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嵌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 大融合:正在消失的边界
德阳着力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从德阳往返成都,乘坐公交化动车组,单程只需要20多分钟。资料图片
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
德阳开通了接驳成都地铁3号线的摆渡车。
成德产业相融,不少企业“研发在成都,转化在市州”,图为四川宏华石油设备有限公司钻机总装调试中心。
寒冬腊月,空气中弥漫着一股湿冷,寒气浸透到人骨子里。然而,天府大道北延线德阳天府旌城石亭江大桥工地上,却是一派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300多名施工人员正在为900米长的大桥多个主桥墩进行悬浇梁作业。
“这座桥是天府大道北延线德阳段修建的3座跨江大桥之一,作为天府大道北延线在德阳最重要的节点工程,预计2022年9月大桥全线贯通。”中建七局德阳天府大道北延线项目部工区经理高峰告诉记者,天府大道北延线全程不设红绿灯,道路向南延伸,直接连接着成都市中心的天府广场,2022年建成后,从德阳市中心出发,半个多小时就能直达成都二环路。
如果不想开车,从德阳往返成都,还可以选择动车,单程最短20多分钟,最快5分钟两趟的发车频次,也正在拉近德阳与成都之间的距离,让德阳融入成都“半小时生活圈”。
交通互联,打破成、德两地空间格局;产业互动,加速优质资源流动汇聚……作为“成渝圈”内与成都空间距离最短的地级市,在德阳市委、市政府领导下,省同城化办的指导下,德阳放大格局,提升城市能级,深入推进同城化发展成果丰硕,成德同城化在交通融合、产业融合等方面不断优化和区域之间的互补融合,实现产城人深度融合,推动成德同城化加速发展。
2022年元旦前夕,在省同城化办、德眉资同城机构的支持下,成都日报联合德眉资三地党媒记者组成“成都都市圈纪行”联合报道组,走进德阳,实地感受在同城化推动下,德阳的腾飞巨变。
织密联系“路网”“双城记”变“同城化”
成德两地“如居一城”,究竟是个什么样的感受?首先是基础设施和交通的融合。记者一行的体验从地铁摆渡车开始。来到位于德阳繁华市区的文庙广场,记者佩戴口罩测量体温后,跟着人流踏上了接驳成都地铁3号线的摆渡车,车内设有投币箱和二维码,支持市民现金购票以及扫码支付,支持微信、支付宝、e支付、云闪付多种支付方式,非常便捷。
“公交接驳地铁,方便得很!”旅途中,记者和邻座乘客小陈摆起了龙门阵。今年30岁的小陈家住德阳市,每天早出晚归,开车往返于德阳与成都之间通勤,每个月光油费就得1000元左右。
“地铁接驳车开通后,我算了一笔账,以前开车上下班,单程油费至少50元,如果加上高速过路费会更多。”接驳车开通后,车票6元,转乘地铁3号线,全程车票不超过10元。“也就一碗小面的钱。更重要的是,我不用担心疲劳驾驶,还能在路上好好休息一下。”
听着音乐,看着沿途的风景,50分钟后,摆渡车就停靠在成都新都区的地铁3号线成都医学院站。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小陈一样每天往返于成都、德阳之间的上班族并不少。
交通是连接城市的重要纽带,也是城市发展的重要动力。德阳着力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公交与地铁无缝接驳,有效密切了德阳与成都两地市民的交往。
如果嫌50分钟的时间太长,从德阳往返成都,还有20多分钟的动车组。
“我们成功购置(租赁)并投运了CRH6A-A新型城际动车组。”德阳市交通局相关人士告诉记者,2020年10月,成德绵等6个市(州)联合购置的(租赁)11组CRH6A-A新型城际动车正式上线运行,其中德阳市购置(租赁)2组。
公交化动车对于公路客运以及自驾来说,在发车密度以及时间上都具有很明显的优势。新型城际动车投运后,成德间动车班次从动车公交化之前的18趟/天增至100趟/天以上,增幅超过400%,平均发车间隔由90分钟缩短至20分钟以内,日均客流量超2万人次,同时德阳至双流国际机场动车由新型公交化动车运营之前的7趟/天增至17趟/天。
市民孙晓筱说,坐动车体现一个“快”字,坐摆渡车无缝接驳地铁且票价“亲民”,“都很便捷。更重要的是,交通条件的不断改善,不仅改变了出行习惯,还拉近了城与城之间的距离。”
成德之间,交通便捷化还在不断优化。今年,成都市域铁路S11线将开工建设,这条铁路起于成都韦家碾站,止于德阳市区德阳北站,途经成都金牛区、新都区、彭州市、德阳广汉市至德阳主城区。德阳市交通局相关负责人表示,“如果说,地铁摆渡车起着过渡期作用,那么S11线将是担负起成德交通同城化的根本之策。随着成德交通网络越织越密,市民出行更加便利。”
互联互通深度融合“万亿级”产业链正加速构建
交通融合的日益便利,对于城市的集约化、产业化都有极大的促进作用。
作为天府大道北延线,以及S11线进入德阳后的门户区域,德阳天府旌城正迎来新的发展机遇。“我们将以石亭江为基础打造一个生态湿地。”站在天府大道北延线德阳段石亭江大桥的施工现场,天府旌城规划建设管理部部长宣然芳指着石亭江兴奋地描绘着天府旌城未来的美好场景。
“目前,天府旌城已进入全面建设阶段,与成都交通协同、产业协同来打造生态优先、创新驱动的产城融合样板。”走进德阳天府旌城管委会,记者看到一派忙碌的场景,党工委委员、管委会副主任敬文川正在整理着即将入驻的重大项目名单,言语中满是喜悦之情。在他看来,借助成德同城化重大机会而生的天府旌城,不仅交通便利,也为年轻人拓展出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领域的就业创业机会。
“新城近期将引进12家左右投资5个亿的工业项目,形成产值近400个亿的电子信息、智能制造和总部+协作配套的发展格局,未来形成现代化千亿产业新城。”谈起新城未来的发展,敬文川如数家珍。
成德产业相融,企业无疑最具发言权。“我们公司的布局,就是典型的‘研发在成都,转化在市州’。”来到德阳广汉,刚一落座,四川宏华相关负责人就兴致勃勃地讲述起公司在成德同城化中的种种受益:上级公司在成都,研发和营销也设在成都,这样的布局有利于更好地吸引人才,正是借助于这样的安排,从2020年到2021年,四川宏华共有9名员工获评“成都工匠”,“这一荣誉的取得,对于提升公司影响力,发挥高技能人才的带动作用,都大有裨益。”
在成都,借助成都大学科研院所的力量,宏华集团联合西南石油大学、中国海洋石油总公司共建了世界首个海洋非成岩天然气水合物固态流化开采实验室。该项目预计研发一套适用于海底浅层天然气水合物开采的装备,项目的研发成果将填补国内空白,将把科技创新能力推向一个全新的阶段。
“融合发展,强强联手,产生的效果必然是‘1+1>2’。”德阳市相关人士告诉记者,德阳联合成都以“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作为参赛对象参加国家工信部先进制造业集群竞赛,经过初赛和决赛角逐,2021年3月22日,工信部公示先进制造业集群决赛优胜者名单,全国25个入围者中,“成德高端能源装备产业集群”位列其中。
走进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集装箱货柜堆积如山。记者正感慨场面壮观之时,在汽笛长鸣声中,一列满载四川造产品的中欧班列X8086,已从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驶出,向德国汉堡疾驰而去。
“成德同城化,重点要以成都国际铁路港、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为纽带,探索一体化运营模式,打造临港经济发展带。”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相关负责人介绍,探索一体化运营模式,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去年取得了不错的业绩,共开行国际班列111列,其中“蓉欧+”东盟国际班列11列(542TEU),中亚班列5列,中欧班列95列,主要货物为日用百货、汽车零配件、电子产品、大宗物资,出口波兰、越南、泰国、哈萨克斯坦等国家。
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飘红的成绩单,仅仅是成德同城化的一个缩影。随着成德同城化的持续推进,“万亿级”产业链正加速构建。德阳全面融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科创走廊建设,与成都共同打造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强产业生态圈跨区域协作,成德两地已分别有512户、190户企业相互提供配套,33家德阳企业在成都设立研发机构。
专访
德阳市委书记靳磊:
成德同城化发展迈上
提速增效纵深推进快车道
德阳抢抓中央推动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省委实施成德眉资同城化发展战略机遇,坚持以成德同城化引领全市经济社会发展,成德同城化发展迈上了提速增效、纵深推进的快车道。
“半小时”交通圈总体形成。聚焦打造成都都市圈通勤最佳城市,德阳市加快完善“10高18快13轨”的综合交通体系,跨城际公交开通运行增至7条,天府大道北延线全线中桥19座已全面开工,市域铁路S11线完成项目公司组建,城市候机楼新增天府国际机场专线,深度嵌入成都半小时经济圈。
“万亿级”产业链加速构建。德阳全面融入中国西部(成都)科学城规划建设,加快推进科创走廊建设,与成都共同打造万亿级装备制造产业集群,加强产业生态圈跨区域协作,成德两地已分别有512户、190户企业相互提供配套,33家德阳企业在成都设立研发机构。同时,加快打造成德临港经济产业协作带,推动德阳国际铁路物流港与成都国际铁路港一体化运营。
“高颜值”绿色发展带加快建设。德阳对标成都高标准规划建设龙泉山城市森林公园,协同修复龙门山生态,共同打造一体化、高能级的沱江流域绿色发展示范带,沱江源生态保护及修复项目和储备林建设项目正加快推进,大熊猫国家公园创新示范区(中国熊猫谷)已完成确界定标前期工作。
“无差别”软环境初步形成。德阳坚持公共服务向成都看齐、与成都同质,结对共建学校增至85对,跨市通办事项达100个,群众获得感、满意度持续提升。
随着成德同城化深入推进,越来越多的人才、企业和机构看好德阳、选择德阳、落户德阳,潮州三环、东旭光电、广日电梯等一批重大产业项目相继落地。
下一步,德阳将全面落实《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和《成都都市圈发展规划》,加速成德同城化进程,加快推进一批重点合作事项,助推现代化都市圈建设走深走实、整体成势。
新闻延伸
打破边界共建园区
实现产业“齐步走”
毗邻城市交界区域的融合发展,是打造同城化发展若干支撑点的重要途径。
春节将至,位于德阳市中江县与成都市金堂县交界的鸿发喜庆灯笼厂里,工人们正忙着赶制灯笼,忙得不亦乐乎:给灯笼骨架“穿”上缝制好的灯笼布,再贴上装饰物。
老板告诉记者,这些制作灯笼的工人,都是附近的村民。既有金堂人,也有中江人,但是他们有一个共同的身份——金中灯笼融合发展示范园里面的工人。
两地融合发展的不仅有灯笼,还有食用菌。随后,记者来到了中江县冯店镇一食用菌栽培基地,10余名工人正忙着打理这些食用菌菌棒……与基地里工人们忙得热火朝天场面照应的是,沿中—金食用菌产业带上,各规划食用菌园区也正如火如荼建设推进。
中—金食用菌产业带位于中江、金堂交界地带,涉及金堂县竹篙镇、中江县冯店镇。两地都有种植食用菌的基础,以往每年都是冯店镇的村民到竹篙镇食用菌基地就业务工,竹篙镇的食用菌种植大户到冯店镇流转土地进行规模种植,从几十亩到300多亩不等。
随着成德眉资同城化的推进,中江县、金堂县两地抢抓机遇,达成共识——立足中—金菌业发展实际,以金堂50余年食用菌种植积淀为基石,以金堂食用菌产业园政学研用全产业链发展体系为支撑,中江县冯店镇和金堂食用菌产业园开展食用菌全产业链技术合作,共建“中—金食用菌产业带”。
两地融合发展,通过共建园区,实现产业“齐步走”的典型远不只于此。什邡市马井镇与彭州市敖平镇交界处,药田阡陌纵横,这片覆盖了彭州、什邡两市5个镇、12个村的现代农业产业园区,连片种植了川芎10万亩,辐射带动面积约20万亩。除了川芎种植外,园区还集聚了中药材精深加工、商贸类企业5家,国省级专合社两家,创造就业岗位1500个,带动园区所在镇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4万元。
记者手记
同城化带来更多的发展机会和前行力量
同城化,是让城市的发展和民众的便利同城化,却又不是同质化,也不是同一化。
成德同城化,前期工作和实际合作由来已久,已经持续超过8个年头。多年来,同城化有了哪些变化?得以顺利推进的秘诀在何处?从成都东站出发,记者踏上前往德阳的动车,行走在这片热土,记者心头的疑云逐渐散开。
在动车上,记者碰到了形形色色的乘客,他们的职业不同,年龄不同,工作也不同,但相同的是,他们都对成德同城化不住地点赞。
“更方便了!”广汉市与青白江区实现审批事项跨区域通办后,广汉企业主刘洪,领到了跨区域办理的营业执照。“更幸福了!”德阳市民李婉钰,正准备周末到成都春熙路买买买。“前景更好了!”两座城市的人们,正在从同城化发展中找寻更多发展机会和前行力量。
这些天的采访让我们感受到,德阳市民对于成德同城化几乎都同声期盼,交通设施的建设和改善,医疗卫生、教育等领域资源的共享,对于德阳市民来说,是呼之欲出的“利”,是望眼欲穿的“盼”;而对于来自成都、德阳两地的企业来说,“研发在成都,转化在市州”,更是一次极富想象空间的合作机会。城市间的边界正在逐渐淡化,人们心中的边界也在逐渐消失。
成都日报记者孟骅粟新林赵一
本报记者陈晓霞
摄影于谭阳
新闻推荐
为了残疾孩子美好的明天 成华区特殊教育学校将“我为群众办实事”落实在百姓心坎上
这是一所典型精致而又特别的学校,学生们都是脑瘫、自闭、唐氏、多动、精神障碍等中重度智力障碍孩子。这也是一所师资力量...
新都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新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