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脸识别、DNA比对、网络精准推送池州救助站高科技“畅通”流浪者回家路

池州日报 2019-07-26 07:34 大字

本报讯(记者汪玉芳)7月15日,在外流浪三四年的叶某,在市救助站的护送下,终于回到黄山的家人身边。借助人脸识别技术,市救助站再次成功帮助一名流浪人员找到了亲人。叶某因为智力障碍,走失后流浪到池州,近期市救助站把他的照片传到市公安局刑侦支队,没想到不久就传来好消息,通过人脸识别比对技术,他们确定叶某为黄山区新明乡的走失人员。

人像比对新技术应用

据了解,在市救助站每年救助的失踪走失人员中,大部分都有智力障碍,他们无法准确说出家庭地址或亲人联系方式。面对迷途老人茫然的表情、走失儿童无助的眼神、智障人员几近空白的记忆,为了帮助他们尽快回归家庭,市救助站成立了专业的寻亲队伍,寻亲公布率达100%。

今年1月份,接到市民举报电话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在清风路大桥的涵洞中发现了流浪人员陈某,刚到救助站时,陈某蓬头垢面,神志也不清楚。工作人员每天都会反复问他“你叫什么名字?”“你家在哪里?”可是陈某一直未能说出有效的身份信息。

“像陈某这样的情况,救助站还有不少。”市救助站负责人陈志彤告诉记者,长期滞留在市救助站的流浪人员月平均在40人,几乎都是智力障碍和精神病流浪者。为了帮助他们尽快找到家人,去年年底,市救助站与专业机构取得联系,希望借助人脸识别比对系统确定他们的身份。当时输入30多名受助人员的信息,有4例比对成功,其中陈某就是一例,目前救助站已安排返乡。让陈志彤高兴的是,市救助站已和市公安局刑侦支队建立了人脸比对寻亲机制。今后,市救助站工作人员只需将流浪人员照片通过微信传送给刑侦支队,技术人员即可进行人脸比对。

此外,2016年开始,市救助站联合市公安局刑警支队对所有长期滞留人员进行DNA数据采集,这些流浪乞讨人员的DNA数据信息全部录入全国失踪人口数据库和全国打拐DNA信息库,对于及时寻亲能起到很大的帮助。

精准推送寻亲启事

“我们与《今日头条》建立了合作机制,通过弹窗技术向受助人员疑似走失地、户籍地等特定区域精准推送寻亲启事。”陈志彤说,当流浪人员到达救助站后,24小时内救助站会发布寻亲公告,通过公共微信号、今日头条、全国寻亲网和当地的媒体网站推送寻亲信息,此外市救助站还在开发社会力量帮助寻亲。

去年大年三十,本地的一名老太太走失,救助站根据一位好心人提供线索,将老太带回救助站,通过本地救援组织蓝天救援队发布的一则寻亲公告,与走失老太太家属取得联系。

“从老人送到救助站,到与家属取得联系,仅用了几个小时,一家人还赶上了吃大年三十的团圆饭。”陈志彤说,近年来,随着这些高科技手段的运用,救助站帮助失能失智受助者成功回家返乡的比例不断提高,今年上半年救助站已帮助14名流浪人员找到家人。

技术失灵得靠责任心

不过,有时候仅靠技术也无法解决全部问题,还得靠工作人员的责任心。

2013年刘某在主城区流浪,好心人把他送到了市救助站。因为先天性智力低下且患有有精神障碍,刘某一直表达不清自己从哪来、叫什么,他在救助站一待就是5年。5年时间里,救助站一边帮他看病,一边帮他寻找亲人。然而,通过DNA采集对比、网络推送寻人启事等方法都没能帮他找到家。

但工作人员没有放弃,每天都跟他聊天,希望从中发现线索。工作人员田昌华告诉记者,他们的工作除了照顾受助人员的生活外,最重要的就是与他们聊天,聊天过程中发现任何一点线索,都不会放过,他们专门有个本子记录下来,很多零碎的信息拼凑起来,就能形成有价值的信息。2018年的一天早上,刘某突然坐在角落里哭了,细心的工作人员发现后,上前安慰他,没想到他说想回河南民权的家,还模糊地说出了爸爸妈妈的名字。掌握了这个重要信息后,工作人员第一时间与公安部门取得联系,虽然刘某说的信息不完全准确,但经过多方努力确认后,终于帮刘某找到了家。陈志彤说,碰到这种情况,有时候高科技寻亲手段也会失灵,“幸好我们的工作人员没有放弃。”

通过多年经验积累和实际运用,市救助站已摸索出一套“传统与现代结合”的方法,通过口音辨识、情理感化、实地寻踪、物品寻迹、公安协查、站际合作、媒体关注、头条推送、DNA数据采集比对、人脸比对等等多种方式相结合做好寻亲工作,为流浪人员重回家庭的温暖创造了有利条件。

新闻推荐

池州市集中治理诚信缺失突出问题19个领域为重点

本报讯(记者汪玉芳实习生杜龙菲)近日,记者从相关部门获悉,为了不断提升全社会诚信水平,池州市印发《池州市集中治理诚信缺失突...

池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池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