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方便”的事是怎么方便起来的

成都商报 2014-06-29 23:38 大字

厕/所/数/据

世界厕所协会、是继世贸组织、世界旅游组织之后又一国际组织,每年的11月19日为世界厕所日。

有专家指出:一个人从有便感后可以坚持5-10分钟,这段时间的步行距离约为300-500米,所以公厕规划建设应该在500米之内有一座公厕。

哈佛大学遗传学家加利·拉夫昆认为,在延长人类寿命的诸多因素中,厕所是最大的变量,现代公共卫生设施使人类的平均寿命延长了20年。

根据2007年《英国医学杂志》的统计调查,过去200年中,医学界的最大里程碑,既不是青霉素也不是避孕药,而是现代“卫生设备”。

前不久有个新闻是这样的,在郫县犀浦镇上班的小徐开车经犀团路回家,当车行至四川省公路医院旧址附近时,他停车在路边一座土堆后方便,谁知,这一泡尿竟然冲出一尊陶俑,经专家认定,这尊陶俑是宋三彩匍匐女陶俑。

小徐冲出一尊陶俑,帮我们发现了文物这无疑是件好事。但很多人也注意到了,这随地大小便的行为可不大文明。其实呢,在漫长的历史长河里,随地大小便绝对是主流。中国或者欧美,都是如此。不说远了,就谈谈我们成都。马识途曾写过一段解放初期成都建设的事,当时在东城根街修四层高的楼房,每一层都有一间厕所,上下相通,四楼的大小便可以一直掉到底层的茅坑里。马识途曾亲自体验过“高空作业”,“真是咚咚之声,颇为壮观”。

当然了,现在这种一人排便臭全楼的房子早已改造掉了,但这足以说明成都的厕所在几十年前还是比较原始的,而四川省档案馆的资料也显示,公众意识到厕所卫生的重要,也不到百年的时间。这其中的故事,今天看来,有匪夷所思,也有荒唐可笑。

中国

晋景公怎么死的?

掉厕所里淹死的

排便是人类的生理需求,任你是才子佳人、帝王将相,都有蹲下的那一刻。

以前的人们,不知道排泄物中有大量的细菌,容易引起霍乱、伤寒等恶性传染疾病,随地大小便是常见的事情。我们看光绪二十五年的《京师大学堂禁约》,里面就有一条是不准随地大小便,“戒便溺不择地而施”,要知道当时能入学的都是“翰林编检、部院司员、各门侍御、大员子弟等等”,可以说是国家的精英,这些人都是随地大小便,那么一般百姓就可想而知了。有人记录清末的北京“路政不修,行人遗矢,触目皆是,居民率以秽物倾门外,累累如小阜”。

漫长的历史里,中国人每天都能看到身边的污物,但又尽力回避,甚至上厕所还要专门换一个词,什么“更衣”、“大号”之类的,所以在历史上关于这方面的介绍很少,尤其是正面人物,基本绝缘。反倒是负面人物,这方面的记载还丰富一些,让我们可以推测一下当年的厕所模样。比如《左传》记载晋景公的死是这样的,“将食,涨,如厕,陷而卒。”堂堂一个国王,上个厕所居然掉进坑里淹死了。估计当时厕所就地挖坑,又大又深,然后常年也不收拾,国王正蹲着呢,木板就断了,然后就没有然后了。国王如此,民间肯定更差,直到几十年前,很多地方的农家厕所是和猪圈放在一起的,你蹲着哼哼,猪也哼哼,然后苍蝇蚊虫到处飞。

不过,后来贵族们觉得咱不能和平民一样啊,还是得讲究一点,比如西晋富豪石崇,厕所有名贵香料不说,还有若干美女站在里面侍候,但对于这种服务有不少人表示,在蹲的时候,看到身边居然有美女微笑不语默默为自己加油,竟然蹲不出来了。《世说新语》还记载了另一则关于厕所的笑话:西晋大将军王敦被晋武帝招为驸马,王敦第一次使用公主厕所,看到厕所里有漆箱盛着干枣,还以为是零食,就吃了个精光。上完厕所后,过来几个侍婢。王敦抬眼一看,一个侍婢端着一盘水,还有一个拿着一只洁净的玻璃碗,碗里有一些豆子一样的东西。王敦还是以为还是吃的,于是把豆子倒进水里,一口就喝了下去,结果周围的侍婢都掩口而笑。原来,干枣是蹲坑时用来塞鼻子防臭气的,而那些豆子叫做“澡豆”,功能相当于现在的肥皂。

而《云林遗事》里面所记载的明代贵族厕所也相当奢华。厕所建成高楼的式样,下面是木格,木格中填满鹅毛,粪便一掉下来就被洁白的鹅毛覆盖起来,一个侍奉的童子就马上把粪便移走,根本闻不到臭气。当然,这样唯美的厕所绝不是常态,在大部分的时候,中国历史上绝大部分的国人,当有需求的时候,都选择随地大小便而不是上厕所解决。

欧洲

巴黎为什么盛产香水?

因为实在太臭了

在欧洲,大家是如何上厕所的呢?基本上“工具”就是夜壶或者罐子,使用之后倒入粪坑,或者就是直接扔到大街上!没错,像以前成都老街坊泼淘米水一样往街上倒。这一传统在欧洲持续了好几百年,一直到17世纪都是如此。中间巴黎还颁布规定,任何人均不得自阳台窗户倾倒粪便,白天黑夜均不可,否则将处以罚金,但根本没人理会,制定者只好垂头丧气改成,如果提前叫喊提醒,就可以倾倒。所以,如果当时你晚间在巴黎街上散步的话,一定要警惕街道上起伏响起的“Loo”叫喊声,这表明临街楼上有马桶要倒下来了。

自家的粪便倒是丢出来了,整个城市又拿这些排泄物怎么办呢?一般来说,或者扔到河里,或者移到城墙外。像巴黎因为越来越繁荣,人口也越来越多,倒在城墙外的粪堆居然都快高到城墙了,为了防止敌人从粪堆顶部攻击巴黎城,城墙不得不被加高。倒到河里也会面临问题,伦敦泰晤士河的支流弗利特河就因为污物太多而停止流动,结果弗利特河变成了弗利特街。这么搞下去也不是办法啊,臭气熏天的城市,贵族们想出了好办法,就是喷香水,这居然就是巴黎盛产香水的主要原因。

今天如果城市卫生搞成这个样子,估计市民要把管理者骂得狗血淋头,但在当时这些都很正常。且不说普通人家了,就是王公贵族,也都是哪里急,哪里解决,壁炉、门前门后、墙上和阳台上,都是可以的。所以,王宫中甬道的每块石头上、宏伟的迎宾台阶上到处是大小便。1606年,法国国王亨利四世曾下令禁止这些不文明的行为,但就在颁布禁令的当天,他就因为冲着自己房间的墙壁撒尿被撞了个正着。所以这个禁令也毫无效果。后来路易十四执政的时候,又出现过他妈妈安妮在法兰西宫殿后的花毯上小便被撞见的“不雅行为”。为了解决凡尔赛宫、卢浮宫和枫丹白露宫到处是大小便的问题,只有采用一个办法,那就是轮流搬家。每月搬一次家,人们糟蹋这一处时,清扫另一处。

情况到什么时候才好一点呢?欧洲经过几场大的流行病后,逐渐认识到随地大小便的危害,才开始修下水道、公厕等改善城市人居环境。但是有关于马桶的设计并不完美,如果厕所设在家里,那家里还是臭气熏天。真正意义上的现代马桶,就是陶瓷结构、有储水器和防臭U型管的马桶,直到十九世纪后期才问世,距今不过一百多年。所以,人类文明的历史,比我们想象的要晚得多。

成都

黄货是门什么生意?

其实就是卖粪的

在四川省档案馆,还保存着民国时期成都公厕改善计划的档案,其中包括公厕的布局结构要求,以及当时公厕的缺点。从档案中可以看到,民国时期的成都,好点的坑是三合土或者砖石砌成,差一点的,则是一个土坑,地面就是泥土,基本没有人打扫。而且,更重要的是,没有女厕所。民国初期,成都街道公厕大约有1000余个,但一直到1928年,成都才开始设置女厕所。美女们该怎么办呢?哦,清末民初美女基本是不上街的,茶楼戏院都不接女宾,劝业场刚开张的时候,有几个美女去逛街,结果引起围观尾随,警察不得不强迫这几个美女租个轿子赶紧回家。平时像青羊宫花会,会设置一个临时女厕所,但给钱才能使用。

成都没有下水道,但成都没有像伦敦和巴黎那样,被污物堵塞了河道,因为成都周边都是农田,对肥料的需求很大,对市民来说污物是废物,而对城郊的农民来说,这可是宝贝,于是就出现了一门生意———卖粪,当时人们称其为黄货。当时成都的厕所,很多是私人修的,粪商和厕主,在以前的成都都是比较有钱有势,比如东门叶海清,雇有20多人,有十多座厕所,还有船。北门的罗锡儒,也有十多座厕所,在北门还有自己的公馆,号称屎皇帝。

因为农民对肥料的需求并不固定,所以不同季节黄货的价格也不一样。比如在1940年代,100斤干的黄货,折价是15斤米,而淡季折价只有1.5斤米,价格差距悬殊。所以成都东南西北四个城门外都有粪塘子,现在东边的猛追湾、望平街、牛王庙;南边的磨子桥、浆洗街;西边通惠门;北边梁家巷,在当年都是粪塘子比较集中的地方。这些粪商淡季的时候就在这里储存黄货,等旺季时候卖出,获利丰厚。而离城比较近的农民,会自己拉车挑桶,沿街收集居民的污物,收了之后还要送一点胡豆啊、玉米啊这些农产品,市民也非常乐意。

但是,为了不影响市容,政府规定拉黄货必须在晚上或者清早,所以粪商或农民运送黄货的时间很紧张,有时候为了争抢还要打架。这个生意很快被政府看在眼里,据说杨森主政的时候开了厕所收捐税的先河,派军警在城门口堵截进城挑粪的农民,按挑收钱,成都人于是骂杨森,“自古未闻粪有税,于今唯有屁无捐”。骂归骂,但是有好处啊,杨森倒台后,继任者把这个发扬光大,甚至吸引了全国其他地方效仿。社会局认为公厕是社会问题,该他们收,卫生局说粪便有关卫生,该他们收,而税务局说,收税本来是我们的事,你们闹啥子闹。还要三家单位一起协调,才把这个税收了。

具体来说,这个钱怎么收呢?开始的时候,市政管理者把公厕按等级划分,按级别收“税”。比如粪商承包一个甲级厕所,一个月要交给政府相关部门一块银元,而向粪商收厕所租金的业主,也要交给政府相关部门租金的20%。后来政府方面觉得麻烦,就合二为一,只找粪商或者厕所主人,甲等厕所一个月收两个银元,乙等厕所1.5个银元,丙等厕所一个银元。不过就算这样,公厕的收益也还很高,一些市民单靠出租公厕就能养活全家。

前面提到,成都还曾提出改造公厕,但实际上因为利益关系复杂,而且资金难以到位,粪商觉得修不修都要上厕所,没啥积极性。而当时成都市民也还是经常随地大小便,对公厕要求也没太高。所以,最后这个改造计划也就不了了之了。

到1950年代,粪商这个行当消失,成都建了个肥料公司,为各单位清除粪便,统一管理全市的大多数粪塘,并将粪便转卖给农村做肥料。马识途提到的那种厕所,就是为方便搜集大小便而设计的。

100年前,晚清的封疆大吏、两湖总督瑞征因为在租界的地盘随地小便,被洋人捉去罚款。现在,这样的情况已经无法想象。其实,厕所的现代化和文明习惯的养成,对我们产生的影响是非常大的,查阅四川档案馆的疫情档案就可以知道,在清代和民国时期,四川多次疫病流行,死亡动辄数千、上万人,据1916年《四川内务统计书》中不完全统计,四川各种疫病死亡了640656人。其中婴幼儿因抵抗力弱,尤其难以存活,把平均寿命拉得很低,中国历史上各朝代的平均寿命,多在40岁左右。而在大家搞好厕所卫生,增强医疗条件后,平均寿命现在已经提高到了70多岁。成都商报记者 蒋庆

公元前3300年,

公元前2300年,公元前1000年,1214年,1597年,

在哈布巴卡柏,现属塞尔维亚的一个美索不达米亚城市,人们就用管道输送污水。

公元前2300年,

世界上第一个坐便器雏形———漆木坐便器在中国出现。

公元前1000年,

人类第一个嵌入式蹲坑式厕所在波斯湾的巴赫连的岛屿上问世。

1214年,

人类第一个由清道夫管理的公共厕所在欧洲兴建。我国公厕收费则最早在清朝庆丰年间,《燕京杂记》记录:“京师四藩入者必酬一钱”。

1597年,

英国诗人约翰·哈林顿发明了现在我们常见的、使用冲水马桶的“WC”。设计中包括一个蓄水池、一个储水箱和一个启动冲水系统的把手。这种被称为“AJAX”的发明被安装在了伊丽莎白一世位于里士满的皇宫内。但由于缺少排水系统,这项发明并未商业化。

1739年,

巴黎首次出现男厕女厕之分。

1775年,

伦敦钟表匠亚历山大·卡明斯获得了第一个抽水马桶专利。

1852年,

伦敦修建了世界第一座抽水马桶的公厕。

新闻推荐

农行创新信贷模式,解决村庄整治资金难题 村民住上可心房

6月17日的四川郫县,阳光热辣。记者见到古全富时,他正在新家的客厅里剥毛豆。57岁的古全富,是花园镇永泉村人,他的新家在永泉村集中安置小区。小区里电瓶车棚、充电站、健身器械、直饮水站等设置一应...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