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津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打造永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

成都晚报 2018-09-10 06:57 大字

点位:新津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

新津县兴义镇张河村,千亩向日葵迎风摇曳,阳光下,一片金黄。这是中国天府农博园首个对外开放的核心区配套大地景观。千亩花海旁,“津津绿道”羊马河段串联起了天府农博园、斑竹林景区、兴义场镇。作为成都市倾力打造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博览平台,属于中国天府农博园的“田园农博盛宴”刚刚启幕。

首个配套大地景观对外开放 “千亩葵花海”成新晋“网红”地

陈军是兴义镇张河村9组村民,他曾经的家,如今已成为“千亩葵花海”的一部分。阳光下,包含食用葵、油葵、玩具熊等9个品种的向日葵,高低搭配,错落有致。除了冬天,一年中的其他季节,这里都将被花海包裹。“‘千亩葵花海\’近日已成为市民打卡的新晋‘网红\’地,仅这个花期,预计将吸引超过10万人前来游玩。”新津县相关负责人介绍。

此前,新津县花红堰公司同兴义镇张河村土地股份合作社合作,合作社以1000亩耕地入股到县花红堰公司,采取“保底+分红”方式,由公司负责项目投资、建设。“在向日葵的种植过程中,我们根据用工需求,让张河村的村民加入到种植和管理中来,目前,首期1000亩向日葵已经完成种植,未来公司还将开发以向日葵为主题的旅游产品,与合作社、群众联合生产,带动更多村民增收致富。”新津县花红堰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

“千亩葵花海”所处的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地处五津福地、水润天府核心区,规划面积129平方公里,是四川农博会永久举办地,也是成都服务全川“七大共享平台”的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农业博览平台。围绕“乡村振兴的中国典范、世界农博的东方品牌”发展定位,园区将构建“一轴一环、两区三心”空间结构,打造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主轴和乡村旅游环线,布局兴义、安西两个城乡融合发展单元以及农博、文博、渔博三个功能核心。打造“两湖七水八湿地”水乡形态,构建新型林盘聚落体系,展现川派建筑独特韵味,营造田成方、树成簇、水成网的万顷川西平原美景。建设“一轴三区”天府农博岛,以羊马河生态带为主轴,沿河布局综合展区、特色展区、专业展区,以水道、绿道等慢行系统,串联各功能组团。

引进装配式新型民宿项目 打造30间林盘度假民宿

兴义镇张河村果园子社区内,陈军的新家正在进行外立面改造,红墙青瓦的两层小洋房沿道路两旁有序分布,一旁的空地上,散落着一栋栋白色尖顶的LOFT别墅。这是果园子社区正在建设的一个新型民宿项目,这些面积为72㎡的LOFT别墅从8月8日开始吊装,一天可以建造一栋。

“我们引进了途远C2B、新希望F2F,通过装配式别墅产品‘集趣LOFT’形式,将打造林盘度假民宿30间,就在村民的‘别墅\’旁边。”张河村党总支书记陈吉高说,待这一批民宿建成后,旁边居住的村民也将参与进来,将多余房屋改造成乡村民宿产品参与共营,通过互联网渠道,打造“共享小院”、“共享农田”,让游客体验田园生活,实现村民就地就业创业增收。

未来,张河村果园子示范社区将集观光体验、休闲旅游、农事互动于一体,通过整合分享乡村闲置的土地、劳动力和原生态的度假资源,建立“互联网+分享经济”带动乡村产业发展新模式。

据了解,目前,除了希望集团运营管理的花舞人间—花舞田间大地景观、途远和新希望合作共建的张河果园子社区等重点项目外,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已全面启动主展馆等主体建设,打造以设施农业综合体、有机农场、慢行绿道、生态林盘为支撑的农博产业生态圈。

提供全球化对外展示推介窗口 引领辐射全省乡村振兴发展

今年6月,省委十一届三次全会决定在新津创办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园区将搭建全省农业科技服务、品牌推广、文化展示、产品销售、资源交易等五大平台,实现生产集约、生活宜居、生态环保,引领辐射带动全省乡村振兴和农业高质量发展。按照“省市县共建、市州联建、市场化主导”的发展思路,中国天府农业博览园采取“管委会+投资公司+合作社”运行方式,引入四川发展等企业投资入股,促进会议会展中心、天府农博创新中心、中国农科院设施农业综合体等重大项目落地,打造“永不落幕的田园农博盛宴、永续发展的乡村振兴典范”。

同时,通过“体验形式创新、参与主体创新、展示空间创新、博览周期创新”等策略,构建“会议会展中心+市州特色展馆+室外展场+大田展区”四大博览空间体系。采用“窗口+基地”模式,提供全球化的对外展示和推介窗口,营造三次产业联动发展的“农博+”产业生态圈。

其中,园区与中国农科院和新希望集团等科创企业共建的天府农博创新中心,集农业科研、国际交流、产业孵化、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将利用中国农科院科技、研发、转化以及新希望集团资金、市场、产业链,引领辐射带动全省乡村和农业高质量发展,着力打造“政府+科研机构+平台级企业+合作社+农户”乡村振兴产学研用协同创新工作平台,以“农博+”集成展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工作成果。

此外,园区还与四川农大、四川大学等机构合作共建了乡村振兴研究院以及“一带一路”农业发展研究中心等9个研究机构,公开选聘农业、会展、文创等领域共12名专家建立专家智库,新增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50余家,新引进创新创业团队11个,为乡村振兴,提供产业人才支撑。

成都晚报记者 林姝霏 摄影 孙琳 田宇

新闻推荐

江湖义气带来的烦恼

本报记者曾昌文为江湖救急,2009年1月,许某借给朋友张某60万元现金,帮其渡过工程建设的难关。由于是朋友关系,双方当时并...

新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