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成都市纪行上本报特派报道组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都
——走进成都市·纪行(上)
□本报特派报道组
1.24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成都对四川、西部举足轻重——集中四川六分之一人口和三分之一经济总量,经济年均增速持续位居12个西部省会城市之首。
对接经济全球化浪潮,成都给我们带来更多欣喜——4月9日,被称为“世界经济风向标”的《财富》全球论坛选址成都,并将2013年论坛主题定为“中国的新未来”。
中国的新未来?5月2日起,“巴蜀万里行”大型采访团走进成都,历时6天,行程近千公里,感受这一未来“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的高速崛起。
看活力:厚积薄发引爆产业热点
打造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底气何在?沿京昆高速成雅段望向西南,方兴未艾的产业热度或可给出答案。
5月7日,采访团驱车成都高新综合保税区双流园区。高新综保区自去年2月25日封关运行以来,截至2011年底,给成都带来了184.5亿美元的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占同期全省进出口总额的38.6%。即使面对欧债危机等国际不利因素,今年1-2月,该区进出口总额仍实现62.9%的增幅。
1月4日,双流园区正式获批,让高新综保区在全国率先实现“裂变扩区”的梦想,催生“杠杆”效应。杠杆另一端,成都电子信息产业链深度延伸。
面对这片热土,双流园区管委会筹备组副组长何洪几乎闭着眼睛都能描绘出关内企业布局方位,“这边是仁宝,另一边是纬创,下边是宸鸿光电。”这几个重大制造业项目与高新保税区的英特尔、富士康、德州仪器等遥相呼应,将成都推向IT产业“第四极”高地。
而在关外配套区,20多家上下游企业已率先抢滩,林立的建设工地,勾勒出又一电子信息产业聚集区的轮廓。
此外,围网旁的国际商品展示贸易中心也破土动工。这个中心将与高新综合保税区进口食品交易中心相协作,将成都打造成联接欧亚、辐射西南的进口商品核心分销枢纽。
不只是保税区。围绕“一区一主业”有序推进的产业结构调整、天府新区的全新规划,正在成都催生密集的增长热点。
5月2日,双流。占地3.5平方公里的双流物联网产业园已引进物联网产业项目26个,协议总投资326.86亿元;按照双流县制定的《物联网产业“十二五”发展规划》,到2015年,双流物联网产业规模达500亿元。
5月3日,新津。新材料产业功能区里,刚刚于2月底集中动工的新筑路桥轨道交通材料产业园、中材集团西南新材料基地等16个重大产业项目正在加紧建设。新津工业园管委会负责人透露,仅这16个项目,预计竣工投产后就可以新增产值近200亿元。
5月6日,蒲江。位于印务科技创业园的德国博世集团刚刚投产,美国通用电气公司(GE)油气集团又在当地落户。世界500强、国内100强企业纷至沓来的速度,连蒲江县投促局局长王莉自己都说“没想到”。
……
刚刚报出的2012年一季度统计数据显示,成都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775.1亿元。有专家感叹:成都经济已经进入新一轮爆发式增长期。
看动力:“双轮驱动”催化产业倍增
剖析这一爆发式增长的原因,成都厚实的产业“家底”引人注目。
5月3日,成都高新区天府软件园二期,微雨初霁后的树林一尘不染,掩映其间的一栋栋楼宇上,镶嵌着一个个耳熟能详的标识:华为与腾讯毗邻而立,淘宝成都创业园和支付宝大楼分立阿里巴巴西部基地两侧,前方则是马士基单证处理中心。
回顾发展历程,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汤继强感慨万千,“从生产磁卡电话到现在的平板电脑、芯片,从软件服务外包到设计研发、金融后台,高新区已基本完成全产业链布局——我们‘无中生有\’了一个产业集群。”
目前,这个产业集群已进入高效产出和良性循环的阶段。130平方公里的土地,吸引了超过100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2011年成都高新区财政收入达220亿元,GDP超过成都市经济总量的10%。
2011年,成都高新区获得全国第三个、中西部首个“中国软件名城”称号。
与高新区同为省委、省政府确定的全省两大千亿产业园区,位于龙泉驿区的成都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产业发展势头同样强劲。
在长春富维-江森成都公司的流水线上,工人们装配着汽车仪表板、坐椅和车门内饰。这些产品下线后将打包送往一汽大众装配车间。该公司副总经理李福源看来,作为大众的一级配套商,落户成都是他们追随大众生产线的必然选择。
目前在经开区,围绕一汽大众开展配套业务的企业已经达到77家。现在,经开区已成为国内举足轻重的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15个整车、整机项目,181个关键零部件项目和12个新能源汽车项目,形成一条完整产业链。
解读两大千亿产业集群的“发展密码”,一个共性引人注目: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指导下,成都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践经验,与新型城市化、新型工业化的“两化”互动相融合,形成了具有成都特色的发展“顶层设计”方案。
在高新区,天府软件园的配套除了路网、水电等基础设施,还包括可租可售的员工宿舍、带保障房性质的青年公寓,以及餐饮、娱乐等现代服务业;在经开区,依托汽车产业综合功能区配套的 “经开区总部经济港”,与大面街道龙华社区的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相结合,形成新型城乡形态。
业与家,和谐相融;园与城,交相辉映——成都的5年积累,为“产业倍增”焕发新的动力。
看张力:枢纽建设支撑倍增发展
抓住新一轮的爆发式增长机遇,直奔“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成都是否做好准备?“三中心两枢纽”建设的推进,正为成都奠定新的发展支撑点。
5月5日,成都双流国际机场,新建的T2航站楼大跨度拱顶已经显露,工人们在进行最后的装修清理和设备安装;T2航站楼与原有的T1航站楼通过高架桥和通行拱廊连接,从T2转上机场高速的辅道也已基本完工。
这是成都综合交通枢纽建设中的重要一环。作为西部最大航空枢纽,截至2011年12月底,双流国际机场的客、货吞吐量已上升到全国机场第五位。现有的T1航站楼,已无法满足年近3000万人次的旅客吞吐量。
预计将于年内建成投用的T2航站楼,将使双流机场的航站楼总面积达到42.8万平方米,使之跃居中西部首位,加上已建成运营的机场二跑道,将极大拓展双流机场的客、货吞吐空间。
如果说“航空第四城”撬动了成都开放性区域中心和国际化大都市建设,那么依托成都铁路集装箱中心站建立的西部铁路物流基地,为成都打造西部货物集散地、承接东部产业转移提供了新的支点。
这个位于青白江的亚洲最大集装箱中心站,2007年启动规划,2010年开通运营,恰与成都的产业发展脉搏相吻合。而海关监管区、物流园区与中心站的三位一体、无缝对接,也为国内“无水港”建设探索出更加科学的模式。
预计于2012年7月底开行测试的“亚欧班列”,将使这个中心站的枢纽功能更加凸显。集装箱走铁路从成都出发,经哈萨克斯坦、俄罗斯等国抵达德国杜伊斯堡,仅需要12-16天,比海运时间缩短一半以上。
成都市物流办主任陈仲维表示,依托枢纽建设,成都对四川乃至整个西部地区的商贸、物流、产业辐射带动力正加倍衍生,将 “西部经济核心增长极”目标加速拉近。
新闻推荐
全省“警民亲”活动开展已一年今年6月,全省政法系统开展“警民亲”活动刚好一年。一年,对10余万四川政法干警来说,可以做些什么?答案在民间,在百姓心头。民有所需,警必有应。一年来,在全省各级法院、检...
蒲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蒲江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