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点游向全域旅游发展的“池州路径”

池州日报 2019-09-11 06:45 大字

□ 记者 何霞

作为全国首个生态经济示范区,池州拥有长江岸线160多公里,江河水系密布,森林覆盖率达60%,境内拥有以九华山、牯牛降、升金湖、杏花村为代表的各类景区景点300多个。不仅如此,作为安徽省历史文化名城,池州还拥有遐迩著闻的国家非遗池州傩戏、青阳腔等。生态风光和民俗文化交相辉映,使得这座皖江城市带上的小城逐步被世人所知、踏足并停留,旅游发展经历了从无到有、从小到大、从点到面、从弱到强。

2006年12月,池州成功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作为当时创建工程的参与者与当下旅游发展的见证者,市文化和旅游局副局长王强回忆道,池州地区复建之初,“旅游”这一概念对不少池州人来说还是模糊的,境内星罗棋布的美景长期处于“养在深闺人未识”的境遇,直到2000年池州撤地建市,来自省委、省政府的关心坚定了池州人发展旅游的信心和决心,“2000年6月,安徽省‘两山一湖’旅游发展调研座谈会在池州召开,会后,省委、省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两山一湖”旅游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从那时起,池州旅游业正式进入了启动发展阶段。”

2002年10月,池州市编制出台《池州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并于2004年初步通过评审并经市政府批准实施。各县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及《九华山风景区旅游总体规划(修改稿)》先后完成,花台、牯牛降、秋浦河、大王洞等各重点景区景点的开发规划也先后通过评审。旅游规划的编制和实施,有效地促进了旅游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使池州市旅游发展逐步走上可持续发展轨道。

2004年3月,池州市委、市政府审时度势,开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创建工作,这标志着池州旅游业再次迈入新的征程。王强清楚地记得,在“创优”过程中,从市几大班子到县区等各级领导、从相关部门到学校乃至社区,众志成城,以专题研究、现场协调、专项行动、志愿活动等形式加入到优秀旅游城市的创建中来。同时,对照《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检查标准》,结合池州实际,池州市将20大类176个子项任务细化分解到45个责任单位,实行动态考核和目标管理。2006年7月,在省级检查之后,针对反馈意见,再次梳理出180项整改任务,落实到各创建责任单位。“逐项整改、检查、反馈、解决,形成一个个工作闭环,确保按时按质完成各项‘创优’任务。”他说。

两年多稳扎稳打的创建过程不仅使得池州市顺利通过验收,更大幅提升了城市整体形象,优化了旅游发展环境。“创优”过程中,池州市把硬化、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作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的切入点,先后投入20多亿元用于城市建设;在旅游产业方面,大力实施“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发展战略,相继投入10多亿元用于旅游景区景点建设;在旅游环境优化上,把“创优”与精神文明建设有机结合,制定出台了多套管理制度。

“回顾是为了更好地出发!”王强说,随着时代的演变,嗅觉灵敏的池州人意识到,传统的景点游时代已经过去,把整个区域作为旅游目的地精心打造,引导游客进行深度游,充分享受当地风土人情和文化,延长停留时间,提高综合消费能力成为了旅游新追求。而这也是池州目前正在做的事情,由景点旅游模式向全域旅游模式转变。

从2016年池州市被列入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首批创建单位,池州旅游又走上“二次开发、二次创业”征途。经过了3年时间的深耕,全域旅游政策保障不断加强,项目建设有序推进,每年遴选了20个文化旅游项目作为市级重点调度项目,实行动态调整和定期调度。今年以来,市级重点调度项目累计完成投资7.74亿元,征集杏花村文化旅游区房车营地等15个项目为2019文化旅游招商项目。加强与交通、农业农村部门对接,跟踪做好花海、旅游集散中心、最美风景道等重点项目实施工作。遴选10个村开展乡村旅游示范创建工作。

他表示,接下来要围绕创建验收,持续推进全域旅游发展战略,积极促进文化、农业、商贸、大健康等产业与旅游业融合发展,逐步完善旅游公共服务体系,加大整体营销,进一步凸显池州旅游整体形象。

新闻推荐

8月池州市全社会用电量增幅居全省第一

本报讯(通讯员池统宣)8月当月,池州市全社会用电量7.7亿千瓦时,同比增长22.0%,高于全省16.3个百分点,居全省第一。按产业分类来...

池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池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