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企业家创新论坛 彭甦专场指南 从解决吃饱到解决吃好 农业搭上“互联网+”快车
“四川企业家创新论坛”第四场今日开讲
演讲主题
舌尖上的中国大米
演讲时间
今日(周二)14:00~15:30
演讲地点
成都大学九教演讲厅
联合主办
成都商报、每日经济新闻、成都大学宣传部
与会须知
昨日通过本报热线报名成功的读者,请务必携带本人有效身份证件,凭身份证入场。
嘉宾简介
彭甦: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常务副主任、四川泰隆农业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四川大学生物系遗传学毕业,2005年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中心联合发起成立了国家杂交水稻中心成都分中心,受袁隆平院士直接领导。过去十余年,彭甦带领成都团队致力于杂交水稻在西南地区的科研与推广工作,成功选育了四川第一个两系杂交水稻品种——Y两优973,帮助农民种植水稻致富。
在成都郫县犀浦镇,有一块占地30亩的农田,远远望去,这块看似普通的农田里插满秧苗,农户们正挽着裤腿在田间劳作。然而细看每株秧苗上挂着的不同标签,又显示着这块农田的不平凡——这是一块超级杂交稻试验田。
2005年,彭甦与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在郫县犀浦联合发起成立了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受袁隆平院士直接领导。11年来,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科研工作,让彭甦和他的同事们肤色黝黑,成功选育出最适合西南地区种植的超级杂交水稻;而走出农田、穿上西装,他又经常进出于各大科研院所和大专院校,播撒着他的水稻致富梦想——让人们吃饱吃好的同时,也让种植户获得更大的经济效益。
今日14:00,由成都商报、每日经济新闻联合成都大学宣传部举办的“四川企业家创新论坛”第四场将在成都大学亮相。为此,成都商报昨日提前对彭甦进行了专访。
民以食为天,但你或许并不了解这群研究大米的人。
种子研究“3~5年出成效”
记者:国家杂交水稻工程技术研究中心成都分中心2005年就成立了,你当初是如何进入这个看似冷门的领域?
彭甦:我是成都人,1987年毕业于四川大学生物系遗传学专业,毕业后分到了农业部下属的成都药械厂,工作5年后考公务员进了一个市级单位,后来“下海”,最开始进入饲料行业,干了很多年。
有一次,我到湖南出差,听说袁隆平院士想在西南建立一个杂交水稻研究分中心。此前,袁隆平在天津和深圳已经成立了两个分中心,当时西南分中心就是全国第三个,因为机缘巧合,我们最终和袁隆平院士达成了战略合作,由他来当首席顾问和技术指导,我们做具体的研发工作。分中心在2006年正式成立,袁隆平院士也亲自来到成都揭牌,所以说,我算是从养殖业中途进入的种植业。
很多人都说,农业需要慢工出细活,投入不小、见效还慢,研究种子也不是只在科研室内就能完成的,需要一季一季去培育、筛选,急不来的。我刚进入这个领域时听到别人说的一句话:种子研究“3~5年出成效”,但现在算算,我都干了11年了。说起来坚持十年不容易,但期间我其实也实现了梦想——将精力投入到了“解决人们吃饭”这个宏大的问题上,这个工作是有意义的,所以我才一直坚持到现在。
依托袁隆平技术
培育适合西南种植的水稻
记者:对于普通人而言,研究水稻种子还比较陌生,你们平时的科研工作具体是怎样的?
彭甦: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每个地域吃的水稻其实是不同的,就像北方人喜欢吃粳米,南方人喜欢吃籼米,它们都是水稻的不同种类。所以,杂交水稻研究也要结合当地的种植和气候条件,成都分中心的任务就是依托袁隆平院士的杂交水稻技术,培育出更适合在西南地区种植的水稻,让农民种植出更受本地人喜欢吃的大米。现在,水稻的这种细分还不能做到每个城市一个品种,但已经实现了每个省份的因地制宜。
走出实验室,我们科研人员都是要下地的,看上去就是农民,皮肤都晒得很黑。我们要种植不同的秧苗,产出不同种类的大米。气候适应时,我们的试验田都会种满水稻,冬季气温太低,成都无法耕作,我们就会将种子带到海南去培育,待成都天气回暖后再带回来种在田里,这样可以节约一季的时间。
一个新种子要推向市场,必须通过国家的种子审定制度,这个过程需要四年;国家审定通过后,培育又要花两三年时间,所以,现在你在市面上能买到的种子其实都是六七年前就研发出来的。当然,我们会同时进行很多研发工作,保证一个稳定的出成果节奏,也就是每年都有更好的水稻品种面市。
一个品种要上市,我们还会请一些龙头种子企业和大种植户来中心,现场见证水稻的产量数据,评测大米的理化指标和口感。从事种子研究后,我们肯定也不需要再去市场买大米吃了。平时,试验田里种出来的大米在完成科研工作后会放进仓库,分中心的食堂都吃这些大米,什么品种都有。
让农民通过种植水稻赚到钱
记者:听说过去11年来,成都分中心产生了多项研究成果,在业内领先。你认为你们的工作对种植户、对市民的口粮问题,产生了怎样的帮助?
彭甦:成都分中心设立之初,袁隆平对它的定位是立足西南。经过这么多年发展,我们其实已经立足西南,涉足全国。分中心团队目前20多人,绝大部分是科研人员,除了在郫县的这块核心试验田,我们在全国也成立了30多个科研站。
在历史上,四川一直都是种植三系水稻较多。前些年,四川的三系水稻种子供应量可以满足全国60%的需求,随着技术发展,袁隆平院士主导的两系水稻在全国逐渐成为主流,相比三系水稻,两系水稻更适应大规模机耕机种。目前市场需求发生了变化,四川的两系稻种逐渐呈弱势,开始引进外地两系稻种。成都分中心就是从川内研发突破弥补该短板。截至2015年,成都分中心研发的13个品种拿到了国家审定证书,现在开始,这个节奏会进一步加快,平均每年有3至5个新品种上市。2012年,我们选育审定了四川省第一个两系杂交水稻品种——Y两优973,实现区域零的突破。其实,如今很多种子生产企业都比较缺乏科研能力,我们的研发成果可以直接帮助他们弥补短板,每年实现100万亩的推广面积。
袁隆平有两个梦想,一是“禾下乘凉梦”,让杂交水稻结出更多果实,解决口粮问题,另一个是“杂交水稻覆盖全球梦”,让中国杂交水稻走向世界。杂交水稻研究,一开始就是要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现在,口粮问题基本已经解决,其研究方向更多转向了如何让人们吃得更好,并让农民通过种植水稻赚到钱。
大米分为很多等级,每个等级售价不同。你在市面上就会发现,从零售价3元~6元/公斤的低档大米,到6元~12元/公斤的中高档大米,再到18~36元/公斤的高档有机米,甚至还有售价超过90元/公斤的顶级有机米……大米品质不同,售价差别巨大,对于农户而言,在保证产量的基础上,种植出更高品质的大米意味着更大的经济效益,这就是我们的目标所在。在这个领域,我们已经坚持了十年,并且我相信只要我们继续坚持,我们就能进入第一梯队,甚至有信心成为龙头。
农业也可搭上“互联网+”快车
记者:你认为农业该如何创新?在“互联网+”的浪潮下,农户种植水稻能否通过触摸互联网得到更大发展?
彭甦:种植业和其他产业不一样,民以食为天,种植业永远不可能有消失的那天。但农业同样需要创新,一旦不创新就会落后,种植户会越来越少,就会产生问题。目前,农业上的创新除了在实验室内,还体现在种植模式上,例如“粮经复合型”种植,就是在同一块地里同时种植粮食作物和经济作物;“稻田立体生态种养”模式,在稻田下方养鱼、蟹,现在有些地方的种植户通过这种模式养殖螃蟹的销售收入,已经远远大于粮食收入,这些都是模式上的创新。
农业也可以搭上“互联网+”的快车。在研究杂交水稻的同时,我们也在做“互联网+”尝试,比如我们开发了一个区域性农资平台“神农事”,一方面筛选和引进上游农资产品,直接面向农户;另一方面,通过移动客户端为农户提供远程农技和农产品销售服务,让传统意义上的农资经销商转变为农资服务商,农户也可以在上面实现产品远销全国。 成都商报记者 任翔 摄影记者 何彬
新闻推荐
6月10日,一名17岁男孩佳佳(化名)在郫县红光镇寇家坝村4组的堤坝游泳,不幸失踪。昨日下午,成都商报记者到达佳佳位于濂溪村的家中。记者了解到,佳佳今年17岁,是家中独子。游泳是在10日下午,和佳佳在同一个...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