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土地里“孵化”困难农户的致富梦想

四川日报 2016-01-06 08:47 大字

——新都马家镇创新困难农民帮扶机制的实践与启示

□本报记者 刘莉 张彧希

去年底的一天,在成都市新都区马家镇锦城村,记者见到了村民邓志林。他说,几个月前当村干部邀请他“不出一分钱入园来创业”时,他还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如今,他初尝创业的甜头,每亩草莓利润可达上万元。

马家镇辖7个(村)社区,人口约2.5万人。这里距离成都中心城区仅10多公里,交通十分方便,目前已引入业主58家,流转土地9800亩,流转率达40.8%。可以说,马家镇具有发展现代农业尤其是休闲观光农业的优势,当地农民也涌现了不少致富能手。但是,家庭困难的农户仍有不少,目前处于贫困线边缘的有600多户,涉及2000多人。

面对有劳动能力、有致富意愿,却缺乏胆量和知识的农民群体,马家镇创新困难农户帮扶机制,探索困难农民创业孵化体系,实施“三年放飞”梯度扶持,经过第一年“固本培元”、第二年“强身健体”、第三年“展翅高飞”的顺势引导,真正让农户懂得土地经营、擅长于土地经营,从思想和技能上促进农户成为市场主体,通过劳动和智慧提高家庭收入。

探索——打造属于困难农民的“创客空间”

2015年,马家镇与一家农业产业化经营省级重点龙头企业——久森农业合作,在企业流转的土地中划出上百亩,组织动员全镇有劳动力但家庭困难的农户进草莓园创业脱贫。我们调研发现,和很多地方帮扶困难农民的方式不同,马家镇从产业发展的角度出发,探索一条具有可操作性、可持续性的“造血”之路,打造属于困难农民的“创客空间”——创业孵化园。

前期准备:精准分析致困原因,寻找对应的突破口。当地政府经过详细走访调查,发现许多困难农民有就业意愿,也有劳动能力,不少人目前也正在打工或种地,但收入较低没有存款,遇到家中有人生病或孩子上学等,支出远大于收入,造成了生活较困难。一位农民告诉我们,他家每年也有两三万元收入,但儿子读大学,学费和生活费需要不少,只能拆东墙补西墙,十分艰难。另一位村民属于“因病返贫”,很想创业,但苦于“没有一技之长”。针对这样的农民,马家镇决定帮助他们走上创业道路。

确定方向:政府和企业联动,困难农民不花钱入园创业。种草莓成本不低,土地、大棚、种苗、药肥等每亩成本万元以上,困难农民如何介入?马家镇与久森农业合作,由企业免费提供土地,提供技术支持,而政府负责农业设施(大棚、沟渠等)建设,向企业购买种苗免费提供给农民。入园的农民只需要干好一件事:在久森的指导下,种好草莓。这样一来,困难农民最担心的两个问题,即资金和技术就解决了。

实施过程:全程“保姆式”服务,搭建成体系的平台。项目实施过程中遇到不少波折。于是马家镇加快基础设施建设,组织久森公司的负责人召集农民开会,多次分析产业特色和市场前景。草莓种下后,久森的技术人员几乎每天都在田间作示范,遇到问题立马咨询解决;每周两次的“生产例会”成为常规,久森公司的博士亲自来给农民授课。草莓种出来后卖给谁?当地政府打造草莓采摘节,搞无公害草莓论坛,还将困难农户的草莓营销与当地草莓产业协会的工作融合,共同发展。

未来思路:三年“梯度放飞”,农民实现自我发展。由于创业基地土地有限,如果处理不好还可能造成地少人多、其他农民感到不公平的情况,引发负效应。马家镇设计了“三年放飞”的梯度扶持计划:第一年全免费提供土地、大棚、种苗、有机肥等生产资料;第二年则要收取50%的土地租金、生产资料等费用;第三年则按100%的比例收取。三年期满后,完成孵化的农户必须离开基地独立创业,基地迎来新的“主人”。

启示——聚焦发展 创新困难农户帮扶机制

实现全面小康,是惠及全体社会成员的小康。让处在“夹心层”尴尬境地的困难群众实现劳动致富、过上美好生活,是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题中应有之义。马家镇的探索表明,要让困难农户真正摆脱困境,进而过上小康生活,必须以发展为聚焦点,创新建立以群众为主体的动态化帮扶机制。

创新帮扶机制,要把帮扶措施与加快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相互促进联动攻坚。要从根本上解决困难群众面临的困局,关键还是在发展。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钥匙,也是困难群众致富的根本途径。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帮扶工作本身蕴含着不少发展机遇。马家镇距离成都市主城区近、交通方便,发展休闲观光农业具有优势。当地党委政府将帮扶工作与产业发展相结合,既因地制宜,又脱离了简单送钱送物的帮扶层次,提升了帮扶效率。

创新帮扶机制,要把夯实基础与提升能力有机结合起来,充分发挥群众的主观能动性。一些镇、村重视向上级帮扶单位争取帮扶支持,但对发挥农民群众的主体作用,发扬自力更生精神还不够重视。各级党委政府应抓住“人”这个关键因素,搞好培训服务,增强困难群众市场意识、创业能力和致富本领。马家镇创造性地提出打造困难农民的创业孵化园概念,让困难农户“零成本”创业,让他们在没有后顾之忧的情况下进行创业尝试,并提供“保姆式”服务,充分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让他们树立起实现人生价值、共同迈进全面小康社会的信心,最终使农民具备独立发展的本领。

创新帮扶机制,要把政府动态管理与村民自治有机结合起来,实现政府进退有度。摸清原因,才能对症下药,这就需要各级党委政府沉下身子,深入调研,了解困难群众的不同需求,制定个性化的帮扶措施。当困难群众自身情况发生变化时,也要及时跟踪,适时调整帮扶方案。在这个过程中同时又要注意厘清并优化政府的职能,进退有度,避免大包大揽。马家镇在探索困难农户创业孵化机制过程中,设计了“梯度放飞”计划,这种设计既为困难农户提供了初始期无后顾之忧的创业环境,又能让他们逐步提升自我发展能力,具有可持续性。

创新帮扶机制,要把政府主导与社会动员有机结合起来,切实增强整体合力。帮扶工作涉及多方面,仅靠哪一方的力量都显得不足。各级党委政府要切实把帮扶困难群众的责任担起来,发挥好政府的引导作用。同时,要切实动员社会力量,调动起困难群众脱贫致富的积极性主动性。马家镇由政府牵头搭建帮扶平台、建设基础设施、支付前期生产资料费用,牵头开展营销活动;落户在当地的现代农业企业则提供技术支持,并帮助农民销售产品;金融机构则适时为符合条件的农民提供融资,帮助其扩大生产。政府帮扶见效,农民实现增收,企业种苗得到推广,多方合作实现了共赢。

新闻推荐

坚持绿色发展 建设美丽四川

2016年四川省和成都市党政军领导义务植树活动举行王东明尹力柯尊平刘国中等参加植树活动本报讯(记者张宏平)3月21日上午,2016年四川省和成都市党政军领导义务植树活动,在成都市新都区木兰镇香城湿地...

新都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新都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