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底郫县古城镇花牌村农民集中居住区二期工程完成主体
5月底,郫县古城镇花牌村农民集中居住区二期工程完成主体施工。在经过环境打造、内部装修之后,今年年底,花牌村500多户村民将搬进梦想已久的新居。
参与二期工程的村民积极性很高,这源于一期工程带来的示范效应。一期工程搬进“花牌春晓”小区的153户村民,不仅获得居住环境的改善,还能坐享土地整理带来的巨大收益。
城乡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是统筹城乡改革的核心问题。作为成都市开展生产要素自由流动深化试点的区县之一,郫县在花牌村以市场化手段实施土地整理,力图破解阻碍要素流动的难题。
□本报记者 张彧希 王怀
以“市场之手”搅动土地整理
古城镇是个农业乡镇,经济社会发展在郫县属于“第三圈层”。为农村寻找出路,土地整理势在必行。
2010年,花牌村土地整理项目立项,确定了政府引导下,以农民为主体,自主、自愿、自治的原则。“以组为单位,14个组共选出了14名股东代表,召开股东大会,选出了议事会和监事会成员。”村支书闵长虹说,村上在900多户村民中进行了民意调查,结果80%以上的村民都赞成进行土地整理。
一块 “郫县花牌资产管理有限公司”的牌子在村里竖了起来,当时的村支书兼任公司董事长。公司成立的目的,就是用市场化手段实施土地综合治理。
公司刚一组建,就面临着“没钱”的尴尬。“就连公司注册都没有注册资金。”
钱从哪里来?“第一批报名的407户农户拥有488亩土地,经过确权颁证取得了《集体土地使用证》,以‘小证换大证\’的方式,通过担保公司向银行抵押融资。”闵长虹说。
经过评估,488亩土地获得银行贷款2.35亿元,其中1.03亿元用于农民新居建设、基础设施配套、院落改造等。
“村上提供了两种建房模式,一种是统规自建,每人补贴2.6万元,一种是统规统建模式,按每人35平方米的标准建房。”60多岁的村民肖传秀说,几份户型设计图在村民面前排开,房子怎么建,村民说了算。
肖传秀一家最终选择了统规自建的模式,花费12万余元建起了170多平方米的二层小楼房,一家三口得到了7.8万元的建房补贴。与此相对应,肖传秀家需要放弃1亩多的宅基地,进行土地整理。
“一期工程共153户,其中100户为统规统建,53户为统规自建。”闵长虹介绍,据测算,通过土地整理,花牌村可多出500亩土地。
腾出的土地撑起“产业大旗”
搬进了新房,肖传秀觉得,“幸福来得太突然。”
“屋里屋外都整洁干净,水电气三通方便快捷。”更让肖传秀觉得踏实的,是她细算的一笔账:家里的3亩多土地租给一家花木公司,每年能获得350公斤稻米和350公斤小麦的租金收入,儿子在村上的资产管理公司工作,女儿在外打工,算下来,每年的家庭收入要比以前多1万多元。
相比于肖传秀的小账,闵长虹心里有“大算盘”。“土地整理以后,农民不能坐在新房里无所事事。要获得持续发展的动能,必须要有产业支撑。”随着土地整理接近尾声,资产管理公司的“重头戏”转移到土地规模经营和发展现代农业上。
在花牌村村头,一块“粮油规模经营基地建设项目”的牌子立在田间。这是花牌村通过土地整理后引进的高端农业产业项目。项目流转土地500余亩,由合作社进行统一耕种和统一经营。
“农民可以收取土地流转费,也可以在项目上打工。还可以以承包地入股,年终享受分红。”闵长虹说。同时,村上还引进了一家德惠股份有限公司,流转土地400余亩,发展有机农业。
土地整理的指标则挂在了相邻的红光镇,双方将共同完成城镇规划区的建设。花牌村剩余的银行贷款资金也将投入其中。而整理出来的土地,则以每亩35万元的价格,由县平台公司进行收购,得到的收益用于偿还银行贷款,“如果有结余,还可以进行二次分配,或者作为集体资产,开展项目经营。”
根据相关政策,多出的500亩土地中,村上可以预留5%,即20余亩土地。如何用好这部分土地,成了村上领导班子深入思考的问题。
“我们的考虑是从事经营性产业。比如配合当地的孝女文化发展产业,目前这方面的规划还在制定中。”闵长虹说。
新闻推荐
——一个农民亲历的统筹城乡改革(一)[编者按]成都统筹城乡改革的实践正在极大地改变着我们对于城市和乡村的传统印象。过去十年间,这个城市发生了什么?是什么力量使成千上万个普通村庄发生如此翻天覆...
郫都区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郫都区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