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街村:一个贫困村的美丽嬗变
□ 通讯员 徐玉松 文/图
“刚卖了2600只,收入7万多元。”见到余志方时,他正在池塘边给幼鸭喂食,只听一声吆喝,成群结队的鸭子像听到号令一样,向他围拢过来,见记者走过来,乐呵呵的说着自己的生意。
余志方是尧渡镇汪街村沟西组人,因母亲重病治疗,背负沉重经济负担,2014年被纳入建档立卡贫困户。在村“两委”和扶贫干部帮助下,2015年,他开始养鸭出售,“养了2000只,一怕风险,二是积累经验。”余志方说,刚开始搞养殖,没资金没技术,心里特别没底,“扶贫干部给我出点子、想办法。”
2016年,在扶贫干部帮助下,余志方申请了小额信贷2万元,搭建鸭棚,购买饲料,扩大养殖规模,当年就实现了脱贫。2017年,尝到甜头的他,再次贷了5万元,继续扩大养殖规模,到今年,他养了5000多只,收入达6万多元,腰包鼓了后,他购买了一辆小轿车。“两个小孩上小学,每人每学期补助500元,全家新农合费用也免了。”余志方说,感谢党的好政策,不仅让他脱贫,而且帮他致富。
汪街村是全县22个建档立卡贫困村之一。余志方是该村众多贫困户在村两委带动下,通过努力摆脱贫困的一个缩影。
“在这里摘木耳,每天75块钱,已经做了一个多月了。”寒冬时节,正是食用菌生长的旺季,在该村就业扶贫基地,每天都有二三十位周边农户在这里采摘木耳,65岁的危雪娇2017年在基地做工挣了5000多元,据她介绍,在基地做工的都是60多岁的老年人,一边在家带小孩,一边在基地做工。
据汪街村党支部书记王玉春介绍,该村整合扶贫资金,新建了一座160多亩的扶贫基地。笔者粗略数了下,基地有30多个大棚,里面种植有辣椒、青菜、包菜等各种蔬菜,“2017年,基地光务工支出就有40多万元。”
除了蔬菜基地,该村还于2015年建有黄桃基地,今年更是一桃难求。目前,黄桃产业已成为该村农业的一张“金品牌”,成为带动农民增收致富的“黄金果”。
如今的汪街村,形成了春夏季除草、摘黄桃,秋冬季采摘木耳、蔬菜的产业形态。“扶贫财政到村资金投入光伏产业,2017年和2018年已收益9.45万,经过测算,今年贫困村出列没问题。”王玉春信心满满地说。
汪街村的嬗变是40年来东至县农村发展变化的缩影。据统计,2017年全县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3483元,是1978年的127倍。40年来,全县经济社会发展实现了由温饱不足向全面小康的跨越。
新闻推荐
东至县葛公中心小学402班洪一博指导老师:周伯文上个星期,好事连连。上星期一上午,我们班进行了数学单元测试。交上试卷后,我...
东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至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