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全创热土上的变革“大戏”
行走
□邵明亮 本报记者 张彧希
7月8日,成都普邦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廖文再次走进新津县行政审批局的大门,领到了消毒产品生产企业卫生许可,这距离他递交材料申办仅过了8个工作日,比以前整整提前了12天。
提速的原因,藏在审批文件的公章里。与过去盖满多个部门的公章不同,他拿到的批复文件,仅有一枚鲜红的印章:新津县行政审批局。“一套资料、一套图表、一个印章”,这一机构真正“化多个部门为一个部门”。
目光移向成都之西。得益于发展思路和创新机制的变革,郫县菁蓉小镇已然成为成都创新创业的一片高地。仅今年3月,普莱斯空间-创业工坊、1958农创空间孵化器、云端智汇孵化器等17个创业孵化器项目一次性签约入驻。
挣脱体制机制的桎梏,成都这片创新创业热土上,“大戏”正在不断上演。
行政审批局:打破“玻璃门”
新津县行政审批局的前身是“新津县政务服务中心”。如今,一、二楼大厅内,原本各个部门的窗口已经撤销,被统一整合为商事登记、社会事业、城管交通、投资立项、涉农事项、社会事务六大服务区。
窗口设置的改变,背后是两种行政许可模式的不同:前者是各个部门坐在一起“并联审批”,拿到的批复件由不同的职能部门出具。后者则是一个部门内部的审批“流水线”,真正实现一个印章管审批。
而在以往的模式下,最大的问题在于各自为政,甚至存在部分部门设置“玻璃门”“踢皮球”等现象。
破除藩篱,释放经济活力。去年6月1日,新津县成立行政审批局,原来由新津县城乡建设局、县卫计局等22个职能部门负责的173个行政审批事项划归行政审批局统一管理。“以前不同部门之间还能相互‘踢皮球\’,现在就是一个部门的事,你把皮球踢给谁?”新津县行政审批局局长谢国彬说。
翻开一份去年6月的档案,新津县行政审批局成立后的半个月内,全县新设立公司45家,均是当天受理、当天办结。2015年,新津全县新登记内资市场主体同比增长24%,注册资本(金)总额同比增长130%。
菁蓉小镇:超越传统发展思路
成灌高速刚一进入郫县境内,即可看见带有“菁蓉小镇”字样的交通标识牌。随着标识牌一路行驶,时不时会遇到一辆辆车身同样有“菁蓉小镇”标识的“创业巴士”。
2010年,为支持重大产业化项目建设,菁蓉小镇所在地的郫县德源新城建成面积达120万平方米的生活配套区,高峰时入住7.5万人。随着市场变化,企业订单和用工数量大幅减少,德源镇一度陷入“空心化”的尴尬境地。
怎样转身?菁蓉小镇顺势而为。超过100万平方米的闲置生活配套,变成了招徕创客的天然优势。同时,周边聚集电子科大、西南交大等19所大专院校,更有50多所重点科研机构,为创新创业提供了人才。
2015年初,郫县利用德源镇这些优势,以“创业天府”行动计划为抓手,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打造菁蓉小镇:大数据、智能制造(无人机和机器人)、互联网+传统行业改造、生物医疗等产业开始迅速成长起来。
2015年9月,硅谷归来的博士陈建文来到成都,在菁蓉小镇招兵买马,做起了“蓉漂”。像陈建文一样,越来越多的创客开始云集菁蓉小镇。
转型发展中的菁蓉小镇,就是时下创新创业的最好注解:短短一年多时间,菁蓉小镇从产业空心镇迈向创客云集的全球创客小镇。2016年2月18日,省主要领导在考察菁蓉小镇后,将其定位为四川省创新转型升级的示范点。
菁蓉小镇的吸引力从何而来?做好载体建设、完善扶持政策、加快项目引育、聚集大数据产业、狠抓宣传推介……实际上,从一开始,菁蓉小镇就超越传统发展思路,按照面向全国、面向国际化的视野打造。
“菁蓉小镇建设注意唯一性和独特性,要敢于先行先试,要有探索精神。”四川省社会科学院党委书记李后强认为,只有这样,菁蓉小镇的发展才会发挥灯塔效应、磁场效应、裂变效应、辐射效应,才能给成都、四川、西部乃至全国创造一个双创区域示范的典型。
新闻推荐
8月21日,成都市郫县犀浦镇蓝光幸福耍街,一家“不一样”的烧烤店引起附近居民的关注。这家烧烤店的四个合伙人分别来自四个不同的国家。附近高校众多,来自乌兹别克斯坦的留学生Ozzy和刚大学毕业一年...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