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实现公平正义奋力前行 访市中级法院原院长姚鹤亭和市委政法委原副书记郭元风

池州日报 2019-08-17 08:01 大字

□ 记者 江志

岁月变迁,时光轮转,从二十名干警到百余人审判队伍,从简陋的办公场所到庄严雄伟的审判综合大楼,从步行跋山涉水到警车助力、信息化办案……

几十年来,池州市中级人民法院历代干警牢记使命、坚守正义、不畏艰险,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不断更新司法理念,持续深化司法公开,在锻造一流队伍、争创一流业绩的道路上不断奋发图强。日前,记者专程采访了池州地区复建后中级法院首任院长姚鹤亭和市委政法委原副书记郭元风。

回忆当年的情景,今年已89岁的姚鹤亭一下子打开了话匣。“1988年池州复建时,省委组织部副部长找我谈话,让我从安庆地区最后一任法院院长调到池州担任池州复建后第一任院长。那时我已经58岁了,还要到池州去,一切从头开始,虽然不愿意,但组织决定了,我还是服从组织安排。最后在没有房没有车没有人,什么都没有,只有我这个院长的情况下,我去了池州。但办公地点仍在安庆地区中级法院。人员问题好办,只要把编制给我,安庆地区法院、安庆市法院我一个个做工作,愿意跟我去的就去,不愿意的算了,最后有20多人报名和我去了池州中院。有了人以后,中级法院的工作也就慢慢开展起来了。当时池州城区和农村大集镇差不多,下午想买吃的都买不到,街上行人稀少,驮着竹竿子在街上都打不到人。有时从安庆过江开会办案,遇上修路要半天才能到池州,要是遇上大雾天就过不了江。”

谈起现在的池州,姚鹤亭感慨:“池州现在的发展变化很大。坐车从安庆出发只要1个小时就可到池州,且风雨无阻;以前下午是买不到吃的,1993年的时候早上只有一家小店可以买到吃的,过了那个时间就买不到。现在市场繁荣,街上有各式各样的早点店,应有尽有。”

1988年,跟随姚鹤亭一起来池州中院工作的20多人中,其中就有郭元风。采访中,郭元风说:“池州现在的发展变化,让人非常感慨,可以说一天一个样,现在在池州城区,我们都找不到路了,原来的路、房子、大商场,现在都没有了。我觉得改革开放以后池州的发展突飞猛进,我们作为退休的老同志,心里也非常高兴。”

回忆当年的工作情景,郭元风印象深刻:“那时候的池州法院条件非常艰苦,总共25人不到,要承繁重的审判任务。当时池州的审判委员会还没有批,只有原来的五六个人,民事审判庭和行政审判庭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一个人要干两三个人的事情。”案件多人又少,三个人组成合议庭加一个书记员,书记员往往在这个庭当书记员又在那个庭当书记员。办公桌上从来没有干净过,一摞摞案件卷宗堆的老高,自己手头的案子刚处理完,其他的案子又来了。“那时为了办公房子的问题,我们还和安庆法院闹了很多不愉快。”

通过努力,人员扩充了,池州审判工作突飞猛进,一步一个台阶向前进步,渐渐走入正轨,大家的干劲也足。2000年,池州市中院搬到了新办公大楼,每个业务庭分工仔细,人员也由原来的20多个变成了70多个,办起案来也得心应手,经过几十年的发展,现在的工作人员和办公条件都有了很大变化。

“后来我去了池州市委政法委任副书记。那时候经费和办公条件都很紧张,印象最深是1998年大水的时候,持续高温,就只有一台小空调,大家就挤在一间办公室里。现在政法委的办公设备、档案管理、办公环境早已不可同日而语了。”

郭元风说:“池州其他方面的建设也是日新月异,几个月不去就大变样,现在让我去,路都不会走了,有车子去还能转一转,走路分不清‘东南西北’了。作为在池州工作过的老同志,非常希望池州能实现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高质量协调发展,变得越来越好。”

新闻推荐

“板栗之乡”美化环境留住“乡愁”

□记者钟斌通讯员桂寒屏“种植板栗树面积2000余亩,其中百年以上板栗园200余亩;年产量超过10万斤,产值超过100万元……”宋仁...

池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池州这个家。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