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着“全面创新”东风 搭载“一带一路”之船 成都团队带上技术去海外种水稻
特邀主持人: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沱牌舍得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张树平
看成都发展,听成都声音。今天我们的主题是“新商机”。四川是国家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区域,充分发挥区域优势,积极开展开放创新,并主动融入国家战略,把握“一带一路”机遇,推动先进技术和优质品牌走出国门、开拓国际市场。今天,成都晚报《两会三人行》为大家带来的是吉峰农机海外事业部项目总监彭松和他的团队在东南亚种水稻的故事,他们就是抓住了机遇,发现了新的商机。
郫都区港通北二路219号,吉峰农机总部园区里,33岁的彭松正忙着整理“中缅粮食产业示范区”的资料。过不了多久,他将再一次飞往缅甸,与当地项目团队会合,看看水稻新品试验示范基地的工作进展,顺道再去一趟斯里兰卡,落实另一个农业合作项目进度。8年前,学习经济学的彭松从未想过,自己会和水稻扯上关系。抓住“一带一路”战略机遇,彭松所在的企业突破瓶颈,转型升级,在南亚、东南亚国家发现了新的商机,带着成都先进的水稻技术走出去,成功打造了“杂交稻品种选育试验示范基地”。彭松说,预计5年内,公司在南亚、东南亚的业务经营产值将达到3亿元-5亿元人民币。
痛处
下一个5年的市场增量乏力 不转型将面临发展瓶颈
湖北人彭松是吉峰农机连锁股份有限公司海外事业部项目总监,另一个身份是四川安吉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四川安吉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是注册于成都、具有独立法人资格的民营产业链企业,也是吉峰农机连锁股份有限公司的子公司。2012年前,他未曾想到,有一天,成都的水稻技术会走出四川,走到南亚、东南亚国家去。
彼时,吉峰农机的主营业务包含了农业设备、载货汽车、工程机械、通用机电等,尽管在全国有230余家直营店、近3000个县乡经销网络,覆盖国内24个省(市、区),但产能过剩造成下一个5年的市场增量乏力趋势,“公司对由此带来的压力,已经有所预期。”与此同时,随着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深入发展,中国和世界的开放程度已发生质变,国际化竞争已从产品、价格竞争发展到产业链层面的竞争、产业战略的竞争。彭松认为,如果不在农业产业链能力延伸上转型升级,在国际市场进行布局,企业可能面临产业周期发展的瓶颈。
契机来自于2012年公司受邀参加了“第四届东盟与中日韩粮食安全合作战略圆桌会议”。彭松清晰地记得,这次会议上,专家们提出,为什么企业之间不能抱团发展呢?将上游、中游、下游的企业结合起来,形成全方位的产业链合作平台,优势互补,培育农业生产全程化服务,形成新的竞争力,同时也能抵御周期性波动风险。
于是,川农高科、和久集团和吉峰农机三家川企决定整合农业价值产业链,成立集农作物种子“育繁推一体化”、全程农机化推广与服务、粮食加工仓储贸易物流3大核心业务为一体的农业全产业链企业——四川安吉瑞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它的定位很明确:就是要率领成都乃至西南优势的农业技术和农业产能“走出去”,开展农作物新品种的试验示范推广、海外农业园区项目的综合开发、投资和合作等,同时参与了包括缅甸、乌干达、孟加拉、塔吉克斯坦等国的农业国际合作和培训项目。
破冰
缅甸水稻种子未科技研发 成都先进技术“走出去”
彭松说,那个时候,就已经把目光放到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他和公司的领导层看来,国家针对“一带一路”推出的系列政策无疑会给企业在海外的发展,带来更多的商机。
2012年底,正值子公司筹备阶段,为了摸底,彭松和技术人员决定去东南亚各国考察,第一站选在缅甸,“农业是缅甸国民经济的基础,农作物主要有水稻、玉米等,自然条件优越,非常利于农作物的生长。”驱车从缅甸仰光向西南行驶,沿途都是大片的水稻田。每走一段路,考察团成员就会下车看看水稻长势。问题很快就出来了,当地水稻倒伏严重,病虫害、杂株随处可见,而且结实率很低,“我们很疑惑,缅甸气候、土壤条件这么好,在成都只能种1季的水稻,在缅甸可以种3季,为何水稻质量有这么大差别?”
彭松和当地农民进行了交流。原来,当地水稻品种多且杂,水稻种子就是沿用前几年水稻的果实,种子没有经过科技研发进行提纯复壮,造成其品种质量衰退,杂质变多,抗性差。在成都,水稻亩产可达1000斤以上,但在缅甸,一亩地最多只能产500斤-600斤稻谷。不仅如此,在田间管理这块也存在问题,在与缅甸农业、畜牧与灌溉部等进行交流座谈时,当地有关部门就指出,近年来在种业技术、农机化管理等方面的投入有限,希望引进外资帮助恢复和提升水稻生产能力。
“我们是不是可以把四川、成都的先进水稻技术带去缅甸?”经过沟通,对方表示,可以合作,并在农业部的现代农场划出了一块三十多亩条件良好的农田,作为双方水稻技术合作试验基地。
回到成都后,缅甸“杂交稻品种选育试验示范基地”项目进入公司筹备的重要内容。2014年1月,带着种子,彭松和技术人员再次来到缅甸首都内比都,在试验田里种下了第一季杂交水稻,品种有20多种。
但水稻品种试验的过程并不顺利。缅甸大部地区属热带季风气候,年平均气温27℃。时而刮风时而下雨,40多岁的技术员包敏完全摸不清当地的天气规律,种下去的水稻苗要么发育不均匀,要么存活率低。2014年一共种了2季,结实率都不高,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这样的结果让包敏很是沮丧。他和团队的技术人员只得调整策略,坚持记录、归纳、总结当地旱季和预计的日照、降雨、气温、湿度和季风的风速、风向等天气规律,并与官方的常年天气数据进行比照。特别是接近扬花授粉期,包敏从早上7点到下午6点,几乎都在试验田里待着,观察水稻的生长进度,克服了蚊虫叮咬、天气炎热等问题,此后杂交水稻终于见到了成效。后来,彭松专门站在试验田里拍了一张照片,穿着墨绿色短袖、戴着眼镜的他,身后是一片金黄、谷粒饱满的水稻田。
正当彭松大力开拓海外市场的同时,伴随着“走出去”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以及成都对外经济合作水平的不断提升,类似的行动已经被许多成都企业提上了日程。根据成都市商务委的统计数据,成都参与“一带一路”建设的重点企业中,民营企业就占到75%,在蓉央企占15%,市属国有企业占10%,新希望、通威集团、天翔环境等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通过创新升级来瞄准国际市场,以海外并购、技术合作等形式“走出去”,取得良好效果。
版图
百万亩稻田铺种湄公河流域 印度洋风中飘成都“稻花香”
2015年11月11日,彭松再次来到缅甸“杂交稻品种选育试验示范基地”。眼前,试验的水稻长势喜人,其中品种为“CNR902”的杂交水稻受到了缅甸200多名科研人员的一致肯定,它既抗病虫害,也能抗干旱,结实率也较高。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农民对种子进行了试用,新的杂交水稻颇受他们的欢迎,水稻种子新品种试验示范推广取得成功。彭松心里乐开了花,因为在培育过程中发现了新的商机。
他进行了一个粗略的计算:由于劳动力成本等多方面原因,在国内1斤种子生产出来成本约18元-20元,在缅甸的成本约10元-12元,成本较成都下降50%左右,在东南亚各国大面积推广有很好的比较优势。他说,今年已将试验田面积扩大到800亩,预计5年内,推广面积将达到100万亩。此外,还将在湄公河流域建成200万亩的杂交稻种植示范推广区。在缅甸曼德勒,公司的农业机械推广服务示范中心,也已初见雏形。而在去年成都举行的四川-南亚产能合作会议上,与斯里兰卡国家食品促进委员会签订斯里兰卡农业产业园区项目,也预计在今年下半年开建。就在这一年当中,成都新增备案境外投资企业已达149家(其中增资24家),同比增长52%。
让彭松放开手脚开拓市场,还得益于不断推出的利好政策,《成都市融入“一带一路”战略推动企业“走出去”五年(2016-2020年)行动计划》《“一带一路”产业指导目录(国别投资指南)》等相继出炉,还建立全市“一带一路”项目库,提出加快推动以中-乌农业产业园、印度中国工作园、中-柬商贸园等为代表的50个境外重大产能合作示范项目建设。
彭松说,也许有一天,你出游东南亚、南亚各国,看见百万亩稻田片片相连,在印度洋的风中闻到稻花飘香,“那就是从成都带去的水稻技术种出来的杂交水稻。”不久的将来,你品尝的米饭就是成都技术种出来的,“那时的心情,该多么愉悦。”
2012年前
彭松未曾想到,有一天,成都的水稻技术会走出四川,走到南亚、东南亚国家去
2012年
在“第四届东盟与中日韩粮食安全合作战略圆桌会议”上打开思路:为什么企业之间不能抱团发展?
2012年底,子公司筹备阶段,赴东南亚考察,在缅甸找到水稻种植商机
子公司的定位明确:率领成都乃至西南优势的农业技术和农业产能“走出去”
2014年1月
带着种子,在缅甸首都内比都的试验田,种下第一季杂交水稻
2015年11月
试验的杂交水稻受到缅甸200多名科研人员的一致肯定,在当地政府的推动下,农民对种子进行了试用,颇受欢迎
今年
已将试验田面积扩大到800亩,预计5年内,推广面积将达到100万亩
在斯里兰卡的农业产业园区项目,预计今年下半年开建
现状及未来
在缅甸曼德勒,农业机械推广服务示范中心初见雏形
将在湄公河流域,建成200万亩的杂交稻种植示范推广区
代表委员说
提升双向开放水平
有助成都企业转型升级
全国人大代表、四川沱牌舍得集团常务副总经理张树平认为,“一带一路”战略无疑为企业提供更好的发展空间。2017年成都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到,“鼓励企业‘走出去\’,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产品、技术、服务等标准互联互通互认,拓展‘成都制造\’‘成都服务\’‘成都品牌\’国际市场空间。”张树平说,这样的政策十分好,通过这样的方式,企业走出去能更好地发现自我价值,“将成都先进的技术、品牌带出去,再将别人好的东西引进来。这一来一去,不仅让企业提升自我,也能从中发现新的商机。”
他说,当前,成都着力提升双向开放水平,加快建设西部对外交往中心,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交流、合作,有助于成都不断提高经济合作水平,拓展对外交流,对成都企业转型升级、产业多元化发展都是有利的。
名人眼
成都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 姚毅:
企业“走出去”
助推成都更好融入
全球城市网络体系
成都市社科院经济研究所所长姚毅说,企业“走出去”主动开拓市场,寻求新的商机,这很有意义。国家提出“一带一路”战略,要求我们更加主动地全球化,加大国际产能合作。与此同时,国内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劳动力成本相应有所提高,企业“走出去”进行产能布局,具有生产成本的优势。此外,随着全球化进程的不断深入,交通不断优化,国际合作体制、机制愈加健全,也为企业“走出去”创造了很好的环境。
姚毅表示,在企业“走出去”的同时,也带动了本地的企业,促进成都经济社会发展。同时,成都奋力建设国家中心城市过程中,与世界的联系将更加紧密,更好地融入全球城市网络体系,更有国际范儿。
成都传媒集团全国两会特别报道组记者 胡科 摄影 黄尚斐
新闻推荐
郫都区向细节处问民生 以民生项目提振群众获得感 今年,成都市郫都区25亿元资金投向10大类、56个民生项目——
2月3日,开年上班第一天,成都市郫都区公共服务办公室(以下简称“郫都区公服办”)工作人员就忙着联系各职能部门,对接2017年民生项目实施进度。“今年,全区将有25亿元资金投向10大类、56个民生项目,时间紧...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