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风,向成都来——首位城市的“双创”之路

四川日报 2016-04-25 08:06 大字

□本报记者 胡敏 张明海

一年前,坐在过道上看完首场“菁蓉汇”路演的通甲优博CEO徐一丹没有想到,一年后,同样地点,他会站在舞台中央——4月15日,成都举行“创业天府·菁蓉年汇”,表彰过去一年在成都创新创业中有突出表现的个人和机构,徐一丹获得成都年度十大“菁蓉创业之星”。

从“发烧友”,到全国创新创业大赛电子信息行业总决赛亚军,再到世界无人机领域的领航者——这个发生在创业者徐一丹身上的故事,被美国《财富》杂志形容为“安逸的蓉漂”;这个故事的发生地——成都,则被《财富》杂志评为“2015年中国十大创业城市”。

安逸,是自古以来成都舒适人居、生长环境的代名词,而如今,这份“安逸”正被赋予崭新内涵: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大背景下,站在“新常态、万亿级、再出发”全新起点的成都,正以创新改革为引领,全力启动城市创业计划——“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并朝着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方向扬帆远航。

一场考量政府创新能力的政策实验

今年1月,西南交大出台专利管理新规,高校与职务发明人可按三七开比例共同申请专利,也可按同样比例分割学校持有的职务发明专利——这是成都市在高校科技成果“三权(所有权、处置权、收益权)”改革方面迈出的关键一步。

4月15日成都发布的创业天府2.0版本中,进一步明确提出:鼓励高校院所科技人员在岗创业,允许高校院所非正职领导兼职取酬,放活高校院所科技成果转化主力军。

成都拥有53所大学、70多万大学生,每年毕业生有28万,同时重点学科有60个,居全国第四。从“成都十条”到“环高校知识经济圈”,再到“成都人才十条”以及创业天府2.0版本中的高校政策利好,一年多来,成都市校院地协同创新高潮迭起。

激发全社会创新活力,进行“制度松绑”,这是成都“双创”的首要之义。

成都认为:创新创业的水平如何,是一个城市经济活力的体现,同时,更是一个城市政策创新能力的体现。

对于成都来说,这也是必然的现实选择:2014年,成都市地区生产总值突破万亿元大关,但成都投资效果系数从2011年的28.0%,降低到2014年的14.3%,同时发展空间趋紧,劳动力成本等问题也非常突出。换言之,传统依靠要素和投资拉动的增长方式已难以为继。

为此,推动“双创”,成都首先从制度创新、政策突破上入手。

——2015年2月开始,成都先后制定《创新型城市建设2025规划》和《“ 创 业 天 府 ” 行 动 计 划(2015-2025)》,并出台覆盖创新创业全链条的7大类46条政策。

——2015年12月4日,成都召开的市委十二届六次全会进一步提出打造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区域创新创业中心,并明确提出深入实施“创业天府”行动计划、推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领先发展、推动成都科学城突破发展三大抓手。

——2016年4月15日,成都发布“创业天府”行动计划2.0版,将从体制机制、创业力量、载体孵化、融资渠道、要素聚集、品牌活动等六方面进行26项具体举措的全面升级。

一系列的政策突破与创新,为成都市创新创业活力的激发,奠定了基础。

一场品牌效应下的城市创业计划

2015年以来,每逢周末,成都都会出现独特一景:一场场被创业者环绕的“菁蓉汇”系列活动在成都各地上演。

作为成都的“双创”品牌,“菁蓉汇”融项目路演、专家点评、投资认股、大咖分享、培训计划等于一体。一年多来,它已经成为成都市一张新城市名片。

创新创业,成都“高调”推进。

在成都市科技局局长卢铁城看来,“菁蓉汇”系列活动不仅是搭建创业者与投资者交流对接的平台,更以一场品牌效应的推动,让创新创业的最新理念、最新动态和创业精神更加深入人心,形成对一座城市持续不断创新创业的“活力注射”。

据初步统计,“菁蓉汇”系列活动举办一年多来,“菁蓉汇”主体活动20场,菁蓉训练营25场,菁蓉创享会108场,同时,这场成都版“巴菲特盛宴”活动吸引力惊人:有近300家创投机构、6000余家企业及创业团队、30多万人(次)参与,并带动意向投资超过百亿元。

如果说,无中生有的“菁蓉汇”,搭起了一个人人能参与的草根创业舞台;那么,全球创交会的出现,则使成都迈出以全球视野配置创新资源、融入全球创新创业版图的关键一步。

2015年11月9日,在由成都发起的为期3天的2015成都全球创新创业交易会上,150家欧盟企业,来自美国、法国、德国等30个国家的政府部门、机构和企业代表,以及芬兰图尔库应用科技大学、清华大学等国际国内知名高校代表齐聚成都。会上,参与创交会大赛、路演、现场交易的项目2686个,109个项目达成53.2亿元的交易额,与会代表还发出关于全球创新创业的“成都共识”。

“一座城市,能搭建这样一个开放的平台,与全球创新创业的业界同行们交流,这本身就是一件非常有创举、有意义的事情。”法国蒙彼利埃地中海大区副主席、圣丹尼斯市市长白艺峰说。

目前,第二届全球创交会已进入倒计时阶段,与首届相比,层次将更高、规模将更大、内容将更丰富。成都的目标很明确:努力将其打造成国际化、国家级、永久性、成都牌的创交会。

一场形成产业实质推动的转型升级行动

因为“双创”,成都郫县德源镇变身为菁蓉小镇。

就在一年前,这里还是一座因产业转型而曾深陷产业空心化困境的产业新城。因为劳动密集型企业自身产能的变化以及智能化设备的运用,菁蓉镇的人气从10万多人降至不足两万人。随之而来的,是闲置超过100万平方米的楼宇面积以及配套设施。

当城市转型和房地产去库存的二元命题双双袭来,成都找到一条解决路径:将富集的高校资源与闲置楼宇资源相结合,打造大众创新创业空间。德源镇,成功转型为创业小镇。目前,这里已引进孵化器27家、创新创业项目855个、聚集创新创业人才过万人。

菁蓉小镇的出现并非偶然。早在“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启动之初,成都的“双创”就不仅具有圆梦与造梦的双重功能,还被赋予了“以全球视野配置创新资源,统筹技术、管理、制度和商业模式创新,激发全社会创新创业活力和创造潜力,培育发展新动力,厚植发展新优势,提升城市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使命。

2015年8月,国家明确,四川依托成德绵地区开展全面创新改革先行先试。由此,成都“双创”又被放置于国家试验的宏大命题下:抓住先行先试契机,抢占信息技术、生物技术、新能源技术、新材料技术等交叉融合引发的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发展机遇,全面提升成都在全国乃至全球创新版图和城市格局中的位置。

以问题为导向。成都矢志补起高端产业和产业高端的短板:从轨道交通到生物制药,再到西部虚拟现实产业园,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不断聚集。

以改革为动力。科技金融领域创新不断:设立2.3亿元科技创业天使投资引导资金,联合创投机构、高校院所、领军企业共同出资,重点扶持种子期、初创期企业;设立2.5亿元债权融资风险资金池,鼓励银行、担保公司、小贷公司等创新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股权质押融资和信用贷款等金融服务产品;推出低成本、纯信用贷款产品“创业贷”,扶持青年大学生创新创业,单项贷款金额最高可达50万元……

数字最有说服力:2015年,成都新登记市场主体近25万户,平均每个工作日诞生990户;100余位高校科研人员创办领办企业,近1000项科技成果在蓉转化。市外创新力量和资本力量聚集更加明显:2015年来自市外的新增投资人达86747人,占新投资总人数的75%;吸纳市外注册资本3635.84亿元,占新登记企业注册资本的57.17%。

新闻推荐

“双创”推动深度创新开启经济社会新一轮转型升级

——成都市“创业天府”行动计划实施一周年观察(下)“双创”一年来,带给成都什么变化,对成都形成了哪些方面的深度推动?“菁蓉汇”“蓉漂”“菁蓉小镇”“高校知识经济圈”,这些推动“双创”进程中成都...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