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起千家万户的幸福民生 党的十八大以来池州市民政事业发展纪实
□ 记者 钟斌
从低保家庭的柴米油盐到五保老人的冷暖起居,从优抚对象的优待抚恤到未成年人的生命安全……民政工作包罗万象,民生热点牵动人心。
党的十八大以来,全市民政系统干部职工牢记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民政为民、民政爱民”工作理念,以一个个事例、一组组数据、一幕幕图景,践行“为民”初心,解决了一批社会关注、群众期盼的民生问题,全市民政事业硕果累累。池州先后被列为第二批全国未成年人社会保护工作试点城市、第二批全国适度普惠型儿童福利制度建设试点城市、国家第一批医养结合试点城市。
济民困 织牢民生保障网
民生托底,群众有底。2012年以来,池州市以多项措施保障困难群体基本生活,财政累计投入民政事业资金3.86亿元,集中力量做好普惠性、基础性、兜底性民生建设,让民政工作成为社会真情涌动的一条生命线和保障线。
低保标准逐年提高。建立保障标准自然增长机制,全市城市和农村低保标准比2012年分别增长62%、392%,5.6万低保对象基本生活得到有力保障。全市9778人纳入五保供养体系,保障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占农村低保对象的75%,低保城乡统筹已实现全覆盖。
救助效能明显增强。部门联动、自然增长、核对审查、社会监督、绩效评价等制度机制全面建立,全市56个乡镇(街道)均设立“一门受理”窗口,居民家庭经济状况核对信息系统实现纵向互通、横向互联,临时救助、孤儿救助、生活无着流浪乞讨人员救助等各类救助累计达40万余人次。
养老事业蓬勃发展。近年来,池州立足得天独厚的生态本底和毗邻目标市场的区位优势,先后出台15个扶持养老的政策文件,累计投入2.5亿元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和人才培养,走出一条符合池州实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格局。
福彩慈善事业健康发展。福利彩票销量逐年递增,社会参与慈善事业氛围浓厚,2018年福利彩票发行首次突破2亿元,2013~2018年累计接受慈善捐助达3000万元。
解民需 创新基层社会治理
治国安邦,重点在基层、难点在乡村、支点在社会。基层社会治理是整个社会治理的核心,是国家治理的重要基石。党的十八大以来,池州市围绕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大力推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激发社会创新活力,努力实现城乡齐头并进。
城乡社区建设凝聚创新活力。一大批城乡社区步入全国和谐、全省示范社区建设先进行列,农村社区服务中心达标率提高到90%、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实现100%,志愿服务注册率提高到15%,志愿服务活动踊跃开展。
社会组织健康有序发展。全市依法登记社会组织955个,3A以上社会组织47个,市级社会组织党组织组建率47.2%,社会组织登记管理由重数量型向重质量型转变、党建工作由有型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服务社会由被动接受向主动参与转变。
基层民政服务能力持续提升。全市56个乡镇(街道)均设立民政事务所,配备民政工作人员148人、民政专干682人,实现有机构、有人员、有制度、有场所、有经费“五有”要求,在全省较早实现乡镇(街道)民政所全覆盖。
暖民心 提升基本社会服务
坚持完善民政基本公共服务体系,一大批民政服务项目建成并投入使用。今年6月,池州被确定为长三角区域养老一体化首批试点单位,与长三角区域的16个地级区市共同探索建立养老共建对接合作机制。
区划地名规范化管理。圆满完成第二次全国地名普查,出版了《池州市行政区划图》《池州市主城区标准地名图》,编纂了《池州市地名故事》。建立起市、县两级地名数据库,挖掘、保护、宣传了一批地名文化遗产,共有4镇9村入选安徽省千年古镇、千年古村落地名文化遗产名单。
未成年人关爱保护规范化管理。全市建立四级未成年人社会关爱保护网络,设立示范点40个。2018年,全市20688名农村留守儿童、1726名困境儿童全部落实监护人,实行信息化动态管理。
一项项政策、一串串数字,见证了温暖困难群众的“民生温度”。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池州民政人将以稳健的步伐再出发,致力于把一缕缕阳光洒向社会,把一丝丝温暖送进困难群众的心田,谱写“幸福池州”的新篇章。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石泽丰)为切实解决企业资金困难,帮助企业健康发展,今年以来,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积极搭建服务平台,促进银行与企业深...
池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池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