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成都过半耕地实现适度规模经营

四川日报 2014-06-05 13:01 大字

创新农业经营体系,从分散向适度规模经营转变

□本报记者 蒋君芳 张彧希

双抢季节,61岁的崇州村民王成良不再纠结于是否“召回”在外打工的儿子儿媳,“他们打工一天起码挣一百多元,回家插秧、收割、晒谷,耽误十几天,就要少挣一两千元;把地交给土地股份合作社,由农业职业经理人统一管理,省事多了。”

这是近年来成都创新土地经营模式的生动实例。在坚持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成都总结推广“土地股份合作社+农业职业经理人+社会化服务”、“大园区+小农场”等经营模式,初步实现由传统的“分散化经营”向“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2013年,全市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53%。

不同模式 试出同样的集中效果

5月28日,农业职业经理人王志全的手机响个不停。“从4月26日开始插秧,忙了1个月,还有差不多100亩没弄完。”王志全同时受聘于崇州市3个土地股份合作社,要管理的土地接近1800亩。

现在正是插秧的关键时期,虽然不直接下田,但作为“总指挥”,王志全每天都要开着车四处巡查,在他下面,还有13位管理人员,“我在村上请了懂技术的人帮忙管理,每亩地一年可以拿到35元的管理费。”

按照崇州土地股份合作社的基本运作方式,大春结束后,合作社社员不但能拿到保底的500斤稻谷,还能获得超出盈利部分的比例分红。“去年除了保底,每亩地还有70多元的分红。”崇州隆兴镇顺江村村民王培玉是王志全带领的管理人员之一,66岁的他忙得很“带劲”,“每天到田里转一转,发现问题第一时间跟王经理报告。平时自己还在田里做工,一年下来,管理费加人工费有一万多元,比自己种田划算多了,大伙都主动入社。”

在与崇州相邻的新津,土地集中连片经营的创新模式被称为“大园区、小业主”。

新津安西镇属传统农业乡镇,但在农民集中居住后,农户生产半径增大,耕作成为问题。安西镇党委政府决定,充分发挥本镇粮油种植传统优势,在不流转土地经营权的前提下,把土地连片集中起来,引进农民专合组织,实行统一品种、育秧、机耕、机插、机防、机收、收购,实现从“播种到收割”全程社会化、机械化服务,促进了土地规模化机械化经营。

规模经营 政府从顶层设计入手

“农业经营方式由‘分散化\’经营向‘适度规模化经营\’转变,提高了土地产出率、资源利用率和劳动生产率。”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说,规模化经营,让成都农业走出一条超常规的发展轨迹。

2013年初,成都启动实施“10个粮经产业新村建设成片推进综合示范基地”和“成新蒲都市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10个示范基地,包括崇州市隆兴、白头10万亩水稻规模种植基地,邛崃市牟礼、冉义10万亩水稻规模种植(制种)基地等。目前,全市共建成连片核心示范基地33.5万亩,形成农业示范园区145个、示范基地253个。

“通过示范基地建设,带动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提高5公斤,稳定提高粮食自给能力;蔬菜年新增产量12万吨左右。”成都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今年,成都力争新建高标准农田16万亩,累计达到364.7万亩;建成标准化规模化农业示范园区150个、基地260个,成片示范基地面积达到150万亩以上,全市耕地适度规模经营率达到55%以上。

为推动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成都出台了系列配套支持政策,市级财政每年设立1亿元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专项资金,专项用于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为规模经营打下基础;建立粮食规模化生产和基本菜地建设财政奖补机制,对规模经营50亩以上的种粮大户和农民合作社,按每亩100—200元给予奖励,对建设达标后的常年基本菜地给予每亩800元的一次性奖励。

农业政策性保险是成都土地集中经营的又一道保护屏障:成都在全国副省级城市中率先推出政策性蔬菜价格指数保险,新推出杂交水稻制种保险,全市农业政策性保险险种达18个。

新闻推荐

散酒龙头为什么遭遇滑铁卢

《“散酒大王”叫卖临邛酒厂》追踪临邛酒厂,沉寂多年。最近再引媒体关注,却是从79岁创始人王泽民口中,传出打算拍卖酒厂的消息。据邛崃市经信局统计,去年该市23家年纳税百万元以上的酒企中,已没有临邛...

邛崃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邛崃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