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帮扶“三到位” “插花”贫困户走好脱贫路

攀枝花日报 2016-08-31 00:00 大字

□本报记者 徐铭 特约通讯员 滕德银

“何书记贷了5万元钱借给我修房子,还不用写借条,他让我看到了脱贫的希望。”近日,何富国谈起村支部书记何有亮贷款帮自己修房子的事非常激动,感激之情溢于言表。

何富国是仁和区太平乡先锋村的贫困户,由于先锋村不属于贫困村,何富国这样的贫困户被列为“插花”贫困户,在脱贫进度的具体安排等方面,和贫困村的贫困户有一些差别。

目前,仁和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2139户、7378人,其中三分之一分布在10个省级贫困村,三分之二为“插花”贫困户,分布在贫困村之外的各村。

今年以来,仁和区相关部门单位,各乡镇党委、政府共同推动***,以问题为导向,不断创新工作思路,针对“插花”贫困户如何精准脱贫开展积极探索,取得了良好成效。

乡镇统筹,帮扶资金到位

“乡镇统筹好各类帮扶资金,针对‘插花\’贫困户的具体情况对症下药,精准‘滴灌\’,确保将帮扶资金的作用发挥好。”仁和区扶贫移民局负责人介绍道。

大田镇班庄村村民张建明这下有事干了,今年,镇政府利用帮扶资金为他购买了30只鸡、2头猪、3只羊,让62岁的张建明眉开眼笑。“针对张建明的实际情况,镇上统筹各类帮扶资金为他购买牲畜,让他在能力范围内,发展小规模的养殖业,避免过度投入却收效甚微的情况发生。”大田镇党委书记李军说。

太平乡扶贫移民办主任李志洪告诉记者,在太平乡,乡镇党委政府在统筹社会帮扶上采取了一个特色做法。“插花”贫困户在修建房屋时,凭借乡政府出具的证明到到当地砖厂买砖,每块砖可以省1角钱。目前,该乡的“插花”贫困户已经购买了40万块砖。“通过这样的方式,调动了企业参与扶贫的积极性,也让贫困户得到了实惠。”李志洪说。

前进镇在统筹社会帮扶上也很有办法。今年,该镇已经筹集到社会帮扶资金30余万元。“七一”前夕,前进镇对13家积极参与***的“爱心企业”进行了表扬,通过这样的方式帮助积极承担社会责任的企业获得社会认同度。

支部发力,帮扶责任到位

太平乡先锋村党支部书记何有亮贷款5万元钱借给贫困户修房的事,是仁和区在***中通过党支部发力,确保帮扶责任到点到位的一个缩影。

在推动***的过程中,仁和区层层压实责任,基层党支部勇于担当,不断发力,将帮扶责任扛在肩上。党员干部冲锋在前,用实实在在的措施,帮助“插花”贫困户精准脱贫。

“老万是一名党员,他手把手指导我种植芒果。今年,他还几次抽空免费为我的芒果地浇水,我很感谢他。”布德镇布德村的“插花”贫困户熊付国激动地说道。

万有才家有50亩芒果地,年收入一般在30万元以上。今年,村党支部交给万有才一项任务:帮助熊付国脱贫。

“支部交代的任务我一定要完成,这是我作为党员义不容辞的责任。”万有才说。

在布德村,村党支部通过“大户帮小户”的方式,确定了8户贫困户的帮扶措施,这意味着有8名党员肩上有了帮扶任务。怎样检验帮扶效果?村党支部将其列入了对党员的考评内容。

在太平乡先锋村,村民沙万才说:“党支部带我去学修羊圈,布德镇老村子村干得好,我们依葫芦画瓢,稍加修改,1个月就干好了。”今年4月,先锋村党支部组织村里10户贫困户到老村子村“取经”,为发展养殖业奠定了基础。

布德村党支部组织了党员、贫困户共50余人,先后到大龙潭乡混撒拉村、大田镇片那立村“取经”,学果树种植管理技术,学经营销售办法,村党支部之间还形成了结对帮扶关系。

主体自强,帮扶思想到位

“我正在筹备帮结对帮扶户刘永元栽5亩芒果的事情,苗子、肥料我想办法解决,最重要的是带动刘永元一起干,他不能当‘甩手掌柜\’。”说起帮扶刘永元的事,大龙潭乡新街村党支部副书记李光安心里早已拿定了主意。

对“插花”贫困户的“思想扶贫”,是仁和区在推动***中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这种做法既能去除一些贫困户‘等、靠、要\’的思想,又能激发其脱贫的强烈愿望,帮助贫困户树立起脱贫主体意识。”在大龙潭乡党委书记赖云平看来,***不是简单地帮贫困户把事情做完,而是要通过引导、带动等方式,充分调动贫困户的脱贫积极性和主动性。

“去年和今年,我带着女儿、女婿种植了20余亩山药,村支两委正在帮助我解决水的问题。翻了年卖个好价钱,我就能脱贫了!”太平乡红岩村67岁的“插花”贫困户王登寿对未来充满信心。

“明年王登寿卖山药的时候,我们会组织党员干部帮他挖山药,在关键时刻还要帮一把。”太平乡党委书记陈元才表示,乡上打算将王登寿树立成典型,以此调动其他“插花”贫困户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兰书记待我如亲兄弟。我急需化肥时,他马上就送来了。”同德镇新民村贫困户张志祥谈起村党总支副书记兰明海对他的帮助时很是激动,“我要干出个样子来,摘掉贫困的帽子。”

“贫困户不脱贫,党员干部就应该吃不好睡不好。看着张志祥这么有干劲,我心里高兴得很!”兰明海说。

新闻推荐

2017年 这些基层实践将上升为“成都行动” ●视线□本报记者 陈碧红

土地预流转+履约保证保险、农业共营制、大联动微治理……近两年来诞生于成都基层的细微实践,正一步步推动社会创新发展。今年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这些基层实践被上升为“成都行动”,将在全市范围内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