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激发大美乡村之变 郫都区创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机制,助推乡村全面振兴
周末。从成都向郫都区方向车流滚滚。花海中,绿道旁,田野边,村庄里,郫都乡村大地上人潮涌动,处处是景。
视线放远。绿色的空间底色之上,河流如玉带般环绕,林盘如翡翠般点缀,一个个美丽宜居的新农村如珍珠般散落,成都平原千年农耕文明的郫都川西坝子上,整洁优美的新家园带来了新生活,也让新农村不断增添新魅力,焕发新价值。
勃勃生机背后,是一场轰轰烈烈的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近年来,郫都区坚持以增进农民群众福祉为根本,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百村整治、万户清洁”行动,加快推动观念、业态、价值和主体“四个转化”,打造出战旗村、先锋村、石羊村等一批院落美、产业强的人居环境示范村,助推大美乡村公园建设和乡村全面振兴,构建人城境业和谐统一的乡村发展新格局。
【理念之变】
从传统观念到新发展理念
看得见山,望得见水,留得住乡愁。有人说,每个人心中有一个理想的田园梦,那么,具体落地的新农村应该是什么样子?
“把可持续发展、绿色发展理念贯穿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的各阶段、各环节、全过程,引导群众树牢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转变过去重发展轻环保的传统思路,以人居环境整治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这是郫都区面对乡村振兴课题的答案。
这样的理念,首先落实到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中。该区成立了由区委书记和区长任组长的郫都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领导小组,全区80余个部门(单位)为小组成员,制定了《成都市郫都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导则》(试行),先后印发《成都市郫都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十宜十不”》《成都市郫都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致广大市民的一封信》以及“户三包”(包卫生、包秩序、包风貌)等5个政策文件和指导意见,农村厕所革命、农村污水治理和农村垃圾处置“三大革命”如火如荼地开展。
2019年12月26日,全国乡村振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大讲堂暨现场推进会在郫都区召开,向来自全国的代表分享了打造全国农村人居环境示范样板的“郫都经验”:坚持政府统领,创新激励推进机制,建立周定点联系包村、月专题汇报评比、季度竞进拉练的工作推进机制;坚持示范带领,创新全民参与机制,推进“路、水、电、气、信、防”六网全覆盖,构建15分钟便民生活圈,发布“四清四净四改五有”标准;坚持文化传领,创新乡风涵养机制,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纳入村规民约管理,设立村规民约执行“红黑榜”“奖惩制”,并将居民环境整治情况与耕保基金发放、积分商品兑换、评先评优等挂钩;坚持改革引领,创新价值转化机制,将村级垃圾处理站、污水处理设施等纳入村集体资产管理范畴,以“增人不增股、减人不减股”的方式量化确权到人,实现环境变资产、责任有认领。
在坚实的政策底气和多层级强力推动下,郫都区农村环境日新月异:农村无害化卫生户厕普及率超90%、农村生活垃圾处置覆盖率达100%、农村生活污水处置覆盖率达85.6%,创建“美丽蓉城·宜居乡村”示范村、“美丽四川·宜居乡村”达标村134个。
【业态之变】
传统农业向绿色生态转型
今年春节后,正是疫情最为紧张的时期,郫都区云桥村的农户们依然有条不紊地将自家的圆根萝卜交给村里合作社发往各地。
不仅丝毫没受疫情影响,价格还居高不下——每公斤均价达到了10元以上,这看似普通的萝卜凭什么如此金贵?
“用最干净的水,种出最放心的蔬菜”。云桥村发展有机蔬菜种植的这一句宣传语,正是云桥圆根萝卜畅销的秘诀。
云桥村75%以上的面积属于成都市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种植区内有着无可比拟的生态环境。尤其是近年来郫都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在全区创新“三水共治”农村污水处理模式,更是让农村生态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这3年中云桥圆根萝卜的“身价”也倍增,不仅成功进入北京等地的连锁超市,还走出国门,卖到了法国、荷兰、日本等国家。
在良好的生态基础上,郫都区将农业绿色发展作为提升人居环境的重要内容,大力推动农药化肥减量使用、农业生产废弃物循环利用,推动传统农业向绿色生态有机方向发展,建成绿色生态原料基地10万亩,建成一批高标准农产品基地、出口备案基地,云桥萝卜、锦宁韭黄等越来越多的“郫都产”生态农产品正在销往全国、走向世界。到2023年,郫都区将发展绿色有机农业基地10万亩,实现10大特色产业产值48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幅保持在8.2%以上。
【价值之变】
生态价值激发生活价值
绿树间回廊蜿蜒、流水潺潺,青砖灰瓦、白墙木门,整个村子如同一幅川西的水墨画卷——如今的战旗村,不仅是全国乡村振兴的“地标”地,还是众多城里人争相前来的“网红”打卡地。
“颜值”提升带来的是“价值”凸显。这个小小的村庄已建成400亩蓝莓基地、1000亩五季花田景区,完成吕家院子特色林盘修复和商业运营;8900平方米第五季·香境、3.7万平方米乡村十八坊特色商业街建成开街,入驻经营主体65家,年营收超千万元。
战旗村仅仅是郫都区乡村振兴体验精品线路的节点之一。结合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该区在全域布局建设10万亩高标准农田、334公里乡村绿道和一批特色镇、田园综合体、川西林盘、小游园,精心打造精品环线大美田园景观,推动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探索公园城市的“乡村表达”,形成了集现代农业、休闲旅游、田园社区为一体的特色小镇和乡村综合发展模式,并成功跻身全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先导区。
三年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改写新农村的资源禀赋,也为郫都区今年启动建设国家城乡融合发展试验区的攻坚战夯实了价值底蕴——该区规划高标准打造1个城市主城区+5条城乡融合发展走廊+5个产业功能区+8个特色小镇的“1558”融合发展空间新格局。将有序构建“主体功能区+特色镇(街区)+新型社区(林盘聚落)”三级城镇体系,塑造绿色廊道、融合产业、历史文脉、消费场景交互融合的空间结构,形成主体功能明确、资源效能优化的城乡融合发展格局。
【主体之变】
传统农民向新型市民转变
走进郫都区唐昌镇大云村“九龙居”林盘,小桥雅致,亭台玲珑。家家户户门前干净整洁,花团锦簇。
村口贴着一张大红的光荣榜,这是九龙居院落人居环境整治及环境提升中的筹资筹劳公示。“9户村民自发筹资,最多的出了12万元;16人筹劳共380个工日,大家有钱出钱,有力出力,都想共同把自己的家园变得更好”,大云村支部书记强子兰指着光荣榜告诉记者,在党员的带领下,九龙居村民们不仅把自家的院落和门前屋后打扫得干干净净,还捐钱捐工30多万元,安装了21盏路灯,栽种了上百盆鲜花,有的村民还自发买来银幕免费放坝坝电影。“改变的不仅仅是环境,还带来了文明和谐的好风气!”
从“脏乱差”到“洁净美”,来源于从“要我做”到“我要做”的变化。为确保人居环境长效管理机制,郫都区引导各村成立院落委员会,推荐出院落长,实现门前三包制度,因地制宜制定院落环境卫生公约,让群众积极参与农村人居环境的整治、监督、考核,营造共建共享氛围,切实改变农村传统生活陋习,极大提升了农民精神面貌和文明素质。目前大云村已确定了每月第一个周六为村固定劳动日,各社以社长、党员、议事会为主体,发动群众参与对林盘院落、卫生死角进行彻底打扫,逐步改变村民的不良生活习惯,同时不定期采取各社交叉检查的方式进行评比、打分,每半年在全村内评选出“优秀社长”“优秀院落长”“清洁之家”,形成长效激励机制和常态化管理。“现在条件好了,大家的习惯也逐渐养成了,咱们农村也可以过上城市般的生活!”村民们都说。
本报记者 陈泳 赵一 文/图
新闻推荐
《三时三餐渔村篇5》看了这个节目,我已经主动去煎了个黄瓜鸡蛋饼,下一步就是磨豆腐了
如果你现在因为天气炎热,对吃又逐渐丧失了兴趣,那么我推荐你立刻、马上去看最新播出的韩综《三时三餐渔村篇5》,真的,保证你...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