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心之城 奋力跃升勇担历史使命 抢抓历史机遇 成都加快建设国家中心城市 徐璨 摄影 谢明刚
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都不断提升城市综合实力。
今年4月,国家批复了《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这意味着,成都和重庆,这两座文化同源、语言相亲的城市,迎来了一次更紧密的“相拥”:重塑“成渝一体”新格局,携手共建“中国经济第四极”。
作为成渝城市群的“双核”之一,国家从新一轮城市战略布局的角度,赋予了成都建设国家中心城市的重大历史使命。“跻身国家中心城市行列,归根结底就是要成为国家城市体系中综合实力最强的‘塔尖城市\’和‘经济极核\’。”6月16日至17日,省委书记王东明深入成都市实地考察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天府新区建设等多项工作,并主持召开成都工作汇报会,要求成都市抓住《成渝城市群发展规划》定位成都为国家中心城市的历史机遇,不断提升城市经济综合实力。
面对中央、省委对成都新时期发展的战略考量和殷切期许,全市上下已然达成共识: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是成都在新的历史时期迎来的重大历史机遇。6月29日,市委召开常委(扩大)会议,以成都行动做出有力回答——准确把握王东明书记“不断提升城市经济综合实力”的重大要求,切实强化成都国家中心城市功能。
强化城市核心功能,以建设国家中心城市为目标的成都,以“四中心一枢纽”开局破题,提升和完善中国西部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
练好“硬”功夫
经济中心:增强带动区域协同发展能力
科技中心: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
7月15日,蒲江县的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里,一次项目签约引人关注。全球顶级工业机器人制造商——德国库卡公司与蒲江县正式签署省级校企合作项目备忘录,将在蒲江中德中小企业合作园内建设库卡认证学院。
这是与世界顶级工业机器人培训和认证机构的一次携手,透过这次携手,从人才培养支撑产业发展的“微观”,可以“管窥”的是成都整个产业转型发展的定力和践行。
产业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脊梁,也是一个城市发展的核心。加快建设西部经济中心,成都以工业强基行动筑牢城市强盛的根基。当下的成都,工业“一业定乾坤”掷地有声,工业“竞进拉练”如火如荼,以大平台承载大项目的“3+N”工业空间布局不断完善……在构建以工业为主导的经济发展格局下,新经济培育行动和先进制造业载体建设、现代服务业发展等重大工程深入实施,成都正朝着加快建设中西部先进制造业领军城市和全国服务业核心城市聚力发力,从而全力提升参与国际分工协作的能力,全面增强带动区域协同发展能力。
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坚持创新引领发展,实施创新驱动战略,解决的是城市发展动力的问题。作为四川建设国家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的核心城市,成都紧抓省、市“一号工程”,正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在此背景之下,加快建设西部科技中心在这座城市是一个个勇于创新、大胆探索的生动实践。
6月举行的2016中国·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上,成都成为全球最前沿科技的展示之地,交易额突破160亿元;直指“三权改革”,6月“成都新十条”再次阔斧改革提高政策“含金量”,明确职务科技成果发明人可享不低于70%股权;作为国家国防科技工业的主要承载区域,成都多措并举打通军民融合创新通道,着力构建“1+N”军民融合产业体系,并力争到2025年培育千亿级集群……我们有理由相信,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加快融入全球科技创新体系的成都,在建设西部科技中心道路上,未来步履不止,精彩不断。
增强“软”实力
文创中心:筑牢国家中心城市人文根基
对外交往中心:积极拓展对外交流渠道
当然,国家中心城市既需要有以强大经济实力为支撑的“硬”功夫,也需要有让城市富有人文魅力的“软”实力。
城市文化是城市的灵魂,决定着城市的品质。成都,城址未改、城名未变已逾2000年,随处可见历史文化的印迹。如何让历史与现代融合,文化与产业碰撞?从魁星楼街55号明堂文化创意中心到成都浓园国际艺术村,星罗棋布的文创基地,让建设西部文创中心的成都,摸索出了自己的方案:打造一座具有影响力的文化创意名城、具有感召力的现代艺术之都和开放包容的人文城市,筑牢国家中心城市人文根基。
经济实力和人文魅力,成都兼而有之,并深谙二者不可或缺的道理。这样的城市,赚足了世界的眼球,频获国际的青睐。
7月盛夏,成都再次迎来世界目光——2016年第三次G20财长和央行行长会议在蓉拉开帷幕。作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风向标,来自G20成员和受邀嘉宾国的财长和央行行长以及世界银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经合组织(OECD)等国际机构的负责人齐聚蓉城,共商世界经济发展大计。
这样的盛会,随着成都在国际舞台越来越活跃的身影,也越来越频繁。而随着融入“一带一路”行动深入实施,对外交流渠道不断拓展,成都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的脚步将进一步加快,从而打破“西部宿命”,从“内陆盆地”一跃成为“开放高地”。
强化枢纽功能
综合交通枢纽:建设通达全球立体网络
当成都全球“财富圈”和“交往圈”不断扩大,随之而来的自然是立体化网络交通体系的构筑完善。
今年5月27日,对成都而言有着划时代的标志意义:随着天府国际机场破土动工,成都将继京沪后成为全国“一市两场”第三城。
当然,成都进一步巩固提升枢纽功能并未止步于此。以建设通达全球的综合交通枢纽为目标,加快“三环十三射”高速公路网络建设,成都“十三五”期间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超过1000公里;中欧班列蓉欧快铁年内将完成开行400列,明年开行数量更是达到1000列以上,成都已成为继北京、上海、广州、武汉之后的全国第五大铁路枢纽;双流国际机场年旅客吞吐量去年超过4200万人次,已开通89条国际(地区)航线,成都稳居航空“第四城”……一个个大交通数据在刷新城市纪录的同时,更是让成都的交通枢纽地位日益凸显。
落实国家要求,贯彻省委部署。抢抓历史发展机遇,建设国家中心城市,成都有着长足发展所积累的现实基础,更有着“四中心一枢纽”提纲挈领的谋划布局。兼具底气和信心,明晰目标与路径的成都,将全市“一盘棋”,上下“一条心”,切实增强西部地区重要的经济中心、科技中心、文创中心、对外交往中心和综合交通枢纽功能,向着中心之城奋力跃升。
本报记者 徐璨 摄影 谢明刚
新闻推荐
设市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9%,居全国先进水平;生活污水处理率达80%,居西部领先地位……2011年,四川省各地抢抓灾后重建和扩大内需机遇,加大资金投入,大力推进环境基础设施建设。在国家和省专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