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镇化进程中 如何办好农村学校?
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在新津走访研讨农村生活教育,专家共同探讨——
□本报记者 向朝伦
当前,新型城镇化建设正深刻地改变着中国农村教育:大批农民洗脚上田,进城。农村学校生源减少,教学点分散,年轻老师不愿去,大量老教师唱主角……当下农村教育面临这些问题,农村学校如何才能办得更好?5月11日-13日,中国陶行知研究会在成都新津县举行年会暨推进农村生活教育现场会,来自全国各地的陶行知研究会的300余人,就“城镇化进程中的农村生活教育”展开大走访、大研讨。
农村学校“打拥堂”、“空心化”共存
与会专家用两天时间,分别走访了新津中学、新津三中、万和小学、花桥小学等,一些地处农村的学校,用陶行知的“生活教育”理念指导办学,教育质量提高很快。
但综观全国,部分农村学校还存在许多困扰:一边是农村寄宿制学校房舍不够、教学资源不足,学生“打拥堂”;另一边,也有很多农村学校出现“空心化”现象。所谓“空心化”,是指有的农村学校或教学点,学生生源持续减少,很多教学点,教学楼、体育场变得越来越空。
前几年,有的地方撤并乡村学校教学点,集中教育资源做大乡镇中心校,但问题随之而来,学生上学的路更远了,与家庭的关系疏远了,特别是小学生,住乡镇中心校所建的寄宿制学校,生活不能自理,如果走读,住家偏远的孩子上学要走两三个小时。
更难的是提高教育质量,农村学校特别是很多乡村教学点,多是老教师担纲,而拥有新知识的年轻老师不愿来。来自乡村学校的数据显示,乡镇中小学的历史、地理、生物、音乐和信息技术课程,有超过一半的教师专业不对口。“农村学校和学生,如何在城镇化过程中发展、提升,值得思考。”北京大学教育学院与人类发展系主任刘云杉指出,这些年,我国排名靠前的大学,农村学生比例大大降低,可以从侧面说明一些问题。
东北师范大学农村教育研究所就曾对全国295所农村寄宿学校进行调查,发现有60.5%人均居室使用面积小于3平方米,约三分之二的学校不能保证“一人一床”。有5.5%的学生半个月以上才能吃到一次肉,有6.6%学生从来没有在食堂吃到肉。这份由教育部资助指导完成的《中国农村教育发展报告2012》,通过对天津、辽宁等17个省市的专题调查显示:农村学前教育资源不足,寄宿制学校学生“打拥堂”。
以信息化助推教育质量提升
新津县万和小学,是一所距离县城较远的农村学校,但教育教学质量,并不比城里学校低。专家们在考察中看到,这所学校通过网络,与成都市区的龙舟路小学、英国拉特兰郡艺术小学结成姊妹校,学校之间频繁的教研、课堂教学联系,都是通过网络视频来进行的。这让专家们看到了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的希望所在。
推进新型城镇化建设,农村的学生逐渐减少,这是必然趋势。但点多面广的乡村学校及教学点,还会长期存在,如何解决师资问题,提升教育教学质量?与会多位专家提出,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或许能更有效提高农村教育的质量。
“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农村学校教育质量,对年轻老师不愿去,点多面广的农村学校来说,相信更具现实意义。”四川省教科所一位专家提出,通过信息化手段,可以让城市优质教育资源下乡,城内优秀学校的课堂、课件、教法、作业等,即时呈现到农村学生面前,效率高,效果好。目前,成都市区部分优质学校与邛崃、金堂的乡镇学校结对子,大量的课堂教学,通过网络远程投送,省时省力。“必须用系统性思维和方法,去解决当下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农村教育问题,以前瞻性的眼光去规划、发展农村教育,”刘云杉说,加强农村地区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还必须解决农村教师能力发展、素质建设问题,“教育,是人对人的影响,教师教书、育人的水平上去了,农村学校的质量才会上去。”
新闻推荐
“西川供客眼,唯有此江郊”,杜甫的这句诗正透露出新津之美。这座山水卫星城既有水乡的柔美,又是闻名于全国的河鲜美食之乡。国庆期间不必走远,来新津就可体味“麻辣鲜香”。河鲜美食,已经成为新津美食...
新津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津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