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长江南岸、皖江上游,有一处碧波荡漾、青山倒映、飞鸟云集的巨大湖泊 升金湖。近年来,随着“绿盾”行动、生态补偿机制实施,升金湖实现了从地进水退、人进鸟退到地退水

安徽日报 2019-08-06 06:39 大字

本栏图片为升金湖风光。本报通讯员 周源 孙宗奎 摄

波光潋滟、青山倒映,飞鸟在自由自在地觅食……

7月30日中午时分,在已经连续多日的高温天气之下,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际重要湿地的升金湖景色旖旎,清澈浩荡的湖面上,是大片大片生长茂盛的芡实。芡实的果实,就是湖中飞鸟口中的美食。

“绿盾”行动

协调水与湖的关系

位于升金湖保护区实验区的东至县大渡口镇同德窑厂,始建于1987年,经多年发展,固定资产达2500万元,总建筑面积13700平方米,其中厂房面积13000平方米,其他用房700平方米。

“为了改善升金湖周围环境,让升金湖的水更清,2018年7月前,该厂关停生产,并全部拆除。”东至县大渡口镇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升金湖的水清不清、湖面绿不绿,关键是要看上游来水的质量。2017年开始,池州市开展了以升金湖等自然保护区为重点的“绿盾”专项行动,对自然保护区及周围环境突出环境问题进行整改,确保清水入湖、清水入江。

为此,池州市成立了升金湖突出环境问题整改工作办公室和巡查督察组,在升金湖保护区管理局驻点办公、挂图作战,每周定期召开调度会。

“我们依据相关法律、法规,在升金湖保护区内禁止畜禽规模养殖,面积达350平方公里,占全县国土面积的十分之一。”东至县畜牧兽医局副局长曹少虎向记者介绍说。

“池州市、县区两级,共投入近4亿元资金,对升金湖周围环境进行彻底整治和渔民转产转业等。”池州市林业局新闻发言人丁文告诉记者。到目前,共拆除升金湖湖面全部人工养殖围网75万多米,拆除管理用房7000多平方米;收缴清理各类船只2300余艘,清理水产养殖活动30多处;缓冲区44户专业渔民安居房已全部搬迁拆除,并将实验区专业渔民安居房搬迁列入首批正在制订的生态移民规划;拆除畜禽养殖场30处,拆除养殖场房2万多平方米,并进行复绿;拆除工业企业11个、旅游和农家乐项目9个、其他人工设施8处,拆除面积4万多平方米。

池州市还严格规范保护区内修筑设施项目的规划、审批、建设以及监督、管理等,保护升金湖周边环境不受影响。

如今,升金湖水清、岸绿、景美特质越发显现。

渔民转业

协调人与湖的关系

每到凉风送爽、秋色渐浓的时节,升金湖茫茫的水面上,就会有早归的候鸟在悠闲地觅食……

现年49岁的陈德建,世代居住在升金湖湖区并以捕鱼为生。2017年,池州市加大对升金湖环境治理力度,实施渔民上岸工程,他实现了由专业渔民向升金湖管护员身份的转变。

陈建德当时任新丰渔业生产队队长,他顾全大局,耐心做通家人思想工作,自觉拆除自家渔业养殖设施、上交生产船只,带领家人到大渡口集镇“安家落户”。同时,他不厌其烦地深入各船各户宣传政策,动员大家上岸,并获得了大家的理解和大力支持。上岸后,陈建德被东至县大渡口镇政府推荐到池州市升金湖生态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从事升金湖巡查巡护工作,并任管护点站长,从捕鱼人转变为升金湖水生动植物资源的管护员,管护距离达到20公里。

曾经,由于周边居民的围湖造田、养鱼,湿地变耕地、湖面变鱼塘。农民使用农药,渔民捕捞鱼虾,升金湖的生态环境、候鸟的生存环境受到极大的影响和威胁。

为了改善升金湖保护区环境,从2017年开始,当地政府明确规定湖区全面禁止人工养殖、捕捞,腾出空间,修复生态。两年多来,升金湖湖面人工养殖围网、管理用房全部拆除,各类船只收缴清理、水产养殖全部关停清理,1331名专业渔民全部上岸改行。

“以前鸟儿看到我们渔民,远远地就飞走了,现在看见我们这些‘看湖员’、‘护鸟人’,它们也变‘懒’了,当着我们的面觅食,不飞了。”36岁的护鸟队员张忠建告诉记者。他曾是东至县张溪镇白笏渔业队队长,带领120名渔民,在升金湖捕鱼。渔民上岸转业之后,张忠建成为一名升金湖巡湖护鸟员,工作还在湖面上,但性质已经完全不同了。

为了解决转业渔民的生活问题,池州市对在升金湖保护区、缓冲区的专业渔民,建设安居房搬迁工程,共涉及安置点3个,其中,贵池区1个,东至县2个,共44户,拆除原安置点建筑面积10064.46平方米。同时,将原分属市、区、县三方管理的升金湖湖面调整为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统一管理,增加管理人员、经费和装备,并吸收50多名原来的专业渔民,组建了升金湖生态保护发展有限公司,专职协助进行湖区管护。

生态补偿

协调人与鸟的关系

从2013年开始,家住升金湖边上的东至县胜利镇新军村的陈龙安、胡雪琴夫妇通过土地流转,成为当地的种粮大户。因为稻田就在湖边上,候鸟回归的时候,田里的稻子,就成了候鸟的口粮。

“去年,我种了700多亩水稻。只收了500来亩,还有100多亩全部被鸟吃掉了。政府按照水稻的市场价,每亩给我补偿了1000多元,不让我受到损失。”陈龙安告诉记者。

从2014年开始,升金湖保护区实施了5年度湿地生态效益补偿试点项目,共获得补助资金9130万元,主要用于当地经济损失补偿、湿地生态修复和社区环境整治。

“5年度项目共设计经济损失补偿约6359.6万元,分别为农作物损失补偿496.45万元、土地使用权流转2277.35万元和渔业损失补偿3585.8万元三部分。”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有关人士向记者表示。

升金湖保护区农作物损失补偿是补偿保护区及1公里范围内,因候鸟采食农作物带来的经济损失。到目前,已有326万元资金拨付至沿湖乡镇,由乡镇对农户损失情况核定后发放补偿资金。其中,2413户农户收到补偿资金;流转了保护区内候鸟相对集中的15000余亩圩田,签订了11年流转协议,并在圩田内种植芦苇、芡实、莲等水生植物,恢复湿地生态,为候鸟提供较为优质的觅食和栖息地,并将大部分候鸟吸引在指定的区域,从而减少其他区域的经济损失。

多年来,人鸟争食矛盾得到彻底解决,升金湖正在重新成为越冬候鸟的“大食堂”。

“如今的升金湖真正实现了从地进水退、人进鸟退,到地退水进、人退鸟进的新局面,‘让’出来的1万多亩耕地,成为水鸟觅食栖息的新家园。”丁文告诉记者。

水清、湖美、食物足、爱鸟护鸟成为新时尚。候鸟开始大量栖息升金湖。

据林业部门统计,2018年10月以及今年1月,候鸟越冬高峰期,来升金湖越冬的各类候鸟总数已经达到了10万只左右。一些往年难以见到的大群体小型鸻鹬类水鸟和白枕鹤及白头鹤、东方白鹳、灰鹤、黑鹳等珍稀鸟类也重现升金湖。越冬水鸟数量、种类明显增加,生物多样性更加丰富。

“同在蓝天下,人鸟共家园”的和谐愿景正在呈现。

·延伸阅读·

认识升金湖

安徽升金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于1997年经国务院批准建立,是以保护淡水湖泊湿地生态系统和珍稀、濒危鸟类为主体的湿地类型保护区,位于池州市境内的东至县与贵池区交界处。保护区总面积33340公顷,其中核心区10150公顷,缓冲区10300公顷,实验区12890公顷。

保护区内有浮游植物27种、水生维管束植物125种,其中有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野大豆、莲、野菱和水蕨。有浮游动物13种、底栖动物23种、鱼类62种、两栖类8种,爬行类13种、鸟类175种、兽类32种。其中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鸟类有白头鹤等6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鸟类有小天鹅等23种。

在升金湖越冬的水鸟每年大约为45种10万只,其中6种水鸟(东方白鹳、白琵鹭、小天鹅、鸿雁、豆雁和白头鹤)的数量达到国际重要湿地的数量标准。这6种鸟类均是全球受胁物种或国家一、二级保护的野生动物。升金湖丰富的生物资源为鸟类提供了充足的食物。我国最大的白头鹤越冬种群和占世界十分之一的东方白鹳越冬种群,在这里栖息,每年在这里越冬的鸿雁种群数量达3万只左右,占全球鸿雁总数的三分之一至二分之一。这里也是亚太地区最主要的鹤类、鹳类、雁鸭类、鸻鹬类越冬地之一。由此,升金湖享有“中国鹤湖”“鸿雁之乡”之美誉。

由于这里越冬水鸟的数量多,而且珍稀濒危物种的数量也多,升金湖被认为是长江流域3个特别重要的湿地之一。

新闻推荐

东至县香隅镇整合农村资源、企业资金、社会资本,形成价值联合体 让乡村产业“盆景”变“风景”

□记者石泽丰“这边是嫩一点的莲子,那边的已经老了。”7月27日上午,在东至县香隅镇漕东村叶畈豪田畈的荷田间,现年53岁的陈...

东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东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