邛崃“234”机制 为全民学法守法吹来“清新风”
加强法治文化建设——
“六五”普法以来,邛崃市立足本地实际,以法治文化建设为引领,切实加强法治文化队伍建设,积极创新法治文化传播形式,深入推进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提升普法宣传的感染力和传播力,在全市营造了 “人人学法、人人普法、人人守法”的良好氛围,形成全民学法守法新常态。
□陈碧红
建法治文化“两支队伍”
加强法治理论研究推广
“坐等群众寻法、罗列条文展法、会议室集中读法”……一谈起过去的普法工作,给人留下的印象,大多既枯燥又生硬。不过今年以来,邛崃的干部群众对学法守法有了浓厚的兴趣。
近日,由邛崃电视台牵头,选取典型案例改编的普法短剧正在当地热播。“参演人员除了群众演员,还有司法局的执法人员参加。”摄制组相关负责人说,虽然演出内容都是由队员们自编自导自演,但效果不比专业队伍差。“这主要依靠于严格的节目内容审核机制和顾问团的深入指导。”
据悉,今年初邛崃吸纳了当地文化界名人、法律专业人士等10余人组建了法治文化建设顾问团,对法治文化作品创作、法治理论研究等进行指导。目前,除电视节目外,邛崃已先后编制了“法律七进”、法治书画、法治文化基础设施图册,“以案释法”读本等法治文化读物10余种。
为了让群众在参与中轻松学法,邛崃还组建了法治文化演出队伍。一方面通过政府购买服务形式,引进专业法治文艺演出团队,同时将“六五”普法重点对象纳入,选拔组建了法治文艺演员库,通过“身边人演身边事教育身边人”。
创法治文艺“三级联演”
普法贴近群众“接地气”
今年5月15日,邛崃市“普法宣传进万家,法治文化润民心”首场法治文艺巡演在该市羊安镇举行。采茶歌、竹麻号子等具有浓郁乡土特色的草根法治文艺节目,在现场赢得了满堂喝彩。而这样的演出,已经在邛崃的24个乡镇中推开。
从城区到乡镇再到村(社区),这是邛崃创新推出的市级、镇乡、村(社区)法治文艺“三级联演”形式。其目的在于通过层层开展法治文化宣传,确保普法宣传纵深到底、全域覆盖。
其中,在市级层面,挑选典型案例编排群众喜闻乐见的法治文艺节目,深入城区、各乡镇开展文艺巡演;在镇乡层面,通过引导镇乡法治文艺队伍挖掘当地传统文化资源,将法治文化融入具有本土文化特色的节目,深入村(社区)、大型群众聚居地等演出;在村(社区)层面,引导群众自编自演法治小品、情景故事,让群众在自娱自乐中接受法治文化熏陶。
据悉,为确保“三级联演”发挥实效,邛崃不仅在巡演过程中邀请邛崃电视台及时开展宣传报道,同时邛崃市依法治市办、市委宣传部还牵头成立了专项督导小组,对演出情况进行全程监督,根据群众反映对演出作出必要调整,有效确保了工作实效。
目前,邛崃已组建市级、镇乡、村(社区)三级法治文艺演出队伍229支,全年将预计演出近100余场,覆盖群众4万余人次。
强基础设施“四级网络”
打造法治文化建设邛崃名片
法治公园、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法治文化院落……为进一步提升普法宣传的感染力和渗透力,今年以来邛崃正逐步构建起点面结合、覆盖全域的法治文化设施“四级网络”体系——
市级引领型法治文化阵地:在城区已建成翁亭法治文化公园等一批大型法治文化设施,并以此为载体开展了法治大讲堂、市民观察员活动等群众性法治文化活动。
镇乡特色化法治文化阵地:各镇乡结合当地实际,分别在集镇建成一个特色性法治文化阵地。其中,依托火井法庭打造了全省首个以红军长征精神为主题的红色法治文化教育基地。
村(社区)基础型法治文化阵地:在村(社区),全面落实法治大讲堂“7+3”计划。
法治文化院落(小区):建成法治文化主题院落和法治小区,同时结合“三无院落”、老旧院落整治,增设法律服务公示牌、法治文化石凳等基础设施。
据悉,为进一步扩大法治文化的品牌传播力,提升普法宣传的群众参与度,邛崃除建设“四级网络”,还积极开展各类法治文化评比,鼓励法治文化作品创作,吸引更多人主动加入到普法宣传的队伍中来,引导各方参与,在全市树立法治文化的品牌影响。
新闻推荐
邛崃建“三级”梯队党校本报讯(记者陈碧红)9月10日,邛崃市南路片区党校开班仪式在该市夹关镇郭坝安置小区便民服务中心举行,拉开了邛崃市委—片区—镇乡“三级党校”分层分类分级开展党员培训的序幕...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