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回家了”——原上海“小三线”自强化工厂职工回乡见闻

池州日报 2018-11-27 08:30 大字

□ 通讯员 赵传群

11月18日雨,初冬天气加之淅淅沥沥的小雨,格外的寒冷。

但在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的会议室里却暖意浓浓,原上海“小三线”自强化工厂50多名职工回乡省亲来了,大家忆往昔谈未来,一片其乐融融。因为这里承载着他们太多的青春记忆,虽然离开多年,但东至永远是他们的第二故乡,有着说不完的话。

为迎接“小三线”创业老前辈的到来,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代表与远道而来的原自强化工厂职工进行了座谈,并介绍了公司发展现状和发展前景。听了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介绍后,大家为公司的发展壮大感到振奋与欣慰,为曾经付出青春和汗水的地方取得的发展成绩感到骄傲自豪。

“我们把青春留在了自强化工厂,把青春留在了东至,这里一直都是我们眷恋的地方。”你是车队的吧?你是技术安装工吧? 座谈会上,共同的经历让大家紧密的联系在一起,大家一起追忆那段挥洒汗水,默默奉献的黄金岁月,重温在艰苦奋斗中,燃烧青春中结下的深情友谊。

1964年到1988年,在中国中西部的13个省、自治区进行了一场以战备为指导思想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史称“三线建设”。1970年,化工局决定在东至县香隅区定点破土动工,劈山开路、架桥排洪、拉线架电、艰苦创业,建设一个以3家炸药厂为主体的上海市后方化工区,即东至县上海“小三线”建设。

“小三线”建设跨越原香隅区合镇、建新、香口三个公社,整个化工区方圆近三十公里。创建了红星、卫星、金星化工厂三个火炸药厂,和三厂配套的原料厂(后取名为自强化工厂)、长江化工机修厂、龙江水厂、305码头和船队。还有为化工区配套的天山医院、一所化工厂职工子弟中小学,另外,附有一个职工家属农场,206通讯站、703供电所、683运输车队等。

化工区远离上海,运输线长,交通不便,成本大、困难多,1985年上海市与安徽省达成关于上海“小三线”调整和交接协议,后方化工区正式移交给安徽省政府,“小三线”职工陆续回城,1986年上海自强化工厂移交地方。

自强化工厂作为原料生产单位,主要为化工区内三家火炸药工厂提供生产所需要的化工原料。移交地方后,自强化工厂先后经历了安徽省自强化工总厂、安徽自强化工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泰化学工业有限公司发展历程,发展到如今的安徽华尔泰化工股份有限公司。

座谈会后,老工友们再次走进原自强化工厂旧址,参观曾经“战斗”过的厂房、车间。“这里是宿舍、那里是学校……”,时隔40多年,大家对厂里的建筑、设备,依旧如数家珍。职工们自发地录视频、拍照片、发朋友圈,向自己的同学、朋友诉说第二故乡的故事。相比当年,如今大家两鬓都已被岁月染白,但触摸着这些年久的建筑与设施,往事历历在目,仿佛一切回到从前。

“这是我的宿舍,当时有三个人就住在这个房间。”时隔近40年,单学友再次踏上了这片熟悉的土地。单学友1976年来到东至,那一年他22岁。从上海坐船到安庆,再由大渡口乘车到香隅。单学友在东至度过了五年,身为技术安装工的他在自强化工厂,对厂里的设备设施非常熟悉。

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追寻岁月的踪迹,这里一草一木,一物一景都有他们美好的回忆。参观华尔泰厂区的时候,大家看到自己曾经付出热血、汗水、青春的地方,如此快速发展而兴奋不已。

新闻推荐

我温暖的小家

东至县至德小学503班郭鲁塔娜指导老师:程桂芳家,在千千万万人的心目中,是一个温馨美好的字眼。家,是每个人的归宿,每个人在自...

东至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东至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