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新津打造全域湿地 谱写“治水兴水”新篇章
设立更高标准,追求更优细节,力争优势共享
8月初,微雨纷飞中的新津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核心区,一改往日静谧。
一铲铲土,一块块石……场地平整工程有条不紊地进行着,人群与车辆,穿行在繁茂的草丛间。
自从2013年12月被赋予“国家级”使命以来,白鹤滩湿地公园规划建设就在紧锣密鼓地推进。目前,核心区示范展示区建设已完成,核心区旁的河流地形整理、植被恢复及景观构建都已初步完成。而刚刚启动的核心区一号工程,则将重点呈现湿地公园主入口大门、游客服务中心以及湿地科普宣教馆等基础设施。
这片总面积达588.14公顷、几乎囊括新津域内主要岷江河段的 “河流沙洲复合湿地”,不仅承载着湿地保护保育、科普宣教、恢复修复、综合管理等重任,还和新津其他各大建设项目共同寄托着新津“治水兴水”的宏大战略构想——以做优生态本底为着力点,加快转型升级,建设“现代化滨江中等城市”。
2016年是“十三五”开局之年,也是新津县委确定的“项目决战年”。“治水兴水”,正是今年决战决胜的主题之一。在连续3年为此投入8.2亿元后,今年新津又定下了7.8亿元的 “大手笔”投资目标,令“水城”未来更加令人期待。
“山水卫星城,幸福新津渡”。这座位于岷江上游的山水之城,将以怎样的姿态,踏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的韵律节拍?
□张有容图片由新津县委外宣办提供
标准更高——
出台省内首个县级《环境总体规划》,十分之一县域面积将成自然生态保育区
6月初,省内首份编制完成并启动实施的县级《环境总体规划》在新津出台。《规划》明确,到2030年,新津要建成“成都市南部生态山水田园城市”“空气清新、水韵悠长、绿意盎然的生态宜居山水卫星城市”以及“生态经济发达、生态环境良好、人居环境优美、生态制度完善、生态文化繁荣的现代化滨江中等城市”。“全域生态修复”这一先进理念,成为产业结构优化调整、县域环境管理战略转型的关键。
根据《规划》,新津将设立面积约35.9平方公里的自然生态保育区,包括百溪堰集中式饮用水源保护区和西河、南河、羊马河、杨柳河、龙溪河等主要河流及支流。这也意味着全县国土面积的10.9%都将受到高标准生态保护。
高标准,还体现在“治水”的决心和信心上。
在今年3月印发的《新津县全域治水兴水行动方案》中,新津明确目标:到2020年,岷江及其5条一级支流全部达到地表水3类水体标准;21条二级支流全面消除劣五类;镇乡(街道)沟渠基本消除“黑臭水体”。
地表水3类水体标准,人体可以直接接触——水与人将更加亲近。
事实上,省、市下达的任务是岷江断面水质达标,而对支流乃至沟渠的整治目标,是新津在完成上级目标任务基础上实行的自我增压。
为此,新津于去年发动“南河大决战”,将南河流域的“三沟两岸一区”列为整治重点,通过县级领导包挂协调、污染源全流域摸排、工程项目清单拟定等新机制积极整治,力争到今年底,老南桥断面水质主要污染物浓度同比下降20%以上。
类似的“自我增压”还很多。按照成都市要求,郊区(市)县污水处理率应达到88%,乡镇要达到75%。而新津不仅在相关方案将这一目标上调为县城达到90%,镇乡达到80%,并新增一项指标——农村林盘要达到50%。“新津治水,不仅为了完成任务,更是期望真正意义上改善自身水环境,还群众一片舒适宜居的绿水青山。”县环保局局长文雁的话语掷地有声。
细节更优——
试点林盘生活污水处理体系,从“末梢神经”到“城市之肾”精益求精
7月29日,新津县环保局与安西镇相关负责人又一次为了路林盘生活污水治理的事,坐到一起。
安西镇路林盘是一处典型的川西平原林盘聚落形态。自2015年以来,新津积极实施“小组微生”幸福美丽新村建设,这里也迎来了景观节点改造和基础设施完善。“这也是农村面源污染的主要来源之一。”在安西镇相关负责人看来,即将在路林盘试点建设的“无动力厌氧处理设施+人工湿地”生活污水处理体系,充分利用厌氧生物处理技术、碎石沙砾净化过滤及人工湿地植物吸收等净化方式,或将成为破题“散居林盘生活污水直排”的一把“钥匙”。
而在新津县环保局负责人眼中,路林盘的试点,还具有更重要的意义:试点成功,将为这一处理体系在全县推广起到良好的示范效应,“农村林盘污水处理率达到50%”的目标也因此有了现实基础。
对细节的精细打磨,同样呈现在“全域湿地”的建设进程中。
摊开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规划平面图,一“红”一“黄”对比明显:红色的部分为公园核心区,规划了多塘湿地净化系统、空中观鸟走廊、户外科普宣教区、生态旅游游玩区,配套了专门的栈道和平台,“游客只能在栈道上活动,以便最大限度减少游客对湿地的破坏。”白鹤滩国家湿地公园管委会工作人员胡晓燕介绍。
而占比接近74%的“黄色”区域,则被列为“禁区”,对游客说“不”。胡晓燕说,湿地保育区将开展生态修复工程,恢复原有的植被和动物,为岷江沿岸的鱼类和鸟类等,重建一片舒适的栖息地。
据介绍,未来这一区域还将设立一系列监测点,严控捕鱼行为——对这片珍贵湿地的保护保育和生态修复,将“落实到每一个微小细节上”。
优势共享——
全域湿地转化生态旅游“增长极”,让生态效益充分融入居民生活
8月1日,新津斑竹林景区管委会副主任刘仁俊站在斑竹林景区的巨幅规划图前,手指沿着弯曲的羊马河河道一路划去,停在下方的一片空地上。“新引进的318汽车旅馆和TINA庄园,就将落户这里。”刘仁俊的语气中充满憧憬。
而他手指划过的河道范围,正是新津羊马河(斑竹林)湿地公园的所在区域。这片正在积极完善打造的湿地公园,为斑竹林引进新项目提供了不小的助力。
目前,斑竹林所在的兴义镇正以“全域旅游”为目标,倾力打造省级生态旅游示范区和国家4A级景区,并计划在2017年完成《兴义镇全域旅游总体规划》和配套专项规划;自2018年起用3年时间,加快镇区景区化、村庄景点化、村居景观化进程,逐步实现从景区旅游向全域旅游的转变,把兴义镇建设成为全域旅游示范镇。
2014年9月,新津正式提出“全域湿地”的发展构想和建设“湿地之城、湿地新城”发展战略,将湿地元素融入城市规划建设之中,正是期望将“湿地总面积达到3300公顷以上,约占全县国土面积10%”的生态优势,转化为生态旅游的“增长极”,进而带动产业发展惠及全域居民。
目前,百溪堰湿地公园一、二期工程已完成并投入使用,白鹤滩(含杨柳湖、谷底湖)国家湿地公园正加快推进,羊马河(斑竹林)、团结岛湿地公园也在加紧推进。
未来5年,新津将对全县拟建设的多个不同类型的湿地公园或保护区陆续进行梳理和资源整合,在保护湿地的同时,合理发展生态湿地旅游产业。重点强力推进羊马河(斑竹林)、团结岛、百溪堰等6大湿地公园建设;利用滨河健康绿道(河堤)、绿廊(滨河景观防护林带)、具有乡村野趣特色的农田村道等设施,打通各大湿地公园之间的交通脉络,串珠成链,形成一条长度逾50公里的循回式生态湿地游览路线,实现湿地公园之间的相互补充、相互融合、交相辉映的湿地之城美景。
“表面上看,因为湿地建设,我们牺牲掉了一些经济增长,但在未来,立足于‘全域湿地\’的生态旅游,必将是我们新的经济增长点。”新津相关负责人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周夕又“炒香料时要加一点‘大香料\’,这样炒出来的臊子要香些”,依照哥哥的说法,“馄饨大王”店主胡秀清在制作肉臊时加入了罂粟壳、罂粟籽制成的粉末……生活习惯良好的小伙子,怀揣着梦想...
新津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津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