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让每个孩子享受公平优质教育——访市教体局局长胡学慧

池州日报 2018-11-12 10:54 大字

□ 记者 汪玉芳

70多岁的退休教师陈建曾在贵池区梅龙街道教书35年,从自己教书到如今是关注孙女上学的家长,他既是池州教育事业发展的见证者,也是参与者。

“孙女们赶上了教育发展最好的时代。”回忆起刚到学校时的情节,陈老师感慨万分。“那个时候的学校,教室都是土房子,没有窗玻璃,屋顶漏水。冬天外面下大雪,里面下小雪,老师冻得手都不能伸出来写字。”如今孙女就读的贵池区梅龙中心学校,过去也是一所名副其实的薄弱学校,可现在校容校貌发生了彻底的变化,不仅有着漂亮的教学楼,还配备了实验室、图书室、多媒体教室等。

梅龙中心学校的变化是池州教育发展的一个缩影。“改革开放40年暨池州复建30年,全市教育发展从不均衡到基本均衡,正朝着优质均衡的目标迈进。”市教体局局长胡学慧告诉记者,池州教育的发展可以分为几个阶段,1978年到1988年是池州市教育的恢复时期,1989年到2000年是调整和稳步发展期,2001年到2009年是快速发展时期,从2010年到2018年是教育深入发展时期。

“回顾改革开放初期,全市中小学办学条件几乎是一穷二白。”胡学慧说,40年来基层教育的每一步变迁,都是池州教育领域取得显著成就的印证与缩影。1981年全市开始启动校舍建设,开展“一无两有”达标创建,改善办学条件,实现了学校无危房、校校有教室、班班有课桌凳。1988年池州复建后,全市先后实施中小学危房改造、校园“六配套”建设、“普室”县争创等建设项目,全市办学条件从基本满足教育教学需要到迈向现代化发展。1996年全市所有县区实现“两基”目标,义务教育质量得到稳步提升,基本解决了孩子们“有学上”的需求。

“‘两基’解决了学生有学上的问题,但怎样巩固提高,怎样推动教育均衡发展的问题又摆在我们面前。”胡学慧说,百姓不仅希望孩子“有学上”,更盼“好上学”“上好学”,因此近些年池州教育改革的重心就转移到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上,让偏远乡村的孩子享受到城镇孩子一样的优质教育,成为池州教育部门的主要职责。2006年,针对全市广大农村中小学的基础条件、教师队伍等方面存在诸多问题,池州市启动了首轮薄弱学校改造,随后校安工程、国家薄弱学校改造计划、城乡学校标准化建设等一系列重大教育项目紧锣密鼓地相继实施。2015年全市三县一区争创全国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一次性整体通过国家评估认定,池州市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水平迈入全省第一方阵。

“优质的办学条件是实现教育均衡发展的重要条件之一,池州市教育改革同时取得历史性突破,池州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大幅提高。”胡学慧说,这得益于各项改革措施的落实到位。教育管理机制改革顺利进行,2007年以来,通过撤销乡镇教委(办),组建乡镇中心校,池州市建立并完善了“以县为主”的教育管理体制。同时教育人事制度改革也在深入推进,全市教师队伍结构得到优化,广大教师的积极性进一步调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初中毕业升学考试、高中招生制度改革都在逐步深入。2007年首次将省级示范高中60%录取指标分解到农村初中,2009年增加到70%,2014年增加到80%,优质高中“指标生”向更多农村孩子倾斜。

30年来,持续增加的财政投入为池州教育的改革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从数字看变化,1988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仅有2000万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仅1838.45万元,到2018年全市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到25.95亿元,财政性教育经费投入增加到22.87亿元;1988年,全市教育项目建设经费不足50万元,2018年增加到1.5亿元。

数字的背后是池州教育发展的生动变化:1988年到2018年,全市幼儿园由4所增加到181所,在园幼儿由3270人增加到35936人;全市学前教育三年毛入学率由13%提高到86.47%,“三残”儿童入学率由35%提高到90%,小学毛入学率由73.23%提高到104.11%,初中学龄人口毛入学率由80%提高到112.86%,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由65%提高到99.74%,高中阶段毛入学率由41.2%提高到96.64%。

新闻推荐

池州市水务局:指导服务推进入河排污口整治

本报讯(记者陆寒芳)记者从市水务局了解到,池州市26处需采取工程措施整治的入河排污口,目前已完成12处,剩余14处正在加紧施工中...

池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池州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