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型升级不停步工业强市再出发——访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春生

池州日报 2018-11-10 07:18 大字

□记者 钟斌

“工业兴,经济兴;工业强,城市强。由于历史原因,池州历经‘两撤三建’,多次失去国家重大项目布点的机遇,但池州复建特别是撤地设市以来,池州知弱图强,持之以恒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池州工业实现了从少到多、从弱到强的跨越,工业发展正迎来历史最好时期。”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王春生认为,池州要想避免边缘化,实现弯道超车,重点在大项目,出路在工业化。

打开池州工业发展的历史档案,40年探索写就的荣辱与艰辛历历在目———

解放初期,池州的工业主要是作坊式的手工业,改革开放之初(1978年),池州工业增加值不足0.46亿元,产业基础非常薄弱;

池州复建(1988年)的十年,工业增加值仅增加1.34亿元,工业发展异常滞缓;

池州复建(1988年)至设市(2000年)的十二年,池州工业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轨的时期,工业增加值增加12.63亿元,年均增加1亿元;

撤地设市头十年(2000年-2010年),工业增加值增加88.87亿元,首次突破百亿,年均增加8.89亿元;

“十二五”以来的七年(2010-2017年),工业增加值增加142.9亿元,达246.2亿元,年均增加20.4亿元。

1978年以来,池州市实现第一个10亿元工业增加值,花了整整17年时间,第二、三、四个10亿元,分别用了9年、2年、1年时间,池州工业已步入发展快车道。

“经过40年的逐浪前行,池州市工业经济规模持续提升,日益成为池州快速发展的中流砥柱。”据王春生介绍,截至去年年底,全市有4个工业园区产值突破百亿,产值超亿元企业185家,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到10家;2户企业进入全省制造业百强和民营企业百强,其中:贵航特钢连续四年进入百强榜单,并成功跻身2018年中国民营企业制造业500强。

从“无工不富”的觉悟到重大工业项目的争取,池州市工业发展“摸着石头过河”,从小而散到形成自身特色,产业定位逐步明晰,已形成“4+3”产业体系。据了解,池州市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金属非金属材料、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规模,2017年分别达到165.9亿元、120.6亿元、327.7亿元、64.6亿元。电子信息产业“无中生有”,2017年实现产值90.1亿元,占规模工业总产值比重11%。与此同时,旅游产业风生水起,大健康产业应势而兴,已成为工业发展的重要增长极。

“园区是工业发展的重要载体,也是工业强市的重要着力点,建市以来,我们立足池州实际,对全市范围内适合工业项目落地的区域进行整合,摒弃各自为阵、谋划握指成拳,大刀阔斧地调整园区规划,走出一条富有池州特色的发展之路。”据介绍,池州市现有池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等国家、省级以上开发区6家,截至去年年底,落户企业4067家,其中规上工业企业397家。2017年,省级以上工业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728.1亿元、同比增长18.86%,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639.5亿元、增长17.74%,销售收入过亿元企业117家,规上工业增加值占全市81.5%。

科技创新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原动力。近年来,池州针对本地人才短缺现状,以推进产学研合作为抓手,促使300余户规模以上企业与近百家高校院所建立产学研合作关系,推进企业创新发展和绿色发展。截至2017年底,全市拥有高新技术企业63家,省级以上研发平台78家,市级企业技术中心150家,省级工业设计中心6家,省绿色工厂7家,省级节水型企业6家。艾可蓝节能环保科技公司等一大批高层次创新团队创办的高科技企业正引领全市工业经济创新发展。

“转型是池州工业发展的关键词。经过40年坚持不懈的努力,池州市工业逐步实现了资源型行业向制造业转型,传统制造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型,传统工业基地向战略性新兴产业基地转型,产业发展方式向集群化发展转型,池州工业正步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王春生说,新时代开启新征程,我们将一如既往地实施“工业强市”战略,积极践行新发展理念,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为加快建设现代化“三优池州”提供源头活水。

新闻推荐

池州市贵池区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局城区违法停车曝光台

违法停车车辆号码:(皖R)蓝牌03076003330062100979013330320003232035790374003958043860492505474057200649007093072660884...

池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池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