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笔涌秋浦改革潮——读钱叶荫《潮涌秋浦》

池州日报 2017-11-28 01:00 大字

方雪松

当许多人都在拼命追求硬货增值效应的时候,依然“彬彬君子”的安徽广播电视台记者钱叶荫,却将他的新闻作品集——《潮涌秋浦》,郑重地捧在我们面前,使你不能不对他的这种虔诚敬业、孜孜求索、奋然前行的精神发出由衷的赞叹——如今这样倾心垒筑文字方城的人着实令人敬佩。

在不少人眼里,记者号称“无冕之王”。其实这是误解,无冕是真的,称王未免太夸张。记者是什么?记者是时代发展的新闻记录者。要想当一个好记者殊为不易。除了要有敏锐的洞察力、透彻的分析力和较强的表达力之外,最要紧的是必须有真诚坦荡、敢于仗义直言的丹心铁骨。钱叶荫力求做到了这一点。在35年记者生涯中,他始终坚持实事求是的党性原则,把根扎在群众的土壤里,扎进火热的现实生活中,他总是以“学而不厌、写而不倦”、“少跑会场,多跑现场”勉励自己,及时准确地把握住群众心理,传达百姓的心声。所以,翻开他的作品,不难看出钱叶荫马不停蹄地奔波池州各地,忠实地记录着池州这个处于转型期社会所发生的一切。一个个形神兼备的百姓子民,毫不矫饰地走向我们:《用粉笔书写人生》的乡村教师,《心系祖国》的老地质队员,《十九年孺子牛》的乡镇党委书记,大山深处的护路工,7年跑了10万公里的乡投递员,18年干完21年活的挡车工,我国首位赴日本留学的残疾人……而正是这些普通而又不普通凡的凡人小事,从各自层面上反映我们这个伟大时代的风采,从不同侧面汇聚出生活中的真、善、美,它象多棱镜一样折射出池州大地的千姿百态。

人们称新闻工作者是社会的“瞭望者”,这意味着新闻人还有一个重要职责——舆论监督。身为党报记者的钱叶荫,知道自己笔重千钧。他以一个记者的良知和敏感,热切关注改革开放大局,迅速抓住改革中的热点和焦点问题,反映出人民的情绪、看法和愿望。改革开放之初,他采写《民生村农民进城务工经商纪实》,为后来日益高涨的农村商品经济大潮鸣锣开道;当企业经营机制转换之际,他又抓优化组合中的落聘人员人才配置矛盾焦点,写出对时局颇有启发的通讯《优化组合以后》。改革开放以来,他以平民化的视野,记录了发生在池州大地的点点滴滴:山村民歌、傩戏傩舞、东至花灯、石台目连戏、走进霄坑、鸟类天堂升金湖、画屏万罗山、现代化的港口、池州展开腾飞的翅膀等新闻佳作可视为佐证,一篇篇妙笔生花的稿件从从不同侧面反映池州的巨大变化和时代变迁。

他把自己的集子定名为《潮涌秋浦》,大概就是力图以这些涓涓细流,汇成记录时代发展变迁的奔涌大潮,折射出改革开放中秋浦大地日新月异的卓约风貌。

好的记者往往是个通家。记者通达四面,笔涉八方,钱叶荫已尽力接近这个目标。他的作品集内容包罗万象、党政军工农商学各界各业、书记市长个体户各级各层、消息通讯专访言论各类各体……而且写什么是什么,真实、可信、内行。作为一个不懈追求的记者,钱叶荫不愿单调地重复自己,他说要下决心使后一篇与前一篇不同,这当然很困难,因为要突破就要有创新。钱叶荫半路出家,头脑里没有传统的模式,因而敢于离经叛道来一点文体革新。例如他借鉴电影中的蒙太奇手法,把“快镜头”、“慢镜头”引进新闻特写,用“倒金字塔”写短新闻;在人物通讯中吸收散文的写作技巧……钱叶荫不墨守陈规、勇于探索的精神实在难能可贵,而且,新闻写作中来一点“渗透”,总比始终一个面孔更能吸引人吧!行文至此,我忽而想到:在传统的眼光里,新闻通讯似乎谈不上艺术品位,比散文小说来更显文辞简约。但这种“纯粹”的文学观念,是不是也应革一下新呢?

《潮涌秋浦》能在第18个中国记者节之际出版,更有其特殊的意义。期待作者牢记重托,不负使命,新闻永远在路上,永葆新闻创作的激情,为新闻行业的发展创新作出更多的尝试和更大的贡献。

新闻推荐

北京市茶协来池考察合作交流夏吉苗参加会见

本报讯(记者秦峰通讯员吴满霞)11月19日至22日,北京市茶业协会会长白文祥会同北京著名茶业企业一行来池州考察合作交流。副市长夏吉苗会见了北京市茶业协会一行。考察期间,考察团先后参观了池州市国润...

池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池州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