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立刚:搜尽奇峰打草稿,谱写传统书法的变奏曲
从书法与汉字出发,一位艺术家的创作可以拥有怎样的潜力?日前在成都新津知美术馆举办的艺术家魏立刚个展“万物”,就提供了一个可供艺术爱好者观察的样本。,魏立刚:搜尽奇峰打草稿,谱写传统书法的变奏曲。
本次展览共展出58件作品,跨越魏立刚30多年的创作生涯,涵盖书法、水墨及多媒材绘画、雕塑、装置等艺术形式,全面展现魏立刚的个人风格。
中国美协主席范迪安表示,上世纪80年代以来,作为中国书法本质精神的守护者,以及中国传统书法规则的叛逆者,魏立刚和一批年轻书法家开始从书法内部展开革命。“魏立刚在艺术上所做的追求,是对书法观念的崭新阐释,特别是建立书法与自我、书法与文化认知和书法与视觉文化形态新的关系。”□本报记者 余如波
从传统走向当代,探索打破书法概念的可能
步入知美术馆,可以看到魏立刚早期学习阶段的作品,对当代水墨的探索,吸收不同文化之后的创作,与数学背景有关的“列阵”,再到受自己的老乡、明清之际著名书法家傅山影响并加入个人奇思妙想的书法作品等。
魏立刚生于山西大同,自幼学习书法,师承李鹤年、王学仲、孙伯翔等名家。在南开大学数学系读本科时,他兼任学生社团“南开书苑”的负责人。上大学和毕业后在山西工作的十多年里,魏立刚以最大的力量“打进传统书法的内部”,临摹历代各种书法碑帖,广泛吸收传统书法绘画和篆刻的精髓,同时在天津、太原、北京等地举办个人展览,与同行广泛交流。这一时期,他在传统书法和现代书法之间徘徊。
转折发生在上世纪90年代中期,魏立刚到北京后,受到中国现代艺术和当代艺术影响,他完全脱离了传统而走向更广的领域:一方面借鉴日本现代派书法的探索成果,另一方面也学习美国抽象表现主义绘画的书写性等特征,来展开对书法空间结构的研究。这一时期,魏立刚作品中的书法性面貌在减退,而绘画性特征在增强,他尝试依托各种颜色与材料,探索打破和颠覆书法概念的种种可能性。
此次展出的《旌与旗》便是这种风格的代表。作品在两张黄色布面上,由墨、丙烯、漆等挥洒而成,高达3米的画面充满各种线条与符号,饱含着远古气息与神秘感。值得注意的是,《旌与旗》并没有书写任何一个特定的汉字,这正是魏立刚从传统书法与绘画中衍生出来的当代艺术语言。
搜尽奇峰打草稿,才能找到自己的风格
参观“万物”展览,即使只看作品名称,观众也不得不惊叹于其瑰丽的想象力:《红罗霄》《绿琴潭》《龙啸-天柱山》《龙翔凤翥 鸟官人皇》《万物察-春》……
它们的画面同样充满奇想,同时又令人难以索解。在《红罗霄》《绿琴潭》等作品中,魏立刚对传统书法进行拆解、重构,施以色彩,以此作为“寻找东方抽象之路”的开端。而后期的《蝶谷1》《塞纳河的涟漪》等作品,则在拆解传统书法的基础上,加入各种文字、符号、图像、物件等,形成全新视觉形象。
这些作品的灵感从哪里来?魏立刚坦言并非“无中生有”。“颜色和抽象,是西方人先尝试的。胡安·米罗在封闭的图形里填色,罗伯特·马泽维尔晚年作品的画面像‘兵阵’一样。清代石涛说‘搜尽奇峰打草稿’,正是要把全世界的好东西吃透,放到脑子里,才能做出判断,找到自己原创作品的风格。”他特意提到自己的老乡、明清之际著名书法家傅山,形容自己“用傅山的旋律卷起金属和石块”。“在傅山等人启发下我创作了巨幅的连绵草书,对魏碑、篆书、甲骨文等金石书体加以变奏。”
魏立刚的作品在艺术圈其实不乏争议,不过这也是知美术馆举办此次展览的原因之一。馆长王从卉表示,并非要呈现某种艺术的“标准答案”,或者赞颂某一个艺术家的创作天分。“正相反,我们的工作是将艺术家艰难而充满不确定性的探索之路真实、完整地呈现出来,包括那些鲜明的成就、隐秘的奇迹和明显的失误。我们也渴望通过这种批判、启发式的展览方式,对更多的艺术家在传统美学的当代探索之路上遇到的各种疑惑、困境、弯路给出积极回应,希望能形成真诚和深远的讨论与共鸣。”
新闻推荐
“一元保洁”扮靓一个村 “邻里守望”打开各家门 新津县践行新时代“枫桥经验”,推动基层社会治理
平岗社区三期宴席区挂出的“邻里守望”谈心会通知3日清晨,天气微凉,细雨蒙蒙。走在新津县花源镇东华村的水泥村道上,两旁是...
新津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新津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