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事业大发展百姓健康添福祉——访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刘保权
□ 记者 汪玉芳
家住贵池区梅街镇的65岁老人方迎春刚刚在市人民医院做完胆囊结石手术,这次的看病经历,让老人亲身感受到池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进步与发展。
看病时不需要排队,女儿帮方迎春老人通过网络挂的专家号,按照约定的时间,不用排队她就做好了各项检查。住院后确定需要手术治疗,方老还紧张得偷偷流眼泪,没想到一个小时就出了手术室,因为是微创手术,创伤小,伤口只需要贴个创口贴,第二天她就能下地走路了。住院一个星期时间,本以为要花不少钱,可出院后才知道,农合报销后个人支付仅两千多元。
在农村长大的方迎春老人,经历过缺医少药的时代,在他们一代人的心里,小病扛大病熬,医院上不起也看不起,五个姐妹如今只留下两人,方老不无感慨地说:“那时候哪能跟现在比,现在有那么多医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卫生院,看病很方便,再加上医疗技术水平也大大提高,很多当时无法诊断的疾病或是不容易治愈的疾病都不再是疑难杂症了。”
从1978年到2018年,改革开放正式迈入第40个年头,也是池州地区复建30周年。“这30年来,池州医疗卫生事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党组书记、主任刘保权说。从最初看病老三样“听诊器、血压计、体温表”,到如今的“血气分析仪、四维彩超、螺旋CT”等先进医疗设备;从群众患病找医生,到享受签约家庭医生上门服务;从看病远看病难到网上预约挂号;从1988年全市医疗机构数190个,发展到如今医疗卫生机构数为1006个、卫技人员7213人、床位6169张……池州医疗基础设施不断改善,医疗设备更加先进,医疗政策更加惠民。
过去池州是血吸虫病重疫区,即使到20世纪80年代,全市血防任务仍然占全省血防任务的40%。经过这些年的努力,池州血吸虫病疫情得到有效控制。目前全市2个乡镇达到传播阻断标准,78个村达传播阻断标准,全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无急感病例发生。
“30年来,我们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快速健康发展,许多危害人民健康的严重疾病基本消灭或得到有效防控,人民健康水平有了较大提高。同时我们持续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加大了对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百姓看病不再难。”刘保权说。
“发展的最终目的,还是为了老百姓公共的健康。”刘保权告诉记者,国际上衡量一个国家居民健康水平的主要指标是人均预期寿命、婴儿死亡率和孕产妇死亡率。数字最有说服力,2017年池州市孕产妇死亡率5.88/10万,较2001年下降了89.95%;婴儿死亡率3.29‰,下降了76.7%;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4.65‰,下降了73.5%。
在过去30年的卫生事业发展历程中,医疗救治能力建设成为重点工作之一,各级医疗结构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内涵建设,使得全市医疗救治能力得到了大幅度提升。2009年以来,池州市争取到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251个,中央投资共下达48763万元,而这些项目从市本级到县再到乡镇、村实现了全覆盖。
家住贵池区里山街道的徐皓轩,因急性肺炎,经卫生院医生紧急转诊,一路“绿色通道”住进了市第二人民医院,经过一周治疗,病情好转,下转至里山卫生院,在该院巩固治疗一周后康复出院。2016年,贵池区启动“县域医疗服务共同体”试点,以县级医院为龙头,“牵手”乡镇卫生院组建医共体,实行“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机制,努力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
“方便群众就医,是池州市推进分级诊疗的初衷之一,更是目标所在。”刘保权说,近年来,池州市全面启动多种形式的医联体建设试点。建立起以市人民医院为龙头的城市医联体、实现县区全覆盖的7家县域医共体和2个独联体,实现城乡资源的共享。全市有5家乡镇卫生院升格为二级综合医院,9家乡镇中心卫生院申报一级甲等综合医院,11家乡镇卫生院获全国群众满意乡镇卫生院称号。医联体建设的不断推进和完善,使分级诊疗上下联动机制逐步建立。
此外,以需求为导向,做实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对百姓来说,家庭医生如同贴心的健康管家。截至目前,全市家庭医生签约服务45.62万人,签约率31.61%,完成目标任务的106%。全市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和示范点创建工作,共创建1个省级示范点、4个县级示范点。
30年来池州市医疗卫生事业的巨变增进了民生福祉,老百姓最直接的感受是:家门口的卫生院越来越有规模了,去大医院就诊住院更方便了,医疗环境越来越温馨舒适了,看病可以报销了……这样的感受年年在变化,一年更比一年幸福。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唐胜旺)10月19日,市委扫黑除恶第三督导组来开发区督查全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开展情况。督导组一行通过听取...
池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池州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