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留住家乡的记忆
3月5日下午,安靖蜀绣主题公园里,绣娘鲁丽正在完成一幅单面花鸟画。“这是客人专门定制的,要按照他提供的照片绣出一幅长50厘米、宽40厘米的作品,线条、色彩都得一模一样。”
蜀绣让鲁丽这样的绣娘们每天都过得忙碌而幸福。而这样的传承与幸福,也让像安靖这样的小城镇有了自己的专属记忆。
□本报记者 程文雯
文化润色,小镇生机盎然
“蜀绣要发展,传统不能丢,但更离不开创新。要顺应市场,让蜀绣的道路越走越宽。”日前,在郫县安靖召开的成都市蜀绣产业商会座谈会上,省级工艺美术大师邬学强的发言赢得了满堂彩。
邬学强3年前来到安靖,开办了艺林锦卉蜀绣文化发展有限公司。当地政府在蜀绣公园里为他提供了一座710平方米的房子,免除3年房租,条件是免费为当地培训1至5名成熟的绣娘。3年过去了,邬学强超额完成了“任务”,他的公司已经培训吸纳了当地40多位绣娘。
既传承文化,又安居就业。安靖这个小镇的变化,深深印在安靖蜀绣产业办公室主任杨敏的脑海中。“农民在家就把钱挣了,不耽误照顾家庭;企业的人才储备也有保障,一举多得。”不少技艺娴熟的佼佼者在当地都开起了自己的绣坊,100多个家庭绣坊让整个安靖的人气旺了起来。2013年,安靖蜀绣产业年产值达到2亿元,当地绣娘每人月均收入达到1500-3000元。
留住家乡的记忆,推动家乡的发展。这样的路子,同样被北川羌绣走得很宽很远。在北川,羌绣为当地近1300位居民提供了就业机会。传承人张桂熙在当地创办的北川绣娘文化产业开发有限公司建立起“公司+基地+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公司负责产品研发、包装和市场推广等经营事宜,由基地负责培训绣娘、传授技艺,农户负责居家生产,做出来的产品由公司统一收购,统一包装,统一销售。依靠这种模式,公司羌绣年销售额达1600万余元,门市年营业额达120万余元。
文化点睛,新城镇张扬个性
说到孝德镇射箭台村,不少人或许会觉得陌生,但提起它的另一个名字——绵竹年画村,却几乎无人不晓。在这座面积只有4平方公里的村子里,分布着年画长廊、年画展示馆、年画牌坊等大大小小近20个年画景点。就连村子里一排排白墙、青瓦、朱漆的川西民居外墙上,也画满了艳丽的彩色年画。
展示年画就是展示文化,绵竹年画已成了这座村子的代名词。
在安靖的城镇规划建设中,蜀绣主题公园是浓墨重彩的一笔。走进园内,刻有“蜀绣之乡”四个大字的石碑首先映入眼帘。公园里林木萦绕、鸟语花香,一座主体呈椭圆形而屋顶呈针刺形状的“刺绣中国·蜀绣馆”屹立前方,林木掩映的道路两旁,随处可见以蜀绣为主题的壁画装饰。“这还只是展示了我们安靖蜀绣的冰山一角。”杨敏说,公园里,还有10多家蜀绣企业和一座绣娘实训基地“七彩绣房”。“公园平时免费对公众开放,周末很多外地人都喜欢来这里逛逛。”
而在这里,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郝淑萍等多位蜀绣大师都开起了工作室。杨敏说,“正着力打造的‘天府锦绣文化创意产业园\’,就是要让蜀绣大师进驻,让非遗文化引领整个镇子的发展。”
外出打工不如归乡编竹
3月4日早上7点45分,邵小梅像往常一样骑着电瓶车从家里出发,10分钟后,就来到了云华竹旅有限公司。从深圳打工回乡后,她已经在这家竹编企业工作了16年。
邵小梅是土生土长的青神人,师从当地竹编大师陈云华学习竹编。上世纪八十年代末,她在当地一家竹编厂里当工人,每月仅能挣到100多元。1992年,22岁的她决定到深圳一家玩具厂打工。“当时青神人跟我一样外出打工的居多,算是赶上了一阵热潮。”邵小梅说。
1997年,邵小梅接到老师陈云华的邀请,回到云华竹旅有限公司重操旧业。一开始,还主要是编一些书画作品,渐渐地,花瓶、挂屏等产品种类越来越多,公司接到的订单量也越来越大。而“农户+公司”的产业模式在当地颇为流行,公司在接到订单后,召集当地农民进行培训,将产品放给农户居家制作,最后再统一回收销售。16年来,邵小梅的收入整整翻了10倍,从每月五六百到每月五六千。现在的她早已没了外出打工的心思:“离家近又能挣到钱,到外面打工还不如留在青神做竹编。”
当地数据显示,2010年,青神全县从事竹编产业的农民有6000余人,到2013年,发展到2万多人。目前,全县共有年产值上百万的竹编龙头企业20余家。2013年,青神竹编年产值达到3亿元。
新闻推荐
5000平方米以上卖场173家——成都卖场面积近500万平方米
4月17日,2014四川连锁商业发展研讨会在成都召开,该活动吸引了200多个连锁商业品牌近300人出席,共同探讨新形势下连锁商家发展过程中面临的竞争与合作、电商冲击的策略应对等话题。据当天会上发布的2...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