九、十、十一届政协委员。至此,我在政协委员岗位上参政议政28载,先后提交提案近400件,向省政协反映社情民意106件,提交大会发言材料41件,向省委反映信息18件,积极主动参加对口协商会、界别协商会、民情民智座谈会、专题常委会并提交发言材料43件,向省、市、区领导及有关部门报送各种建议、意见、调查报告、视察报告136件,向人民日报、人民政协报及省、市报刊杂志撰写新闻稿、通讯、杂谈并被刊用106篇。
克服身体行动的不便,我长年累月坚持为老百姓跑腿、办事,经过的路程超过50万公里,积累了不少化解矛盾、凝心聚力的“土办法”,赢得了当地政府和老百姓的充分信赖。因此,池州人总是称呼我为“何委员”,我也最珍视这个称呼。
28年来,我对政协的情怀,始终如初,时常用言语宣传政协,用行动展示政协,使人民群众感受到人民政协就在自己的身边。
多年履职的经历告诉我:为群众多“跑腿”,就知道群众困难、“痛点”在哪里;多到群众那儿走走、问问,多提供些微小帮助,就知道群众的“盼头”、焦虑在哪里。我一直认为,是人民群众把热量传递给了我,使我成为了一名有温度的政协委员。
所以说,政协委员不是一个名号,而是一张名片,这张名片所承载的,不是政协委员个人的事业成就和人生履历,而是人民群众之冷暖。
我的28年履职经历,虽说不能成为社会衡量政协委员履职成效的标准,但至少能给社会带来一个印象,那就是政协组织和政协委员是为国家参政议政的,是为人民干实事、谋利益、鼓与呼的。
在新中国诞生七十周年、人民政协成立七十周年之际,一回想起这些,我感慨万千!此刻的我暗自发誓,荣誉属于过去,不忘初心跟党走,牢记使命为人民,决不辜负“政协委员”的光荣称号,继续保持“政协委员”的本色。
作者系池州市人民信访评议团团长、池州市贵池区人大常委会委员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钱雪梅)为有效预防和遏制森林火灾发生,维护全区生态和公共安全,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森林防火条例》...
池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池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