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IDAICHAO关于医养结合试点探索的调研与对策 —以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市池州市为例
□ 盛斌 张铮 武昌和
医养结合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重要一环,可以让老年人同时获得“医”和“养”的照护,是保证老年人生命质量的重要举措。池州市委、市政府先后制定颁发了《关于加快发展大健康产业的实施意见》《关于争当绿水青山和金山银山有机统一排头兵的决定》《“十三五”池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池州市关于加快发展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实施办法(试行)》等政策。三年多来,池州市的医养结合试点进展如何?有何成效?遇到哪些问题?为此,我们深入有关试点机构、试点单位以及老年人群体进行调查研究,现将有关情况梳理如下。
一、池州市医养结合试点模式探索
2016年6月,池州市被原国家卫生计生委、民政部确定为全国首批“医养结合试点单位”后,就根据该市老年人的养老模式:90%以上居家养老、7%左右社区养老、3%左右机构养老的实际情况,确定池州市“医养结合”试点模式是:居家医养为主,社区医养为辅,机构医养补充的思路。
(一)医养结合机构模式。
医养结合试点一开始,池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各县、区筹建“医养结合”试点机构。东至县在县中医院的基础上创办了“东至县中医院老年养护中心”,先后为100多位老人提供“养老为主,医疗为辅,医养结合”的高端养老服务。为此,该院投入100万元,配备专业医疗设备、康复训练器材、休闲娱乐器具等。现在该中心有床位120张,入住老人75人。养护中心为老年人提供康复医疗、健康养老、养生禅修、吃住娱乐等全方位的服务。家住东至乡下79岁的老人查某,儿女常年在外务工,老人的生活健康问题成了子女的牵挂。入住老年养护中心后,他非常高兴,他说:“吃住无忧,生病及时治疗,我很开心,儿女也放心了。”青阳县由民办医院试办了城西医院医疗养老康复中心,是池州市第一家集医疗、养老、康复、护理为一体的民营医养结合型老年机构,已入住52人。入住的基本上都是高龄或有各种生理疾病的自费老年人。他们享受有偿服务。中心不仅成立了老年委员会,而且成立了老年人党支部,让入住的老党员、老干部发挥余热。该中心经常开展室内户外文化娱乐活动。目前池州市大健康和医养结合示范项目62个,依托池州的森林、山水、富硒等优质资源,建设修养、疗养、颐养、医养等机构,为老年人提供多层次、多样化的健康养老模式。
(二)医养结合社区模式。
社区是管理居民的基层单位,与居民的生活等联系紧密。池州市的社区,一般都有医务室,有执业医护人员。不少社区都依托医务室筹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为社区居民提供医养服务。如贵池区河滨花园社区依佳养老照护中心,就为居民提供医养需求。其照护中心设有日间照料室、老年餐桌、康复理疗医务室、文化娱乐室、综合服务室以及室外活动场地,为社区老年人打造20分钟医养结合服务圈,为社区老人提供日托、全托、临时托以及上门服务等工作。全市123个社区养老服务中心、服务站,正在进一步配套、完善。
(三)医养结合居家模式。
池州市居家养老的比例高于90%。因此池州市在医养结合试点时,提出了要求:构建“居家为重点、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医养结合的养老服务体系。
为了让医养结合居家模式落到实处,池州市采取了两项措施:第一积极开展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据初步统计,截至2019年5月底,全市家庭医生总签约420280人,覆盖率28.51%,重点人群覆盖率65.04%,有偿签约273939人,有偿签约率18.58%。如贵池区池阳街道卫生服务中心“蓝卡托管”运营以来,医疗服务环境得到改善,签约履约质量得到提升,医护人员积极性得到提高,老人及其家属满意度增强。第二积极加强“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设力度。因为老人居家养老,特别是高龄老人、独居老人,不仅需要送医、送药上门,而且还需要社区服务中心送餐、护理等多样化服务。实现“医养结合居家养老”必需依托社区服务中心。池州市委、市政府要求,各级财政、福彩公益金要加大“社区医养结合服务中心”建设资金的投入,尽快完善社区“服务中心”建设,使“服务中心”不仅能与附近医疗机构共同承担居家老人送医、送药能力,而且能为居家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康复理疗、家政服务、精神慰籍、安全援助等全方位服务。
二、池州市医养结合试点遇到的难点问题
池州市地处长江南岸的皖南山区,人口少,常住人口只有147.4万人,但区域面积广阔,全市国土总面积8398平方公里,自然资源丰富,全市森林覆盖率高达57.4%,具有生态优势,山好、水好、空气好。全市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29.9万人,绝大多数老年人散居在崇山峻岭和广大农村,因此“医养结合”遇到一些难点问题。
(一)广大农村的“医养结合”举步唯艰。农村老年人居住分散,“医养结合”实施难。
(二)“医养结合”收费难。医院收费有标准,医保报销有规定。“医养结合”如何收费?送医、送药、送服务,多数是有偿的。有的是政府买单,有的是老人或家属买单,收多少钱,没有标准。特别是社区、居家模式,收费更难,容易产生矛盾。
(三)点多面广的“医养结合”缺资金、缺人才。无专业人才,多数从业人员是没有护理知识、护理技能的中年人或健康大妈。
(四)民营医养结合机构优惠政策落实难。
三、发展医养结合的思考与建议
从国家统计局发布的2018年统计公报上获悉,截至2018年底,全国60周岁及以上老年人2.49亿人,占总人口的17.9%。由此可见,我国不仅步入了老龄化社会,而且迅速向高龄化攀升。池州市亦然。2018年底,池州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达29.9万人,占常住人口147.4万的20.2%。至2019年5月,60周岁及以上29.96万人,65周岁及以上21.7万人,70周岁及以上13.5万人,80周岁及以上4.3万人。大大超过了全国的老龄化比例。要适应老龄化社会,要做好老年人工作,“医养结合”是行之有效的举措。池州市如何进一步解决“医养结合”的难点问题?如何在城乡全面推开“医养结合”?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深入“医养结合”试点单位、老年人群及有关涉老部门,问计问策。现将有关思考、建议综述如下:
(一)应大力加强农村老年人“医养结合”工作
池州市的老年人绝大多数住在广大农村,占老年人的80%以上,加之广大农村中年、青年人外出务工、经商居多。池州市农村留守老人、空巢老人、独居老人较多,为这些老年人提供“医养结合”服务,迫在眉睫。我们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加强农村老年人的“医养结合”工作。
一是以乡镇医院为依托,建设“医养结合”机构。池州市每个乡镇都有卫生院。执业医护人员齐备,只要增加一定的投资即可。二是以乡镇敬老院为依托,建设“医养结合”服务中心。乡镇敬老院为“五保户”创办,可以增加投资,扩大业务,与乡镇医院联手,创办“医养结合”服务中心,欢迎社会老人入住。三是创建乡镇“医养结合”信息化平台。以乡镇医院或敬老院为依托,创办“互联网+医养结合”服务平台,将全乡镇6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信息采集在网,如有需要,及时互通信息。平台医护人员即可送医、送药、送服务上门,以解除农村居家老人之忧。四是发挥村委会及村老年协会和村医的作用,加强与居家老年人的联系。制订联系人制度,经常定期巡访居家老人,特别是独居老人。
(二)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尽快出台“医养结合”服务标准。“医养结合”,特别是社区、居家的“医养结合”,需要送医、送药、送服务,不可能是无偿的。收多少费为好?如有明确的服务标准,物价、医疗部门就可以根据《标准》定价。
(三)发展“医养结合”,需要加大资金投入。要搞好“医养结合”,没有一定的资金支持,是寸步难行的。一是市、县、乡镇财政要有比例地配套支持。二是福彩公益金要加大对老年人“医养结合”的投入份额。三是要放低门槛,引入社会资金、民营资本参与“医养结合”工作。
(四)“医养结合”需要大力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目前池州市为老年人服务机构,特别是基层服务机构,专业人员凤毛麟角,非常稀有。服务人员多数是没有经过专业培养的中年人。要搞好“医养结合”,为老年人提供优质服务,必须多渠道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要珍惜高等院校特设专科培养的人才,要像提高农村教师待遇那样,提高他们的待遇,在生活、职称等各方面关心他们,千方百计留住人才。
(五)给民办“医养结合”机构的优惠政策,各级政府务必按照国家、省、市有关文件精神给予落实兑现。以调动民办机构的积极性,吸引更多社会资金投入“医养结合”工作。
(市社科联2018年度立项调研课题)
时代潮
新闻推荐
东至强化河湖问题监管整改完成长江岸线生态修复绿化提升任务4111亩
本报讯(记者刘晓丹)东至县推进“三大一强”向纵深开展,强化监管落实,河湖问题整改见成效。东至县持续推进“三清五水”联治行...
东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东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