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奋力转型中开创现代化“三优池州”建设新局面——纪念改革开放四十周年池州复建三十周年综述之三
□ 记者 陆寒芳
2012年11月8日,党的十八大在北京胜利召开。池州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但也同样面临着新的挑战。宏观经济下行压力大,生态环境问题日益突出……池州经济发展从前几年的快速增长,到近几年经济增速放缓,在经历产业转型阵痛中如何求得新生——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回首党的十八大以来,在省委、省政府的坚强领导下,池州市委、市政府带领全市人民,主动适应新常态,践行新发展理念,负重爬坡,奋力转型,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特色主导产业方兴未艾,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改革创新硕果累累,生态文明建设守护绿水青山、创造金山银山,群众的满足感、获得感不断提升……5年来的砥砺奋进,5年来的攻坚克难,全市经济社会保持了平稳健康较快发展,开创了建设现代化绿色池州、创新池州、幸福池州的新局面。
综合实力迈上新台阶
2015年生产总值跨上500亿元台阶,2017年增加到660亿元,5年来,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连跨两个百亿元台阶,4个园区产值突破百亿,产值超亿元企业达到185家、增长2.5倍,其中产值超10亿元企业达到10家,2家企业进入全省制造业百强和民营企业百强。
2016年,全市财政收入突破百亿大关。三次产业结构由2013年的14.6:48.8:36.6调整到2017年的11.1:45.5:43.4。经济增长动力由工业主导逐步向工业和服务业双轮驱动转变。
2015年3月26日的上午9时30分,伴随着响亮的锣声,安徽九华山旅游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交易,实现了池州企业主板上市“零”的突破。到2017年,全市上市挂牌企业(含辅导备案)已有34家,上市挂牌后备企业超过50家。
特色主导产业方兴未艾
在通过加大招商引资,进一步壮大和提升现代装备制造、现代化工、金属非金属材料、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四大传统产业的规模和质量的同时,电子信息产业、旅游产业、大健康产业等三大特色主导产业在高起点规划引领下,大力推进,取得突破性发展,为全市经济发展培育新动能。
池州市2012年将电子信息产业作为首位产业进行培育,并成功引进安芯电子。在安芯电子为龙头企业的牵动下,集聚了芯旭半导体、安美半导体、钜芯半导体、华钛半导体、中建材ITO等一大批电子信息产业的上下游企业,几年间,池州市电子信息产业从无到有,并初步形成了小尺寸晶圆制造、封装测试产能、化合物半导体芯片设计研发等产业链条,半导体产业基地2016年列入省第二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
杏花村文化旅游区等一批景区景点项目相继建成开放,全市新增10家4A级旅游景区。2016年,池州市被列入首批“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整市创建名录,旅游产业由点及面,迎来了“二次创业”。在全省率先编制实施全域旅游产业发展规划,全力推进旅游业体制创新、业态融合、产品升级,旅游产业从“一元向多元”发展、从“一枝独秀”向“满园春色”转变。2017年共接待国内外游客5766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615.1亿元。
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2016年,池州市因势而谋、应势而动、顺势而为,从“山、水、土、气”生态本底优势出发,高举大健康旗帜,明晰“路线图”“任务书”和“时间表”,将大健康产业作为重点产业加以培育。两年多来,全市大健康产业渐入佳境,步步莲花。九华山健康文化园成为国家首批健康旅游示范基地,东至县中医院成为全省首家医养结合养老服务试点医院,4个特色小镇入选省第一批特色小镇和特色小镇(试验)名单。
基础设施建设取得重大突破
2013年7月29日,九华山机场正式通航启用。到2017年底,通航城市有北京、上海、成都、广州、深圳、厦门、泉州等12个,2017年游客吞吐量突破47.51万人次。此后,宁安高铁、东九高速、望东长江公路大桥、池州港新旅游码头等重大基础设施相继建成运营,池州长江公路大桥2014年正式开工建设,池州跨入“游轮时代”“航空时代”“高铁时代”,便捷的交通网络为池州经济社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下转2版)
(上接1版)
2015年4月2日,池州市从全国130多个城市脱颖而出,入选全国首批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名单,建设全面展开,逐步解决了城市内涝和城市黑臭水体等问题,城市防洪标准超过50年一遇,排涝标准提高到30年一遇,让城市焕发“内在美”。中心城市建成区面积由38平方公里增加到48平方公里。市博物馆、图书馆、科技馆、文化馆先后建成开放,填补了市级公共文化场馆的空白。常住人口城镇化率由46%提高到52.5%。
改革创新成果丰硕
2014年,池州市启动主城区污水处理及市政排水设施政府购买服务项目,将主城区已建污水处理厂、排水管道、污水泵站等资产整体打捆,并根据城市发展需要负责投资新建污水处理厂排水管道等项目,以公开招标方式,选择设施建设、运营维护、管理服务合作伙伴。该项目成为国内首个由财政部和住建部共同推出的PPP示范项目,被业内誉为我国公用事业改革“池州模式”,在全国推广。
东至县自2016年6月份正式启动“劝耕贷”试点以来,在不断探索创新中形成了具有皖南特色、东至特点、可复制的农业信贷担保示范模式,这一模式已成为安徽省操作标准,在全省乃至全国推广。
在其他方面,各项改革创新成果累累。2014年,池州市整市列入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成为第二批国家旅游业改革创新先行区。旅游综合执法体制、农村承包地确权登记颁证、国有林场、不动产登记、公共资源电子交易平台试点等改革走在全省前列。全国唯一国家森林生态标志产品电商交易平台上线运营。3次上榜全国外贸百强城市,4个保税仓库建成运营。
生态文明建设稳步推进
生态环境是池州最大的优势和特色,也是立市之本、发展之基。2017年,池州市坚持问题导向、系统治理、协同发力,在全市范围内深入开展铁腕治矿、科技治超、从严治岸、重拳治砂、精准治污、全面治脏的“六治行动”,全力强化“山、水、土、气”等特色生态优势,并取得了明显成效。截至2017年底,整顿关闭矿山94家,建成绿色矿山19家,沿江沿河非法码头、砂场全部拆除,长江河道采砂管理进入长江先进行列。主城区全面禁放烟花爆竹,黄标车及时全部淘汰,生活垃圾、园区污水处理设施实现全覆盖,禁养区内畜禽养殖场如期“清零”,超限超载率稳控在1%以下。
建立了市县乡村四级“河长制”体系,“林长制”全面推行,圆满完成千万亩森林增长工程,青阳县被列为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九华山列入国家地质公园并成为世界地质公园候选地。此外,成功创建全省首家国家森林城市、第2家中国人居环境奖城市、第3家国家节水型城市,完成全国低碳城市试点,3县全部通过国家生态县验收。重要江河湖泊水质达标率100%,单位生产总值能耗下降3.5%,节能减排任务全面完成。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社会共识进一步形成。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
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建立,义务教育基本均衡提前5年实现县域全覆盖,文化、卫生等社会事业全面进步。城镇新增就业13.27万人,城乡居民收入分别达28362元、13464元,年均增长9.3%、11%,居民人均存款4.12万元、居全省第6,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明显增强。脱贫攻坚取得决定性进展,42个贫困村出列,7.4万贫困人口稳定脱贫,贫困发生率由2014年的7.8%下降到2.7%。
2013年以来,池州市认真落实全面从严治党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三严三实”专题教育、“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讲看齐、见行动”学习讨论和“讲政治、重规矩、作表率”专题警示教育,全面加强政府自身建设。认真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和省委规定要求,建立重大决策和重要工作落实问责制度,坚决整治和查处侵害群众利益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营造了风清气正、干事创业的良好政治生态。
2017年10月18日,党的十九大胜利召开。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池州市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现代化“三优池州”的战略目标更加坚定,转型路径更加清晰、发展更加蹄急步稳。池州也正以强劲的发展势头和崭新的精神面貌努力实现新时代新气象新作为!
新闻推荐
本报讯(通讯员东国税)近日,东至县国税局荣获2017年度东至县关爱留守儿童“爱心单位”光荣称号,这是该局连续三年获此殊荣,此项...
东至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东至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