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至大力推进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化肥用量减 农业“绿意”浓
■王优旭 吴传胜 李秀珍
质量兴农、绿色兴农是我国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是实现质量兴农和绿色兴农的重要抓手。
自承担2017年农业部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以来,东至县按照项目实施方案要求,以绿色增效、节本增效、提质增效为目标,以调整施肥结构、转变施肥方式、实现化肥减量增效为主线,以提高配方肥到田率、有机肥资源利用率、化肥利用率为重点,强化土壤检测和试验示范等基础性工作,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还田、有机肥替代、水肥一体化、缓释肥深施等技术模式,推动全县化肥使用量零增长,取得了良好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据统计,2017年全县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92万亩,配方肥应用面积 52万亩,推广应用配方肥19778吨;提高作物产量3-5%,总增效2915万元以上。实现主要农作物肥料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亩减少不合理施肥2.4公斤,累计节约化肥用量为2208吨;县域用肥折纯总量为 29633.8吨,比 2016年的29811吨减少0.6%,实现了化肥使用量负增长。
探索推广四种技术模式
东至县位于长江中下游南岸,系皖江之首,北望安庆,南邻江西,是安徽省的西南门户,是国内重要的粮、油、棉、茶、食用菌生产基地,是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区和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区。
为加快全县农业“绿色”发展,东至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项目建设,明确目标、落实责任、逐项推进。成立了以分管县长为组长的工作领导小组,制定了《东至县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方案》,明确目标任务:持续提升科学施肥水平,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力争达到95%以上,主要农作物化肥用量实现零增长,减肥增效示范区(片)化肥用量减少10%以上。持续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实现到2020年耕地质量提升0.5个等次,减肥增效示范区(片)土壤有机质提升5%以上,肥料利用率提高2个百分点以上。
因地制宜探索四套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农作物秸秆还田+配方肥;有机肥+配方肥;水肥一体化+配方肥;茶——沼——畜。整合农机、环保项目,强化政策扶持,大力推广农作物秸秆粉碎还田,全年秸秆还田推广面积50万亩,农作物秸秆还田率55%;大力推广有机肥,鼓励农民积造农家肥,畜禽粪便无害化还田,多施商品有机肥,改良土壤、培肥地力,稳步提升耕地质量水平。其中全年推广有机肥面积10万亩,较2016年8.25万亩增加17.5%,推广数量由5500吨增加到10000吨;推广绿肥面积0.6万亩;推广水肥一体化面积0.1万亩。开展全县30户肥料定点调查,调查农作物整个轮作周期化肥及有机肥使用情况,适时监测、分析,实现化肥到2020年零增长目标。
加强宣传培训,广泛开展形式多样的科学施肥知识宣传活动,全年开展科学施肥进万家活动不少于3次,通过媒体报道宣传3次以上,在主要作物的收获期,及时召开现场观摩会4次,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果。结合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产业扶贫等工作,举办培训班8场次,培训人员400人次;发放培训材料3850份,培训新型职业农民300人。
打造技术集成应用示范区
按照“高起点规划、高质量建设、高水平管理”的总体要求,建立了技术集成应用精品示范区,综合应用增施有机肥、有机肥替代、测土配方施肥、水肥一体化等高效水肥技术。
在东至县茶树良种示范场、东至县新河棉花原种场新建成两个全省标准化土肥试验示范基地暨万亩茶园化肥减量增效示范区、万亩粮油综合化肥减量增效区。试验区内全部实现沟、渠、路、埂水泥硬化,小区间单排单灌,保证试验示范效果。东至县茶树良种示范场示基地核心示范区100亩,小区试验区5亩。核心示范区建设了3个大区示范模式:“有机肥+配方肥”、“茶-沼-畜”、“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小区试验区开展茶叶有机肥替代试验1个,设置小区6个;茶叶“2+X”试验3个,设置小区16个;有机肥源对比试验1个,设置小区7个;茶叶化肥利用率试验 1个,设置 小 区 4个;耕地质量监测试验1个,设置小区3个。新河棉花原种场示范基地核心示范区100亩,试验监测区5亩。核心示范区建设了3个大区示范模式:“有机肥+配方肥”、“秸秆还田+配方肥”、“有机肥+水肥一体化”,小区试验区开展了棉花有机肥替代试验1个,设置小区6个;氮肥利用率监测试验1个,设置小区3个;耕地质量监测试验1个,设置小区3个。
为突出节肥水增肥率,加快水肥一体化快速发展,东至县正在建设规模化千亩水肥一体化基地。整合高标准农田建设、节水灌溉等项目资金,新建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4个,示范面积1000亩。大渡口镇大联圩绿野生态农庄500亩菜园智能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现已建成,全钢架智能喷灌、滴灌,喷肥、喷水全智能,示范点年节水4万立方、节肥1250公斤。尧渡镇蔡岭村100亩果园、大渡口镇麻石桥村100亩菜园、新河棉花原种场300亩粮油水肥一体化示范基地正在建设中。通过打造水肥一体化高效水肥管理样板田,提升示范带动效应,进一步辐射带动全县蔬菜、花卉、瓜果、水肥一体化进程与设施升级改造。
打造“智慧土肥”,推动土肥水精准管理。与安徽省农科院土肥所合作开发“东至农技互联”智慧土肥平台。该平台开发过程采用C/S模式,以GIS为技术核心,采用模块化组合、面向对象分析等技术,具有知识库、精准施肥、专题图等功能,方便用户了解最新的农业政策与信息;将测土配方施肥技术与移动GIS计算技术相结合,根据土壤养分信息,建立施肥建议规则,实现施肥量和施肥技术推荐。同时,包含了可调整配合式的配方肥方案、有机肥替代化肥推荐施肥方案、GPS测量、施肥上报、肥料登记查询等创新功能,形成施肥方案并发布。
县土肥站标准化验室建设也取得喜人成果。 2013年10月20日,化验室通过安徽省技术监督局和农业部实验室资质“双认认证”,为全省第三家、池州市唯一一家获此资格的土肥化验室。化验室面积由原来的260平方米扩建到492平方米,化验室设有化验1-3室、高温室、天平室、档案室、样品处理室、药品样品贮藏室。不仅硬件设施和条件改善了,工作人员的化验操作技能、检测服务能力和水平也在稳步提升。近年来,化验室不但完成本县的各项土样及植株样分析,还承担省统筹试验的植株样分析,获得省土肥总站的赞许。
加强土肥监测网络建设
取土化验常态化。目前已完成采集耕层土样431个,其中监测点36个、一般农化样366个、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提供个性化服务采样29个,实现县域所有行政村和土壤类型“全覆盖”。
加强耕地质量监测点建设。全县共建立40个耕地质量监测点,其中1个国家级监测点,1个省级监测点,涵盖全县7大土类30个土种,实现
监测工作规范化、标准化、
科学化。今年初制定
了 《东至县耕地
质量监测实施
方案》并下
发到各农
技 站 ,40
个监测点
设立了永
久性标识
牌,统一设
置宣传指示
牌和技术展示
牌,设立无肥区、常
规施肥区、试验监测区
3个处理板块,有专人负责开展监测,抓好田间调查与记载、样品采集、分析化验等工作,强化全程质量控制,确保监测数据真实可靠、及时有效。
做好土壤墒情监测工作。县乡联动,制定了《东至县土壤墒情监测实施方案》并下发到6个农技站,定点到位,落实到人,保障全县6个监测点长期有效运行。截至目前,已发布《东至县土壤墒情简报》23期。6个监测点已经在全国土壤墒情监测系统注册,完善了土壤墒情监测管理数据平台,每月10日和25日两次定期上报,实现土壤墒情监测网络化。目前正在招标3个土壤墒情自动监测系统,实现土壤墒情自动监测化。
做好肥料使用情况定点调查工作。通过对全县30个固定点调查,掌握农业经营主体肥料使用情况,分析化肥、有机肥动态变化趋势,为化肥使用量零增长行动和指导科学施肥提供依据。
试验示范规范化。开展肥料试验24个,依托新型经营主体,集中展示一批土壤改良、地力培肥和化肥减量增效技术模式,探索配方肥、有机肥、水溶肥、缓释肥、水肥一体化设施等物化补助的机制。 2017年安排的2个油菜“3414”肥效试验、2个油菜肥料利用率试验4个配方验证试验已经顺利完成,3个茶叶“2+X”试验、3个水稻肥料利用率试验、2个有机肥替代试验、2个有机肥源对比试验、6个配方验证试验正在进行中。
创新服务促配方肥到田
拓展测土配方施肥实施范围。在继续做好粮食作物测土配方施肥的同时,扩大这一技术在设施农业及蔬菜、果树、茶叶等经济园艺作物上的应用。在全县15个乡(镇)实施测土配方施肥,覆盖水稻、棉花、油菜、小麦、茶叶、蔬菜等主要作物,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92万亩,测土配方施肥技术覆盖率力争达到95%以上。配方肥应用面积52万亩以上,达到农作物种植面积的56%以上。
多元化推广配方施肥。筛选一批信誉好、实力强的企业深入开展合作,实现“农企对接”,推进配方肥进村入户到田。东至县确定了五家农企合作试点企业,分别是中盐红四方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司尔特化肥有限公司、安庆石化复合肥厂、湖北鄂中化工有限公司、安徽徽隆农资集团农业科技有限公司等,按方生产供应配方肥。全县建立5个基层农业综合服务站和5个标准化配肥店,重点村建立配方肥供销服务网点130个,为农民开展测土配方、机械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还田及有机肥施用等综合服务。按照“政府引导、企业参与、多方合作”的原则,畅通配方肥销售渠道,使项目区的农户方便、快捷购买配方肥,放心使用配方肥。
创新服务机制。开展个性化服务,每乡镇筛选适度规模的种植大户、专业合作组织、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20户,通过签订服务协议因地制宜开展工作;采集个性化土样20个,制定个性化配方肥配方8个,示范面积2000亩以上,开展面对面技术指导服务10场次。通过建立样板,开展个性化服务,带动农户6000户以上。
创新试验设计。为提高试验效果,大胆创新,改“主体泥土结构”为“木质结构”。 “木质结构”设计方法:按试验设计要求,用绳拉好试验小区与进出水沟,每隔1米钉下一根木桩,木桩高为50-60cm,钉入泥土深度为20-30cm,在木桩上钉上横木条,再在横木条上直接覆上0.3-0.4丝的薄膜,薄膜下端踩至犁底层。由于设计创新,解决了水田肥效试用泥做隔埂需大量土壤导致耕作层性状改变和窜肥、窜水现象等问题,从而极大地提高了试验准确性。池州市土肥站专门在东至召开现场观摩会,组织全市土肥站人员前来参观学习,创新的试验设计得到全面推广应用。
新闻推荐
东至讯利用大货车驾驶员身份的掩护,疯狂盗窃“东家”货车油箱中的柴油,“东家”暗示多次仍不收敛。近日,涉嫌盗窃柴油的4名...
东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至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