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月村艺术家与村民共同的家
□
本报记者冉倩婷雷倢
2
016年1月,明月村的望楼修好了。
吴耀锦不以为意。这个村子,他来来回回走了65年,爬上去能看到的风景,已经看了65年,他更愿意花时间在厨房,多做点客人爱点的泡菜。
但他隔壁的李清肯定是要去登高远眺的,十有八九还会提着酒壶,吟一首最爱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这个村子,是他找到的理想空间,可以寄托自己的乡野情怀。
吴耀锦是明月村的原住村民,而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李清,则是来明月村刚满一年的“新村民”,就住在吴耀锦家隔壁。
甘溪镇明月村,成都市蒲江县最为偏远的山村之一,即便经过扶贫工作,摘掉了“市级贫困村”的帽子,村民人均纯收入在2014年依然低于成都全市的平均线。一直以来,吴耀锦都觉得一个月能挣够2000元,是“这辈子顶天的数字”。
怎样才能从“脱贫”进化到“富裕”,始终困扰着明月村,直到有人注意到村里那口被遗忘已久的老“邛窑”。
随着越来越多“外人”落脚明月村,一场由“新村民”引领、地方政府助力、原住村民融入发展、共建新村的造村运动,席卷了这个地理位置偏远的小山村。
一个别人不要的机会
2015年11月,吴耀锦家的农家乐“谌家院子”开张,老吴终于结束了在外奔波50年帮厨打工的日子。
1月7日下午,吴耀锦趁空算了下上个月的账,“家里四口人,人均净挣超过3000元。”三千,将吴耀锦心目中“顶天的数字”,瞬间拉高了一大截,一时间,除了笑和用双手在围裙上不停地来回摩擦,他做不出其他动作。
一切始于一个别人不要的机会。
2012年底,一个叫李敏的民间陶艺师向蒲江县政府提交了一份“邛窑修复报告”,对明月村里的明月窑进行了考证:其始于隋唐,是四川为数不多“活着的邛窑”,烧制工艺完整保存了唐代技艺,于“5·12”地震中垮塌后断烧,建议修复,保存文脉。
李敏长期关注邛窑,也曾在别的地方发现过类似的“老窑”,但她提交的修复报告,并未引起当地重视。
而蒲江县却从这份报告中,发现了明月村的机遇。
2014年5月,明月窑修复完毕,对外开放。同年6月,以明月窑为核心的“明月国际陶艺村”正式开村,计划依托明月窑,复兴四川特色陶瓷和开发创意陶瓷,并明确了进入农民散居院落和进入项目核心区两种方式,制订了一系列优惠政策。
明月村坐拥的八千亩雷竹竹海、三千亩茶园以及无边的松林,也随之进入公众视野。
被乡野吸引的“文艺圈”
2016年1月7日上午,腿伤还未痊愈的李清,拄着拐杖,领着一帮画家朋友在村里转。“让朋友感受一下这里的生态环境,喜欢就留下来。”
2014年12月,身任四川省美术家协会陶艺专委会副主任的李清来到明月村,看过“明月国际陶艺村”的发展规划后,就决定留下来。2015年1月,李清的“蜀山窑”工坊签约入驻,他也成为明月村的第一批两名“新村民”之一。
另一个是知名前媒体人、作家宁远。宁远说,她爱上了这里的松林、竹海、茶园,还有质朴的村民。
此后发生的事情,让见过世面的“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组负责人陈奇都始料未及:“2015年,我们计划的项目引进目标是两个,结果来了25个!”
陈奇将之归因于“名人传播”和“文艺圈的人脉效应和乡野情怀”:宁远要做一个草木染工作室,请来画家、染布人寒山开了一个染布坊;李清的学弟、青年陶艺家李清泉来明月村喝了一次茶,就决定留下来开个“清泉烧”工坊;艺术展厅、餐厅“樱园”的创始人熊英,也跟随好友宁远、寒山的步伐,把新的“樱园”落到了明月村……
根据远景规划,成型后的“明月国际陶艺村”,进入散居院落的项目数要达到35到40个,进入核心区的项目数为17个。
而截止到2015年底,进入散居院落的项目数已有15个,核心区10个,在谈项目6个。“文创产业聚集已初具雏形。”陈奇说。
数据也给出了积极反馈:2015年全年,曾经名不见经传的小山村迎来游客10多万人次,2016年元旦假期,游客达7000余人次。
新老村民共同“创富”
起初,吴耀锦并不觉得“新村民”的到来跟自己有什么关系,直到“谌塝塝”项目启动。
这是当地打造的一个微院落,由两个文创项目和8家农户开的餐饮、客栈构成,吴耀锦的“谌家院子”就是其中之一。甘溪镇希望,通过“谌塝塝”示范带头,吸引更多村民参与这场以“新村民”到来为契机的“创富工程”。
共同富裕——这也是不少“新村民”对明月村的期望。李清准备长期免费培训当地村民做陶瓷,预计今年3月开班,首期培训15人;入驻核心区、负责运营明月窑的南丝路公司,也同样构思着“村民陶艺培训”计划。
甘溪镇、“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组还和“新村民”一起,为原住村民增收谋划了四条“路”:将自家闲置的房屋出租给“新村民”收租金;入股合作社参与分红;承包合作社指定项目,或在引入的文创项目和合作社项目内打工;搞餐饮、住宿等三产。
为此,2015年3月,甘溪镇引导明月村成立了旅游合作社,合作社股本金共90万元,由村集体、村民、财政产业扶持资金各出资三分之一。“财政资金起扶持作用,不参与分红,三年后可转股退出。”甘溪镇副镇长熊娥介绍。2015年国庆期间,合作社打造的荷塘茶社、手工烘焙坊、陶艺体验坊、自行车骑游、茶叶水果采摘等项目投入运营,明月茶、明月酒也将于今年面世。
但截至今年1月12日,加入旅游合作社的农户共25户;为旅游配套餐饮、住宿的农户中大部分是“股东”;打工、做陶的很少。“相比整个明月村的700多农户来说,参与度并不高。”但熊娥对吴耀锦们的“示范带动”有信心。
村民郭华碧就在跟家人商量着开农家乐:“平时看到‘谌塝塝’那边的餐饮生意真的好,时不时也有游客来问我家有没有吃的,我看这个可以赚到钱。”
自然生长的“新村”试验
同时,一场“新村”试验正在明月村拉开。“森林覆盖率达到46.2%的明月村,浅丘小山村的原貌,就是它最大的吸引人之处。”“农创荟”的设计师们根据自己的经验指出。
“农创荟”,明月村引入散居院落的项目之一,是一个集建筑设计、空间设计、平面设计等在内的设计师联盟,成员来自全国各地。这群设计师,希望明月村能“从土里自然地长出来”。
经协商,“农创荟”的设计师成为明月村风貌改造的顾问团,参与完成了包括“蜀山窑工坊”“远远的阳光房”等三个有项目入驻的散居院落改造,以及“谌塝塝”的风貌设计。“现代化的改造只在房屋内部进行,我们保留土坯房的‘土坯\’外貌,用废弃的陶罐、瓦罐、木桩等作为原材料做成小景观。”“农创荟”轮值会长胡孝敏介绍。
借“新村民”之力,2015年11月,当地政府引导设立的明月讲堂和明月画室也正式运行。明月讲堂每月一期,邀请“新村民”及国内外相关专家学者、艺术家,分享乡村建设和文化传承;明月画室,由“新村民”免费对当地儿童进行书画培训,每半月一次。“新村民”自发对原住村民的陶艺培训、篆刻技术培训、国学知识普及等,都将于今年启动。“明月村在探索推动新、老村民的融合,建立一种新型的城乡关系,以此消解外来者和原住村民因文化、文明差异产生的隔阂,深入打破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当地相关负责人指出。
1月12日上午,郭华碧带着自己的小本本走进了明月讲堂,“乡村社区营造研究,这个我们不懂哦,不过听个新鲜也行,以后慢慢学嘛。”
还缺一些“准备”
与“2”变“25”的惊喜同时来临的,还有考验。这个从来没有富裕过的小山村,对此显然没有充足的准备。
南丝路公司在村里运营着明月窑,只要天一黑,公司总监房洁就不出门了。“路窄,又没路灯,走路不敢,开车更不敢。”房洁说。
代理村支书高光坤介绍,明月村里的道路,最窄的只有3米左右,2015年修建完成的8.8公里旅游环线最宽,也只在4.5米到5米之间。“外地来的车,经常要退到老远去错车。”
住宿也是难题。“我们已经动员了集中安置区的60多户农户,把自己闲置的房间拿出来给游客住宿。”高光坤说,但这种方式无法满足中高端游客的需求。
这些硬件问题的改善指日可待。陈奇介绍,满足中高端游客需求的客栈、酒店,首批将在今年7月投入运营。高光坤补充,拓宽道路与安装路灯也已经在规划中,“今年肯定会动”。
更待解决的还有“内部问题”。
越来越多的村民已经“心动”,甘溪镇政府、明月村委会、“明月国际陶艺村”项目组都收到了询问:“怎么才能加入旅游合作社?”
陈奇说:“正在准备让第二批农户‘股东\’加进来。”村委会的高光坤则说:“不会这么快,不是想来就来。”甘溪镇政府熊娥的说法是:“如果接下来发展得好,政府扶持基金退出来,第二批农户就可以加进来了。”
可以看出,这个问题还需要再协商。
新闻推荐
访文化问体系截至2016年2月中旬,四川省已有89辆流动图书车在各地乡村、社区运行。一辆流动图书车能存放1500余册图书,还提供投影仪、音响等10多种设备。2月17日,记者跟随眉山市图书馆的流动图书车前...
蒲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蒲江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