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努力创新探索 司法行政工作结硕果——2015年成都市司法行政“十大优秀成果奖”集锦

四川法制报 2016-01-07 23:45 大字

▲获得 “十大优秀成果奖”的单位领奖

◆获奖代表现场讲解

本报记者 曾昌文 文/图

为进一步深化法治成都建设,突出“法律服务促发展·法治文化润民心·法治保障强基础”工作主题,从2009年开始至今,成都市每年的全市司法行政工作优秀成果评选已经连续开展了七届,取得了很好的实践效果,也受到了省司法厅、专家学者和主流媒体的高度评价

2015年12月29日举行的“2015年成都市司法行政工作优秀成果”评选大会上,经过现场汇报和评委打分,温江区、蒲江县、青白江区、新都区、青羊区、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金牛区、邛崃市、成华区和新津县等10个区(市)县司法局的汇报项目获得了2015年成都市司法行政“十大优秀成果奖”。

记者在评选活动现场看到,此次参评的项目突出了“法治建设促发展惠民生”的价值取向,涵盖了学法用法、法律服务、矛盾纠纷调解、特殊人群管理等重点工作,体现了成都市各区(市)县司法行政工作的特点。

■温江区

引入社会力量打造法治教育新路径

如何引导青少年快乐学法信仰法治?今年以来,温江区依托国色天乡乐园的星期8小镇,利用乐园的参与体验特性,引入社会力量建设互动性、趣味性为一体的青少年法治体验馆——“星期8小镇法治体验馆”,通过角色扮演的外部引导,让法治理念在娱乐玩耍中内化于心,指引青少年健康成长。

开馆之初,“星期8小镇法治体验馆”新颖的互动普法模式深受学生和家长的青睐,日均游客量相比同类场馆高出30%。普法从刻板变为趣味,由单向转到互动,由填鸭式转向体验参与,生动的角色代入游戏,将课堂上的法律知识转化为生命中的法治印记,实现了青少年法治教育“玩”与“学”的高度融合。

■蒲江县

“五老”调解创新民间调解新模式

蒲江县在“喝讲茶”这种传统的民间解决纠纷方式基础上,创新了“五老”调解模式。“五老”调解模式将活跃在基层一线的“老党员、老干部、老代表、老军人、老教师”等组织起来,积极参与纠纷调解,充分利用他们离人民群众最近,在人民群众中威望和公信力较高等优势,通过喝茶闲聊、庭院说理、田边地头的家长里短等方式,将矛盾纠纷化解在萌芽状态。

在推动构建乡土“五老”调解网络过程中,蒲江县通过落实人员、阵地和资金保障,建立日常工作制度、业务培训制度、回访制度、信息报告制度、定期研判制度和个案补贴制度,充分发挥“五老”调解员贴近群众的亲和力优势与他们用乡风民俗灵活解决问题的优势,走出了一条成本低、效率高、制度全、效果好的“民间调解”新路子。

■青白江

“互联网+法治”创新“智慧法治”格局

青白江区司法局把握“互联网+”新思维,以互联网平台为基石,以智能服务为触角,以专业法律队伍为支撑,创新了“互联网+法治”的工作新模式,实现了司法行政各项工作由被动到主动、由务虚到务实、由流程繁琐到即时应对的多重转变。

在探索“互联网+法治”工作新模式过程中,青白江区依托青白江普法网、微信公号“法治青白江(卿哥普法)”和官方微博“新浪@青白江司法”3个平台,搭建了司法便民服务网络新支撑,并推出了“微普法、e法援、云调解、律师online、掌上公证”5大版块,开辟虚拟空间服务民生新途径,组建了1支“网络普法速递员”队伍,畅通o2o法治惠民新渠道,开通了司法局与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平台对接的3个端口,抱团政法机关服务群众共同体,让服务与惠民如影随形,百姓与法治e路同行。

■新都区

“法律援助+”开启法律援助新形态

2015年以来,新都区司法局围绕群众民生诉求,创新了“法律援助+”工作模式,引导群众通过法律援助理性维权,全年共提供法律援助服务3000余人次,办理援助案件400余件。

在法律援助系统初具规模的基础上,新都区司法局先后在工会、妇联等部门及产业园区设立了法援工作站,同时与多部门建立起了“法律援助+”长效机制。“法律援助+互联网”的“双线式”的信息资源网使群众能够更加便捷、高效地获取法律援助相关信息;“法律援助+基层站点”的“互通式”援助受理网避免了当事人来回奔波,缩减了维权成本;“法律援助+行政执法”的“互动式”援助协调网未雨绸缪,为进入司法途径预留伏笔,除去当事人的心中块垒;“法律援助+司法仲裁”的“互应式”司法保障网有助于当事人选择理性表达诉求。

■青羊区

市民学法用法服务基地接地气亲民心

青羊区创新“522111”法律服务模式,将行政职能下沉到社区,通过打造市民学法用法服务基地,为市民提供“一站式”的法律服务。以西华门社区市民学法用法服务基地为代表,通过“突出主动性,立足社区送法到基层;突出参与性,社会联动开展法律服务;突出互动性,依靠群众主体推进依法治理;突出体验性,寓教于乐建设基层法治文化”等做法,在去年1月的全市法律服务满意度测评中位居全市第二位。

2015年7月2日,司法部部长吴爱英在青羊区西御河市民学法用法服务基地调研时充分肯定了青羊法律服务基地的做法,认为接地气、亲民心。目前,该模式已在成都全市推广。

■天府新区

“互联网+”智能化管理社区服刑人员

去年以来,针对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社区矫正管理工作规范性不足,手段有效性不高,应急处置流程零散化、碎片化突出等客观需求,天府新区成都党工委管委会办公室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工作刑罚执行、教育矫治、法治宣传职能,进一步推动社区矫正工作向合理化、智能化、效率化方向发展,建构了“一体三翼”的社区服刑人员智能化管理体系。“一体三翼”的社区服刑人员智能化管理体系借助手机“APP”,充分利用手机的GPS定位技术、语音视频通讯技术、主动预警告知技术等对社区服刑人员构建起了电子化监管围墙。随着这款“APP应用”的投入试运行,天府新区成都片区的社区矫正工作向纵深发展。

■金牛区

政府购买法律服务开辟基层治理新路径

坚持多方联动工作理念,近年来金牛区在法律服务准入方式、辐射范围和服务内容上狠下功夫,率先在全市建立起以“政府委托、法律服务机构运作、司法行政机关监管”为范式的政府购买法律服务这一新型公共服务方式。“每年投入281万元,采用公开招投标的方式,向符合条件的律师事务所或法律服务所招标,委托中标律师事务所或法律服务所指派法律服务工作者定期进驻街道社区、派出所、各行业调委会等,承担法律服务职责。”金牛区司法局相关负责人在汇报时表示,政府购买法律服务,既解决了群众的法律需求问题,又提升了政府依法行政能力和基层治理法治化水平,真正实现了法惠于民。

■邛崃市

以案释法打造全民参与大普法平台

立足本地实际,2015年,邛崃市探索建立“主体广泛化、形式多样化、平台网络化、机制长效化”的“以案释法”制度,打造了一个整体联动、全民参与的“大普法”平台。

在推动“以案释法”工作制度的过程中,邛崃市建立了一支80余人的讲师团,以及“以案释法”演员库、文艺演出队伍和顾问团,通过编印普法读本、开展普法讲座、法制文艺演出、拍摄普法短剧以及服刑人员“现身说法”等方式,利用互联网的影响力和传播效果,让法治力量通过网络传播到社会的各个角落。经过一年的实践,进一步提升了普法的实效性和群众参与度,逐渐形成了“人人学法、人人普法、人人守法”的良好氛围。

■成华区

发掘专业资源探索校地合作普法

2015年以来,成华区司法局和成都理工大学文法学院通过共建“法治文化创意工作室”,在发掘普法资源、改善普法供给、拓展普法渠道、提升受众满意度等方面做了一系列探索,将政府的政策引导优势与市场的高效配置资源优势、社会组织的专业公益服务优势有机结合,初步形成了法治宣传主体多元化、方式多样化、服务精细化的法治宣传新格局。

2015年3月,“成华区法治文化创意工作室”落户桃蹊路街道踏水社区。按照“校地合作、需求导向、问效于民”的原则,工作室的法治文化创作团队全年拍摄法治微电影5部、法治微课10集,开展“法之舞语”社区巡演56场、开展《普法讲座进社区》200余场次……六大类三十余种法治文化产品的推出,大大提升了法治宣传教育的效果,公共服务满意度测评法律服务类知晓率、满意率再度提升。

■新津县

整合资源为天府新区建设提供集成法律服务

为满足天府新区新津分区76平方公里内城乡法律服务需求,2015年以来,新津县司法局克服法律服务人才不足的因素,整合法律服务资源,成立以律师、公证员、司法所及法律服务志愿者为主体的法律服务人才队伍,通过“说”“学”“逗”“唱”“为”五种方式,为天府新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优质高效的集成式法律服务。

以“说”为导,组建由律师、公证员和法律服务志愿者组成的“说”支队,引导政府依法决策,向群众传递法律知识,依法解决纠纷;以“学”为引,通过与群众之间的互相学习,收集基层群众最真实的声音;以“逗”为形,采用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在趣味与笑声中传达最实用,最基本的法律知识;以“唱”为线,调动公众力量,将生活中每一个法律知识点串联成线,形成大批的脍炙人口的作品,以易于传播的方式渗入生活的每一个角落;以“为”为基,加强硬件设施和各类数据库的建立,增强法律服务保障。

新闻推荐

风雨一甲子辉煌六十载 ——热烈庆祝色达建县60周年

色达县城全景。州委书记刘成鸣陪同省政府省长魏宏在色达县调研。州委副书记、州政府州长益西达瓦在色达县调研。州委常委、州委秘书长、色达县委书记张平森在基层调研。色达县委副书记、县政府县...

温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温江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