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个村支书背后的乡村社会学
□本报记者 黄里
1965年,成都市郫县战旗村建村,第一任村支书蒋大兴给这个村起名为“战旗”,意为通过艰苦奋斗,带领村民走向幸福的生活。此后,战旗村历任8位村支书,都坚持践行“集体经济、共同富裕”的初衷,到2012年,战旗村年人均纯收入为12310元,超过95%的人口生活生产在村子里,成为成都市首批规划并启动实施的新农村社区建设示范点。
2005年,四川大学教授屈锡华在社会调查中偶然发现战旗村,并展开为期8年的社会调查。无数次入户访问,仍然健在的7位村支书帮助屈教授回顾村子的变迁史,海量的数据与变迁故事的收集整理后,一本《战旗村变迁纪实录》日前出版。
《战旗村变迁纪实录》分为变迁篇、昭示篇、回归篇和人物访谈。书中有大量的调查实例,在记录村党支部正能量的堡垒作用、问计集体经济发展中的农耕文化坚守,“村官”朴素的价值追求的同时,厘清战旗村发展的脉络,总结过去的经验,提示未来发展的模式。
世界各国在解决“三农”问题的过程中,形成了乡村社会学这一社会学分支,《战旗村变迁纪实录》也遵循这一社会学原理,提出富有社会责任感的论断,意图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为数亿农民安居乐业提供可操作的经验和范例。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张明海如何当上郫县安德镇广福村村支书的,现在回忆起来,汪生富都觉得还有点“懵懵懂懂”。2007年,刚回乡准备换“门路”的汪生富,在村民大会上,因做过多年乡镇企业负责人、又多年经商,被推选...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