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通村公路:托起农民致富的新希望 □本报记者 王南桢文/图

攀枝花日报 2011-02-21 20:10 大字

“晴天一身土,雨天两脚泥”曾是昔日农村道路最真实的写照。

日前,记者在走访攀枝花市农村时看到,一条条新建的混凝土公路、弹石路编织起畅通的农村公路网络;居住在公路沿线的村民们买汽车、办“农家乐”,新修的一栋栋样式别致的楼房展现着山乡巨变。

“交通变迁改变了农村落后的面貌,架起了农村与城市沟通的桥梁。‘村村通\’更是带来了客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开拓了农民视野,促进了思想观念的转变,给昔日的山村插上了经济腾飞的翅膀,帮助农民踏上了致富之路。”市交通运输管理局农建处的许万平说。

农村公路的建设正托起攀枝花市几十万农民朋友的致富新希望。

村民董余先的期盼和村里的规划

2月17日,站在仁和区前进镇普达村寒坡岭上,31岁的董余先望着门前一段较陡的泥土路,满怀希望地说:“听说过了元宵节,政府就要将这条路铺成弹石路,今后下雨天也能安全出行了。”

董余先说的这条土路是从普达村红花组到板山箐组的机耕道,全长4.3公里,是2007年底修成的。以前没有机耕道时,上面两个组几十户人买农资和卖农产品全靠人背马驮。路通了后,董余先买了辆摩托车,感到生活方便多了。

但他说,因这条路弯多路陡,一遇下雨,车辆就无法通行,往往头天是晴天,准备好蔬菜,第二天一下雨就拉不出去。因此,村民们特别盼望能将这条路建成弹石路或硬化成混凝土路。

董余先一家共4口人,退耕还林的4亩地种上了芒果树,因发展得晚,还未挂果;其余的3亩田地,种的是玉米、蔬菜。这几天,他正在忙着清理水沟,给芒果地浇水。

“我们这山上缺水,靠传统农业一家人的生活都成问题。我已试养了几只兔子,等路弄好了,我准备养兔。相信在政府的关心下,我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董余先自信地说。

这两年,从迤沙拉大道(渡仁西线)至普达村委会,平坦的混凝土公路两边新建了不少楼房。

普达村支书田维新说:“在政府的扶持下,通村公路建好后,我们村已建成芒果产业示范基地,去年全村芒果收入达1500多万元,村民们得到了实惠。”

他说,村里的道路是逐步改善的。现在到普达村委会的7公里是“水泥路”,村委会至红花组2.7公里是弹石路,红花组至最远的板山箐组4.3公里是机耕道。今年政府准备将这条泥土路建成弹石路,这段路已争取到立项,准备大年过后就动工。“十二五”期间,全村的道路将硬化。

希望通村公路通向富裕

当天,记者乘车行进在仁和区大龙潭乡到裕民村平坦的混凝土公路上,沿途不时看到来往的小轿车、小货车、摩托车。

“这条大凹路是去年修建的。全长8.6公里,共投资360余万元,省上每公里补贴10万元,市、区每公里配套10万元,其余资金由乡、村共同筹资。”仁和区交通局农建办主任喻俊人说。

裕民村大鲁路组的周敬祥家就在公路边,他对建这条路感受很深。

他说:“以前这条路没硬化时,晴天灰尘很大,下雨天出行困难,拉出去的蔬菜水果因路不平还有损耗。现在路修好了,商贩直接进来收购,蔬菜和芒果每斤价格都比以前高几毛钱。”

周敬祥今年51岁,一家4口人;这几年他家靠种芒果、烤烟、水稻、蔬菜等,年收入5万多元。“8·30”后他家建起了一楼一底的楼房。

路修好后,他买了辆昌河双排座小货车,一来方便运输农资和农产品,二来便于农闲时出去跑运输。“路修好了,我们会挣到更多的钱,现在的生活真的是越来越好。”他说。

正与周敬祥交谈间,村文书刘云开着一辆奥拓车经过。他听说记者在采访这条村道,立马停下车与我们攀谈。

刘云笑着说:“这条路硬化后,我们村沿线6个组900多人受益。我家住在大神庙组,主路修好后,我家附近40多户村民就想修一条支路到各家。村上争取到区财政局‘一事一议\’项目支持后,我们40多家村民共同出资修建了一条680米长的支路,现在车可以直接开到家门口。为方便出行,今年春节前我花了2万多元去买了辆二手奥拓车,现在一个小时就能进城了。”

随后,刘云邀请记者到他家坐一坐。

跟随刘云的车从村道进入他们自建的支路,这条混凝土路比村道窄了1米多,但车辆进出不成问题。车子直接开进了刘云家100多平方米的院坝。他笑着说:“以前出门看天气,现在想进城,随时都可以去,这都是公路修通后带来的变化。路通了,我们村新增了11辆车;路通了,我家种的6亩石榴、七八亩烤烟、4亩芒果就更好卖了,全家收入肯定比过去多。”

新闻推荐

仁和区前进镇宝鼎村4个村民小组用上自来水

本报讯(马守志报道)3月23日,市农村综合改革办公室、市财政局、市农牧局等部门前往前进镇宝鼎村,检查验收了一事一议农村村民饮水工程项目。该工程总投资116.67万元,其中政策性财政补助资金65万余元,占...

邛崃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邛崃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