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本报记者陈四四文何海洋图红色和黑色的两尾鲤鱼各在一

四川日报 2012-10-04 17:45 大字

□本报记者 陈四四/文 何海洋/图

红色和黑色的两尾鲤鱼,各在一个摆件的两面“游动”。不管从哪一面看过去,两尾鲤鱼都是栩栩如生,没有一点丝线的重合与相杂。9月6日,记者走进位于成都文殊院街的“禅林蜀绣苑”,看到这幅标价3万多元的蜀绣《双面异色鱼》,标签上注明:“孟德芝大师作品,已售出。”

在这里,传统的蜀绣被做成手机套、屏风、灯罩、摆件、画框……吸引着无数游客驻足停留。作为四川省工艺美术大师、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蜀绣传承人,孟德芝说,“蜀绣要想走得更远,仅靠大师们的单打独斗还不够,抱团占领国际市场才是发展的目标。”

曾想放弃蜀绣

1978年,孟德芝考大学因没填报好志愿落榜后,顶替母亲进了成都蜀绣厂,当起一名绣工。18岁的姑娘很单纯,觉得有个工作不容易,非常珍惜,一门心思用在学习蜀绣上。两年后,成都蜀绣厂为人民大会堂四川厅绣制巨幅蜀绣《芙蓉鲤鱼》,年纪轻轻的孟德芝被选为其中一员,参与了这幅作品的绣制。

上世纪90年代,蜀绣开始走下坡路,很多人离开了蜀绣厂。孟德芝也通过朋友在荷花池找了一个摊位,干起批发牛仔裤的生意。在她干得风风火火的时候,当时的厂长、中国工艺美术大师郝淑萍找到她,劝她回厂继续从事蜀绣。想起自己喜欢的蜀绣,孟德芝毅然回厂了。

2005年,成都蜀绣厂倒闭,孩子考上大学,巨大的经济压力一下压到孟德芝身上。当年底,孟德芝租下一个小门面,招收愿意学习蜀绣的学生。后来在金牛区政府的支持下,孟德芝成立了蜀绣公司。

为了让老百姓了解蜀绣,2006年6月,孟德芝和学生在首届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上现场绣制“太阳神鸟”。同年10月,文殊坊开街,在街上一个巨大的玻璃房中,孟德芝和16位绣工连续7个月绣制一幅面积55平方米的老成都地图。

很快,孟德芝的公司风生水起,很多以前蜀绣厂的老绣工也纷纷加入进来。

核心技术要传承下去

岳亚林坐在绣棚前专心绣着双面异色异形绣“熊猫吃竹”,双面异色异形绣是蜀绣的核心技术之一,她从今年起才开始学习。

2005年孟德芝刚开始办班时,岳亚林就跟随孟德芝学艺。学习蜀绣无法立竿见影,学两年顶多算入门,坚持5年以上技术才能算中等。“但在打基础的几年时间里,学习者几乎是没有进账的,很多人因此半途而废。”孟德芝前前后后招收了近90个学生,目前还在坚持绣的,仅有十来个。

一幅好的蜀绣作品,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也非常考经验。比如配色,“要从上万种颜色的丝线中配出最好的色彩效果。”孟德芝说,不同的作品,还要运用不同的针法。蜀绣有近百种针法,比如锦纹针法,绣出的作品就像织出的锦缎一样。学习最难的绝技双面异色异形绣,要熟练掌握上百种针法。

“传承蜀绣,对我来说是压力,更是责任。”孟德芝说,招收徒弟,是传承蜀绣的途径之一。如今,在成都市文殊坊、黄忠社区、郫县团结镇和绵竹4个基地,都有孟德芝的学生,她们不仅传承着蜀绣,还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

孟德芝教学生有个习惯,刚入门的她亲手教,是要打下一个好基础;高精技术再亲手教,是要传承蜀绣的绝技和核心。“只有这样代代传承,蜀绣才有发展的希望。”

占领国际市场是目标

在孟德芝的店铺里,各式各样的蜀绣产品分为收藏级和高、中、低四档,价格也从几十万元到几十元人民币不等。

“最多的是礼品订单,其次是旅游纪念品和屏风、挂饰等家装产品。”孟德芝透露,蜀绣的人工成本和硬件成本都很高,而喜欢又有能力购买的消费群体有限,市场狭小成了这个行业最大的瓶颈。

因此,除了现有的产品形态,孟德芝正尝试和一些日用品生产商合作,将蜀绣用于灯罩、围巾、桌布、时装等领域,为这门传统技艺开拓更多的消费市场。“其实在1994年以前,大量蜀绣产品都是销往国外的,如今反而90%都在国内销售。”

进军国际市场仍是孟德芝的一个目标。“但如果仅仅靠我们自己单枪匹马去闯国际市场,经济实力还远远不够。”孟德芝认为,如果有可能与一些高端服装品牌合作,将大大缩短蜀绣进军国际市场的时间。“更重要的是,蜀绣一定要像苏绣一样向产业化方向发展。”

新闻推荐

公交优先的“成都样本”

在改善民生和创新管理中加强社会建设,这是党的十八大发出的历史强音。对于成都公交而言,这意味着更高的要求与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必须树立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理念,将公共交通放在城市交通发展的首要...

郫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郫都区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