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院地合作 助推成都构建西部农业科技高地

成都日报 2017-06-19 06:11 大字

成都市第十三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增强西部科技中心功能,充分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等创新要素集聚优势,深度推进与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共建一流大学、一流学科、一流研发平台、一流产业基地,推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的全面创新,全面提升城市创新力、创业力、创造力。

近日,省农科院与成都市开展“院地合作”情况的调查报告新鲜出炉,进一步增添了成都市夯实科技支撑,全力构筑都市现代农业新高地的信心和底气:自2015年签订市院合作协议以来,双方深入开展紧密合作,围绕成都市各区域产业发展需求,整合优势资源,加强科技创新与成果转化,大力构建并不断完善市院合作长效机制,用科技支撑成都都市现代农业转型升级、跨越式和可持续发展。

据悉,围绕重点合作项目,省农科院针对成都市各个区(市)县集成示范主要粮经作物新品种355个、新技术新模式90项,召开各种类型的培训会677次、培训基层农技员和种植大户等47320名,成果示范面积41.03万亩次,创造综合效益5.16亿元,探索应用了一大批农业高效复合模式,探索出市院联合共建专家大院的新模式、探索建立起多层次孵化平台,为成都市都市现代农业发展,加快构建西部农业科技高地注入了新的活力。

郫都区

集成先进技术 “土”韭黄打入“洋”市场

沿着郫都区唐元镇韭黄基地走过,成片青油油的韭菜在阳光照耀下一片青翠,再过十几天,眼前这片韭菜又将迎来收割期,望着茁壮生长的韭菜,农民谢习远满心期待。还没收割,来自加拿大、韩国等国的订单接踵而至。这几天,不断还有附近批发商前来预先订货。今年老谢家2亩地种下的9000斤韭菜、韭黄能给他带来至少40000元的收入。

这样的好收成,源自于郫都区与省农科院自2010年开始的“十年科技合作协议”。针对多年困扰农户的韭黄“干尖”等问题,专家们集成韭菜“土壤调理+科学肥水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首次建立韭黄优质高产技术体系,韭黄平均增产30%以上,商品合格率达到100%,实现了韭黄(菜)高产、优质、安全的目标。2011年,郫都区唐元韭菜成为全国唯一葱韭类生鲜蔬菜出口品种,实现“四川省葱韭类蔬菜出口零突破”,到2016年,韭菜韭黄出口备案生产基地面积达到2000亩,三年累计创汇300万美元,建成供港、供澳备案生产基地1100亩。

不仅是韭黄。科技合作7年来,郫都区每年拿出100万元专项资金,省农科院整合科技资源并配套项目资金,聚集省、市、县区农科专家105人,建立“农业专家大院”和成果中试熟化示范基地,示范转化韭黄提质增效综合技术、设施蔬菜新品种及机械化生产技术、十字花科根肿病综合防治技术、有机蔬菜生产技术标准、园艺林下羊肚菌和大蒜高效间作种植技术等科技成果。通过双方共同努力,创新并实践应用了“实体化合作、制度化运行、无缝化对接”的院地科技合作“三化”模式,率先探索了公益性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机制。

在此基础上,2013年,“郫县农业专家大院”成立,在全省、全市率先建立集科研孵化、项目合作、专家服务、成果转化功能为一体的现代农业人才工作站,先后引进省市农业权威专家55人,形成粮油、蔬菜、花卉苗木等农业技术学科领域全覆盖,科技研发、成果推广、技术传播等多重功能为一体的科技需求响应服务平台。

在科技的支撑下,现代农业发展成果在郫都区落地开花。2016年,郫都区在全省率先应用省农科院新研发的双断根嫁接技术,比未应用(对照)增产114.8%,全区瓜果类蔬菜亩平增加486公斤,成为全省该项技术成果的实训基地;引进了意大利生菜全程机械化技术和设备、日本生鲜农产品鲜切全套生产线及技术,初步建立了有机农产品全产业链生产技术体系;推动郫都区“三品一标”面积达到23.99万亩,较签约前提高50.2%,示范带动产业增加效益45.3亿元以上。

新津县

科技武装 现代农业向“精致生态”发展

一望无际的稻田,看上去与普通的稻田并无二致,可仔细一看,清澈的水里,一只只黄颡鱼(俗称黄辣丁)正在欢快地游动。

原来,这便是省农科院专家们经过一年多的科技攻关,在全省率先探索出利用稻田养殖黄辣丁的技术。在生态养殖的同时,也让稻田的收益大大提高。这一创新还引来不少观光游客,拉动了当地的乡村旅游热,促进一三产业融合发展。

新津县是成都市的国土小县,如何让有限的土地发挥出最大的效益,这是新津县委、县政府着力探索的现代农业发展目标。近年来,该县先后与四川省农科院、四川农业大学、中国柑橘研究所等签订了科技合作协议,加强了院县合作,促进农业科技成果推广应用,在优质稻、蔬菜、稻田综合种养、葡萄、柑橘等产业上,不断尝试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与推广以及技术培训和指导。

按照新津县与省农科院签订的《院县合作协议》要求。从2016年起,省农科院加强了与新津县的联系和合作,在粮油、蔬菜、养殖等方面给予技术支持。农事咨询、疑难杂症、新技术学习……农业生产中的任何问题,种养殖户都能得到手把手的指导;在省农科院园艺研究所、土壤肥料研究所和水产研究所的指导下,新津县先后推广了葡萄“限根栽培”“葡鱼共生”新技术,引进葡萄新品种10余个,有力提升了全县葡萄产业和休闲农业发展的档次;引进、试验、示范种植水稻新优品种10余个,为优质稻的订单种植提供了新优品种资源,促进了新津粮食订单生产良性、可持续发展;建成稻田综合种养示范基地400亩,试验示范多种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示范带动全县稻田综合种养蓬勃发展;总投入100万元,围绕“新津韭黄”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兴义镇岷江村建立250亩韭菜(黄)核心试验示范基地,集成一套以“物理防治+生物防治+高效低毒药剂+精准施药技术”的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加快构建韭菜(黄)质量安全追溯体系建设。

科技的力量,让新津现代农业全面开花:在省农科院园艺所的帮助下,新津建成市级农业职业经理人实训基地,在成新蒲沿线辐射带动2000余亩设施葡萄产业发展,形成了精品葡萄标准化生产示范基地;中国柑研所在永商、邓双、金华三镇改良柑橘2000亩,开展一三产业互动,建成生态柑橘特色化生产示范基地,并依托陶然柑橘良种繁育基地,打造全省最大优质柑橘育苗中心;省农科院水产所以新平镇优质水稻订单生产基地为核心,深入开展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快稻田综合种养示范推广,助力新津打造特色水产县,建成优质水稻链条化生产示范基地……一个个合作项目促进了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发展和农业生产方式转变,强化科技对新津县农业发展支撑作用,让新津县在加快推进“精致生态”现代农业发展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本报记者 李萌

崇州市

专家大院进乡镇 最新科技就地转化

初夏的崇州稻香旅游环线,青青稻田一望无际,稻穗随着微风摆动,空气中满是田野的芬芳。“这是专家大院为我们引进推荐的富硒大米,这几年来,不仅产量持续增加,品质也大受市场认可,效益比原来增加了很多!”崇州市国家粮食储备有限责任公司负责人满脸都是笑容。

这位负责人口中的“专家大院”,正是崇州市在农业科技上的一大创新。自2008年开始,崇州与省农科院、川农大、市农林科学院等科研院校开展深度合作,常年聘请华中农业大学、国家产业体系岗位科学家等资深农业科研专家数十位,建立起覆盖整个崇州的农业专家大院,涵盖栽培、土壤、植保、农机、生态、养殖等多个领域。专家大院实行首席专家负责制,实施公益性和市场“双轨制”运作。一方面由财政投入科技资金,用于公益性科技推广应用,如测土配方施肥、实用技术培训及公共科技平台建设等;同时依托技术支撑单位,运用市场化运作模式开展“订单”项目。2016年,崇州市专家服务基地还被人社部评为国家级专家服务基地,为现代农业发展源源不断提供技术支持和保障。

专家大院的建立,一方面为崇州现代农业带来了坚实的科技支撑,另一方面也为科研院校搭建起科技转化平台,有效解决了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难”的问题。在与省农科院合作的10年中,专家大院实施科技项目59个,先后为崇州市引进农作物新品种204个,推广新技术12项,申报专利3个,通过四川省科技成果鉴定3项,获成都市科技进步二等奖2项,崇州市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优秀奖3项,培养现代农业职业经理人1887人。

据悉,目前崇州已建成富硒水稻、有机蔬菜、红提葡萄、甜糯玉米、种养循环示范五大特色产业基地:加工型蔬菜玉米新品种无公害高产集成新技术在崇州得到充分应用,建成了全省最大的万亩蔬菜玉米种植基地,每亩产值达到8000元以上;在桤泉红提种植基地,农业专家带来了标准化水泥桩钢缆平棚栽培技术,并引进了一批适合川西平原生态气候环境条件和市场的早、中熟红提葡萄,种植面积已达到2000余亩,规模种植业主10余家,年产红提葡萄近3000余吨,年产值达3600万元,并连续成功举办了12届红提葡萄采摘节,每年吸引了数万市民前来园区品果、观光、体验采摘;在10万亩粮食高产稳产高效基地,实施 “百千万丰产示范”,通过推广优良品种、测土配方施肥、病虫害绿色防控、机插秧、秸秆堆沤还田、新型农机具、立体种养循环等先进技术,减少农药、化肥使用量,提高稻米品质和种植效益,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养殖效益,稻鱼模式亩均增收2000元,实现经济效益3000万元左右,稻田综合种养稻谷增收可达600万元,形成高产高效优质的优质粮油技术体系。

本报记者 陈泳 李萌

新闻推荐

“农产品·成都造·海外行” 走进新西兰

新西兰时间6月14日14:30,由成都市人民政府主办,成都市农业委员会、成都市政府外事侨务办公室承办的“成都·新西兰农产品推介会和农业项目洽谈会”,在汉密尔顿成功举行。本次推介会以“农产品·成都...

郫都区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郫都区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