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改革开放后《成都日报》第一代特约记者姚明辉:现在还会梦见自己外出采访

成都日报 2016-04-19 22:11 大字

“我是《成都日报》第一批特约记者!”尽管已经退休十余年,当面对面畅谈担任《成都日报》通讯员故事的时候,姚明辉仍然十分激动,作为《成都日报》首批特约记者姚明辉有太多的故事要分享。在位于邛崃市花园巷的家中,姚明辉讲述了他和《成都日报》之间的不解情缘。

写稿 一篇文章助杂交水稻推广

上世纪80年代初,姚明辉从《攀枝花日报》调入邛崃县委报道组,成为了《成都日报》的通讯员,从此与《成都日报》结了缘。时值改革开放初期,为发展农业,提高粮食产量,当时的邛崃县是成都地区最早引进和推广种植杂交水稻的地区,“杂交水稻是否能增产,是否能值得推广进行大面积种植?”在不少老百姓心中都存在着这样的疑虑。1983年秋,心里没底的姚明辉参加了当时邛崃县委在泉水召开的杂交水稻验收成果现场会。他同县委负责人和40个镇乡党委书记以及验收员一起,对试验田里的杂交水稻进行现场收割、脱粒、称重。验收结果显示,试验田里的杂交水稻亩产突破了800斤。“种植杂交水稻的确能增产,通过种植杂交水稻邛崃县农业生产将会迈上新的台阶,杂交水稻是值得推广的。”深受鼓舞的姚明辉写下了“邛崃县大面积推广杂交水稻”的通讯稿,对杂交水稻的验收成果进行了报道。因为这篇报道,老百姓看到了种植杂交水稻巨大增产潜力,消除了对杂交水稻的担心,邛崃县种植杂交水稻的成功经验,也对杂交水稻在成都地区的推广起到了积极作用。

趣闻 天台山采访被困

在采访期间,姚明辉还讲述了一个采访被困的趣闻,一次姚明辉和《成都日报》记者姜学芬、何德明一起乘车去天台山采访,在采访回来的路上,汽车抛锚在天台山半山腰路边。“当时的天台山景区还处在开发打造的初期,道路崎岖,不少地方碎石路都还不畅通。”姚明辉说,当时天色已晚,离县城还有50多里的路程,山上没有什么行人和车辆,通讯也不方便,他们几个人就这么被困在了一个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地方。最后,又饿又困的他们只能摸黑步行到附近的天车坡电站工区借宿了一晚,直到第二天,县委才又派车,将被困的他们接了回来。

“那天晚上,我们几个人只吃了一点稀饭,裹着一床毯子过了一夜,算是一个难得的回忆。”姚明辉说,报道的过程虽然很辛苦,但是结果却让他感到欣慰。正因为姚明辉的对天台山多次深入采访、不断发掘报道,为天台山景区的打造起到了助推作用。《成都日报》多次采用了姚明辉的通讯稿和新闻稿,让天台山被越来越多的市民所熟知,不少游客慕名而来观赏美景,让天台山逐渐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风景区。

成长 《成都日报》是我的家

“无论在攀枝花还是在邛崃,从事新闻报道近30年的时间里,我始终告诫自己,我的学历并不高,没有接受过专门的新闻培训,我需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新闻业务水平和写作能力。”在此后的通讯员生涯里,姚明辉不断通过和《成都日报》编辑、记者学习,共同交流,他说是《成都日报》帮助了他成长起来的。

在担任《成都日报》通讯员近20年的时间里,姚明辉共写作数十万字,投稿上千篇。在上世纪80年代通讯并不发达,只有通过手写邮寄信件的方式将新闻稿件寄出。“邛崃距离成都较远,常常需要一到两天才能寄到成都日报社。”遇到紧急事件,姚明辉还会专门乘车前往报社送稿件,联系编辑进行新闻报道。

作为《成都日报》通讯员、特邀记者,姚明辉与《成都日报》建立了深厚的友谊,“《成都日报》就是我的家。”姚明辉告诉记者,“现在常常在梦中还梦到自己外出采访。”

本报记者 邓超辉 赵航

新闻推荐

律师派出所“坐班” “三所联调”化解矛盾纠纷一季度,全市“三所联调”成功调解纠纷2405件,调解率达97% 杨甦 曹宇阳

父母相继过世后,兄妹四人因为两套房子闹僵。问题持续4年期间,无论是社区调解还是亲友出面,都未能化解这起矛盾。然而,积怨最终却在派出所、司法所和律师事务所的共同努力下得以圆满解决。这就是成都...

邛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邛崃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