卖的是“文化”是“生活方式”
互联网+农产品
本报讯(记者 冉倩婷)“互联网+农产品”,该怎么+?1月14日上午,在“互联网+农产品品牌”研讨会上,阿里巴巴集团阿里研究院高级研究员张瑞东侃侃而谈,台下的几百位新型农民、农业企业负责人、经销商奋笔记录。当天,“第六届CCTV魅力农产品嘉年华——蒲江之夜”活动在成都市蒲江县举办,来自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农业部,以及阿里巴巴等互联网企业的相关专业人士,为互联网如何更好地“+”农产品,提出建议。
当天的热词之一,是“用户体验”。根据张瑞东提供的数据,2015年“双11”,淘宝上农产品的成交额为24.56亿,是2009年的2.8万倍。淘宝分析认为,很多成功的农产品营销案例,都具备了“良好的用户体验”。
张瑞东以在2015年“双11”中取得2.66亿销售额的“三只松鼠”天猫店为例:“三只松鼠”的运营人员,在消费者下单到收到货品的这条链中,找出了 23个与消费者有接触的“点”,在每个“点”上提供贴心服务,比如赠送食品袋夹子、剥壳器等,这些人性化的小细节,大大增加了回头客的数量,并形成口碑传播。
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部部长谢扬则提出,农产品的网上营销,要懂得“借势”,“2013年到现在,国家都在持续鼓励农村电商的发展,出台了相关的扶持政策,大家要去了解这些政策,用好这些政策。”
“必须提醒的是,农产品的网上销售与服装类的网上销售很不一样。”专家指出,服装的网销是去掉了中间商环节,让利给消费者,而农产品的网销,加上物流成本、营销成本乃至个性化需求定制成本等,相比农贸市场,反而价格可能会上涨,“那么就要搞清楚,网上销售的农产品,到底是卖给哪些群体的?”
张瑞东建议,想走“互联网+农产品”这条路的新型农民或企业,可以将定位放在提供个性化定制、高品质的农产品上,面向中高端的消费群体打造优质品牌,更容易形成相对稳定的销售渠道。
而参加此次活动的著名财经评论人石述思则进一步为大家拓宽思维:“将农产品与一种文化、一种生活方式联系起来,卖文化、卖生活方式,在80、90后的网购世界里,更容易成功。”
新闻推荐
区域新窗口□本报记者冉倩婷中法成都生态园正筹建一个创新中心项目,目标直指“对接德国在全球率先提出的工业4.0”;以发展智能制造为核心,依托中德(蒲江)中小企业合作园,位于成都市蒲江县的“西部千亿...
蒲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蒲江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