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世红:放弃优厚待遇主动回到农村

池州日报 2019-01-29 07:54 大字

□ 通讯员 徐中和

许世红是尧渡镇汪街村原党支部书记,有着58年党龄,在汪街村工作了35年,于1997年退休。

扎根基层 甘于清贫

许世红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奋斗在农村。初中毕业后不久,他就收到了县血防站招工通知,在办完相关手续,体检合格准备正式上班时,他却毅然放弃。他曾被招进蚌埠铁路局,却因心系家乡,工作数月后请求回乡。教书、话务员、通讯员……一次次的就业机会都被他放弃,只因想留在父母身边,留在家乡农村。后来,马田信用社、抽调等许多岗位机遇 ,都被他一一谢绝了。1963年,他辞去张溪公社的工作,回到汪街村任职,在村里勤勤恳恳工作了35年,于1997年主动要求退休。

兴修水利 发展经济

汪街村地处偏远山区,土地贫瘠、水资源匮乏,农业生产条件比较差。依山的土地晴了三天旱,低处的土地雨了三天涝。老百姓辛辛苦苦一年忙到头,连温饱问题都难以解决。许世红上任之后,经过和村干部、群众多方探讨,决定联合临近的长岭村修建一座解决两村灌溉用水的大型水库。项目确定后,他带领村民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利用冬季农闲时机,修建许家山水库。

每天,许世红总是第一个来到工地,最后一个离开。他集聚全村之力,通过肩挑背驮的方式挖运十几万的土石方,耗时两年时间,许家山水库终于修建成功。许家山水库水面80 余亩,灌溉土地500多亩。以前的贫瘠地变成了旱涝保收的良田,也解决了汪街、长岭两村村民的用水纠纷。时至今日,许家山水库仍起着重要的防洪、灌溉作用,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民生工程。

当年的汪街是个穷村,村集体没有收入。1981年,许世红多次召开支部、党员会议,集思广益,研究决定以知青名义兴办村级林场——五七林场。大队通过划片包干的形式,把荒山分到生产队,带领村民开荒种树。几年时间共开荒种树100余亩。栽种杉木、板栗、毛竹等经果林,为村集体创收,壮大了集体经济。五七林场的创办不仅解决了当时村干部和村小学民办教师的工资和村基础设施建设的主要经费,生产队还能从中得到一定的分红。

兴办教育 培养人才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许世红十分重视教育,关心教师生活。当时的汪街小学属砖木结构,校舍破旧,年久失修。由于条件差,没人愿来汪街教书。许世红看在眼里,急在心上。他多方筹集资金,动员村民出资出力修建了教学楼、教师宿舍,翻建了运动场,完善了学校基础设施。他还多次向上级政府及教育主管部门申请优秀教师到村里任教。

上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打工潮的兴起,家长们普遍认为读书无用,纷纷让自家孩子辍学去沿海地区打工。许世红就一家一户的上门,耐心细致地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动员辍学的孩子们返校学习。正是他这种热衷教育、服务桑梓的精神和情怀,在汪街形成了尊师重教成为良好风尚,推动了教育事业发展。据不完全统计,这个不足千人的小山村已经培养出北大、清华等一流名校大学生10余人,大学生100多人。

新闻推荐

东至至德小学召开三届二次教(工)代会

本报讯(通讯员胡孝清)广纳良策汇集发展正能量,凝聚共识推动学校新发展。1月23日下午,东至至德小学召开以“继承与创新”为主...

东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东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