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平落竹麻号子:川西坝上的孤独呐喊

四川日报 2015-09-28 07:51 大字

□方舟 本报记者 陈碧红

“嗦咿,喂,哟嗬……”9月24日下午,一声声浑厚有力的竹麻号子,在邛崃市平落镇竹麻号子艺术团的排练场响起。自今年6月重组以来,艺术团负责人罗才勋期盼着能迎来“不一样的开始”。

平落竹麻号子,是造纸工人在打竹麻时所唱的一种劳动号子,发端于邛崃平落镇,2008年进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然而,这项随着劳动激情流传了千年的呐喊,近年来一直在消逝与拯救中挣扎前行。

失落的传承者

在平落镇,竹麻号子是一个标志性的文化符号。据《邛州志》记载:“成都草纸半平落”。早在宋朝,平落便以造纸业享誉周边,而竹麻号子就出自造纸工人的劳动呐喊,其原始、质朴、粗放、高亢的唱腔,是川西地区民间少有的演唱类表现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

但手工造纸逐渐被机器造纸取代,平落手工造纸业日渐衰落,会竹麻号子的人也越来越少。“最后,能完整、原汁原味地把竹麻号子唱下来的,只有我的师傅杨祚钦。”罗才勋回忆说,为了不让这项技艺断送在自己手中,杨祚钦着手收集、整理。在邛崃市文化馆、平落镇文化站等支持帮助下,竹麻号子的唱词在2004年完成整理工作,曲调也逐渐被记录。

去年底,杨祚钦老人去世,罗才勋成了竹麻号子的唯一传承人,但他对竹麻号子的未来仍感到迷茫。“几乎找不到喜欢并愿意继承竹麻号子的年轻人。”罗才勋坦言,竹麻号子表演需要至少10余人。“目前整个艺术团里唱主角的老艺人,平均年龄已60岁,可以说,这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已面临失传。”

传承与创新

事实上,竹麻号子近年来也曾经辉煌过。

2006年,随着国家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邛崃成立了竹麻号子艺术团,2007年,艺术团凭借全国原生态民歌大赛一炮而红,甚至走上了央视星光大道的表演舞台。

可热闹很快戛然而止。由于艺术团以公益性质为主,经费来源少,难以支撑30余人的团队;加上愿意传承学习的人少,这个团队在杨祚钦老人去世后解散。

为了不让竹麻号子就此成为“绝响”,今年6月,平落镇重组艺术团,平落镇社区管理服务中心主任李勤燕接手了整个艺术团的包装和市场开发,对古老唱腔进行了改良演绎。

维持运转仍不容易。罗才勋说,艺术团现今大约有20人,其中专职在团里工作的不超过3人,其余团员都是兼职参与,“没有稳定的演出市场,经费何来?”

在邛崃文化界则存在另一种担忧。长期关注竹麻号子的邛崃市文物管理所前所长胡立嘉认为,融入了新元素的竹麻号子,虽然受到了市场的认可,但并不能算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麻号子,其珍贵之处,就在于它的唱腔、唱词及原生态。一味地迎合市场,反而‘画虎不成反类犬\’。”胡立嘉说,相比让传统文化去迎合受众,培养受众的兴趣爱好更为重要。

新闻推荐

邛窑公布最新考古成果 没有省油灯 盗洞成遗迹

80年前,当四川军阀唐式遵拉着部队在邛窑遗址日夜盗掘时,也许没想到他们的作案证据盗洞也能成为考古遗迹保留。3月3日,成都市考古研究所对外公布邛窑遗址2014-2015年的考古发现:在5号窑包遗址,首次摸清...

邛崃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邛崃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