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放思想聚合力艰苦创业打基础——访原池州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陈业夫
□ 记者 钟 斌
“池州自然环境得天独厚,在我心中它就是一个美丽的大花园,它是安徽省最美的地级市。”4月20日,当记者说明采访来由时,今年76岁的陈业夫表示,虽然我离开了池州18年,但我依然很留恋和怀念那里。
作为原池州地委副书记、行署专员,陈业夫在池州工作期间,与地委、行署领导班子一起,以解放思想为先导,不断更新观念,清除阻碍发展的思想障碍,科学把握区情,艰苦创业、励精图治,打好长江牌、生态牌、九华牌,池州在经济发展、城市建设、旅游开发等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为池州今天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经济发展渐入佳境
池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但由于历史原因,当时历经两撤三建,错过了不少发展机遇。与沿海发达地区相比,不少人观念上仍残留着保守、封闭、小富即安等守旧思想。陈业夫与地委、行署领导班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觉得如果不拆除池州人思想“旧藩篱”,很难实现池州新发展。
于是,1998年10月30日,地委、行署在全区上下开展了“我为池州添光彩大讨论”;1999年3月至6月,开展“解放思想,更新观念”大讨论;2000年8月至12月,开展“解放思想,优化环境大讨论”。通过一系列的大讨论,在全区党员干部中形成了加快发展的广泛共识。
与此同时,地委、行署组建考察团,率县市主要负责人赴苏浙地区考察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出台加快发展个体私营经济的决定,确定把个体私营经济作为池州经济发展突破口和经济增长点;制定出台加快国有企业改革的决定,规定除国家专营外,其余企业通过改革、改组、改造,一律放开搞活;成立池州地区专家咨询委员会,下设农业、工交、城乡建设、社会发展、生态经济、旅游经济等专业组,同时聘请来自北京、合肥的专家和学者为科技经济顾问,为加快池州改革发展当好顾问和参谋。
在一系列措施引导与促进下,全区个体私营经济发展迅猛。在1999年个私经济对财政贡献率较上年提高10个百分点的基础上,2000年一季度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累计户数同比增长12.2%和34%,注册资金增长39.4%,上缴税收增长26.2%。
国有企业脱困与发展出现转机。截至2000年一季度,全区相继成立了有色、杰达、金九华、物资等四大国有控股公司,对竞争性不强的国有中小企业通过股、转、租、破等多种形式,让国有资本从企业中退出。全区87户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工业产值27340万元,同比增长15.9%,其中东至纺织厂一季度盈利118万元,甩掉连续五年亏损的帽子。
外向型经济稳步发展。2000年一季度,全区自营出口完成435万元美元,同比增长39.4%;池州有色集团等一批重点出口企业产品出口业绩大幅增长,石台煤气仪表厂走出国门到吉尔吉斯办厂获批;已审批外资项目两家,引进外资174万美元,已签约正在履行手续的尚有307万美元。
城市建设如火如荼
从温州商贸城的开城营业到台州大市场的动工,从杏花村的复建到姚依林铜像的落成,从房地产项目的开发到城市交通环境的改善……
在陈业夫担任行署专员期间,地委、行署通过对外招商引资,加大城市建设力度,贵池城东、南、西三翼处处是建筑工地,城市功能不断完善,实现了城市面貌一年一个样,三年大变样。
1999年11月3日,大型商品批发市场——温州商贸城开城营业,吸引大批江苏和浙江客商来池投资兴业。最让人称道的是,项目从正式签约投资到建成开业,前后不到10个月,其速度之快、效益之高前所未有。
1999年5月15日,贵池市政府与安徽宇华房地产就引资改造开发南大门项目举行签约仪式,掀开了池州改造开发南大门的序幕。
1999年8月,台州大市场建设项目正式签约落户。项目占地18.27亩,总投资1500万元,建筑面积2万平方米。作为呼应温州商贸城的大型批发市场,它的兴建进一步激活了池州商贸流通业。
1999年10月中旬,旅欧华侨詹晓荣与贵池市政府商谈复建杏花村、开发西大门项目。(下转2版)
(上接1版)2000年5月19日,杏花村复建工程破土动工,正式拉开杏花村复建的帷幕。公司以复建杏花村为己任,进行杏花村旅游和杏花村品牌建设,最终建成的杏花村旅游区荣膺国家4A景区。
与此同时,池州的交通网络得到进一步完善。1998年12月29日,全长97.2公里的沿江公路池州段正式通车,标志着沿江公路全线贯通。它不仅能增强皖江地区间交流与经济协作,带动沿线乡镇经济发展,也为皖江地区实现与浦东、长江三角洲地区的一体化发展,参与跨地区产业结构与战略调整提供了枢纽性通道。
旅游开发高瞻远瞩
池州是皖南旅游区的重要组成部分,自然资源丰富,人文底蕴深厚,生态环境优美。1996年12月被国家批准为中国第一个生态经济示范区,1997年被国务院列为《中国21世纪议程》地方试点。陈业夫在池州工作期间,地委、行署从战略全局出发,主打“九华牌”和“生态牌”,重新审视旅游业在全区跨世纪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位置,编制了全区旅游业“九五”计划和2010年愿景目标。
2000年6月,地委、行署提出全区旅游业发展“十五”计划和远景目标:即围绕一个中心(以发展九华山旅游为中心),突出两大特色(佛教文化和生态环境),开发三条环线(九华山街区、中闵园区、天台区为内环;山前区、转身洞区、九子岩附件以及庙前、朱备、柯村、南阳湾为中环;贵池、石台、东至等地景点为外环),构建四大板块(九华山、贵池齐山——秋浦仙境,石台牯牛降及溶洞群,东至升金湖、大历山),着眼国际、国内市场,积极推进旅游产业化、国际化进程。争取到“十五”期末,年接待国内游客320万人次,境外游客达4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9.2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7.4%。到2010年,年接待游客644万人次,境外游客6万人次以上,旅游总收入18.5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0%,使旅游业真正成为我区的支柱产业。
围绕以上目标,当时还明确了五条具体措施。科学规划,全面实施九华山“二次开发、二次创业”,将九华山管理机构及部分企事业单位下迁到柯村,明确九华山世界级旅游目的地的目标。打好基础,进一步加快九华山旅游基础设施建设,重点抓好九华山地藏菩萨露天大铜像工程建设,着力培育旅游业管理、宣传促销和导游人才队伍,全面提升从业人员综合素质。强化促销,坚持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积极拓展九华山旅游业的市场空间。理顺体制,撤销九华山风景区管理处,设立九华山管委会,组建“安徽省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并积极争取上市,真正形成大九华、大旅游、大产业的发展格局。加强管理,建设九华山博物馆和佛学院,积极争取九华山列入世界自然与文化遗产名录,全面提升九华山文明创建水平和旅游品位。
大愿文化园景区建成对外开放,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池州入选中国优秀旅游城市、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如今,当年描绘的蓝图早已变成了现实。截止2017年底,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765.92万人次,接待入境游客突破100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615.15亿元。旅游业对GDP和地方财政的综合贡献均超过了15%,旅游业已成为池州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池州发展太快了,现在电厂投产了,大水利建成了,火车开通了,机场通航了,财政收入突破100亿元……”陈业夫对池州今天取得的成就啧啧称奇:“池州干部责任心强、守规矩、肯吃苦,只有池州干部群众齐心协力,共同奋斗,继续发挥自有资源和生态环境优势,池州的明天将会越来越好,池州人民将会越来越幸福。”
新闻推荐
澳门商务考察团来池参观考察王信陪同贾瑄周珍花何世荣出席座谈会
本报讯(记者徐婷)5月26日至28日,澳门商务考察团来池州市参观考察,并召开澳门商务考察团池州市项目推介座谈会。省政协港澳台...
池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池州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