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镇“变色”记
从黑煤白灰的“黑白照”到五彩繁花“彩色照”——
□本报记者 夏丽莎 张守帅 蒋君芳
天气越炎热,张忠贵的生意越火爆。6月16日,彭州通济镇姚家沟沟口,樱花林茂盛生长,他参与投资的颐养院掩映其间。暑期逼近,客房预订情况显示,姚家沟的避暑魅力有增无减。
这条沟名气不大,但对张忠贵意义非凡,可以说承载了他家两代人的事业——十年前,其岳父杨再发在沟内开煤窑;十年后,他在沟口搞旅游。
沟还是那条沟,但从煤窑到樱花,模式切换,洗亮了通济镇的色彩:挖煤矿、烧石灰造就的“黑白”世界,被生态经济的斑斓色彩所取代。
不过,放在时间长河中看,通济镇转型绝非这么简单和浪漫。资源型小镇——农业小镇——旅游小镇,其间既充满现实的“骨感”,也不乏偶然因素激发的活力,显现出新型城镇化的复杂性。
但通济镇至少证明了一点:坚持绿色发展理念不动摇,“你若盛开,芬芳自来”。
“黑白照”记忆
姚家沟、花溪沟、麻柳沟——通济镇的这三条沟,都因水而成。但即使已经过去了十多年,镇统筹办主任罗斌仍对三条沟的水流色彩记忆犹新:姚家沟、花溪沟的水黢黑黢黑,麻柳沟的水浑白浑白。
黑,来自全镇的68个小煤窑;白,源于镇里的168个石灰窑。这还不是鼎盛时期的统计,也未包括非法开采的部分。通济镇的所有五条河,由此条条“黑白分明”。
在镇上工作过的一位老干部形容当时的场景:到处在开矿,粉尘弥漫,建筑、植被、道路都像被“霜”打了一样,只不过,这“霜”是灰色的,“生活在那里的人感觉从没洗过脸。”
“可以说,拍张照出来都是黑白的。”罗斌说,黑白中还夹杂了一点“红”,那是7个砖厂带来的。每逢下雨,砖厂就成了“红流”的策源地。
煤炭、石灰、红砖、砂石,通济镇作为资源型小镇的特征突出,这给少年时的罗斌留下了不快的记忆,“路被重车碾得稀巴烂,同学都不愿来,都不想吸一鼻子灰。”
2007年,彭州宣布整体退出煤炭产业,这个资源型小镇不得不转型。湔江和白鹿河都流经通济镇,上游的两个镇分别提出要建设生态旅游名镇和法式风情小镇,通济镇怎么办?“通济镇是交通要冲,去龙门山和白鹿都要经过这里。当时也想转型旅游业,提出建设‘汉唐古镇\’。”罗斌说,不久,“5·12”汶川特大地震将小镇摧毁。在灾后重建中向新而生时,小镇居民也都对此怀揣期待:两三年时间,场镇规模从一条街扩展至九条街,近七成的家庭修建了临街铺面,通济场社区可对外出租的铺面超过600个。
但这些村民们负债修建的住房、铺面,并没有凭借旅游发展“赚得盆满钵满”。尽管修建川西旅游环线彭州段大大改善了彭州到通济的出行条件,“但通畅是通畅了,游客都奔着龙门山、白鹿去了,通而不留啊!”社区主任张洪斌很郁闷。
通济镇人口3万人,三分之一外出务工,仅靠当地群众显然无法拉动场镇消费。张洪斌只有眼看着一个个铺面闭门歇业,甚至免费都没人租。
没有旅游资源依托,贸然向旅游小镇转型,通济镇没能改变“黑白”底色。
向群山“还债”
虽然不是通济镇人,但张忠贵同样对那里无比熟悉。因为岳父杨再发此前开矿姚家沟的缘故,他没少往沟里跑。
不过,翁婿俩的“富矿观”全然不同。在张忠贵看来,姚家沟海拔比龙门山低,夏天同样凉爽,冬天却相对暖和,全年都适合做旅游。
2010年春天,张忠贵说服杨再发,与几个投资人一起再次来到姚家沟考察。两三年时光静悄悄过去,灌木疯长,山体裹上浓浓的绿装。
大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让最有信心的张忠贵都感到意外。尽管2000年前后实施了退耕还林政策,但还是常有大批挺拔的树木被村民偷偷砍伐,卖到小煤窑做坑道支撑柱。他们退出姚家沟时,山体植被一片斑驳。
“确实很心痛,当时漫山遍野基本看不到大树。”姚家村村文书姚思敏说,彭州禁止开采矿山后,躲过劫难的树木又开始生长,村民种植的积极性也大大提高。
张忠贵也决定种树。山间迎风招展的野樱花给了他启示——他要在这里大量种植樱花树,把昔日的黑煤沟,变成樱花谷。
这当然不是公益之举。沟内13公顷的樱花种下去,沟口张忠贵跟他的投资伙伴兴建的颐养院也开了工,“掘金”夕阳产业。
彼时的通济镇,正走一条纯现代农业的产业之路,镇上成片规划种植雷竹。但“利用群山做文章”的思路一直没有放弃。姚家沟的樱花,坚定了他们打造“花海小镇”的决心。
“姚家沟种樱花,花溪沟种红枫,麻柳沟种芙蓉,三条沟三个特色。”罗斌说,新津花舞人间、龙泉驿桃花故里、葛仙山梨花坪等成功案例,都给了他们信心。
当前的姚家沟,村民房前屋后、道路沿线,但凡有空地,都被栽种了樱花,数量接近10万株。
姚思敏想想都忍不住笑,“以前砍树都阻止不了,现在种树都搞不赢,真是思路变了。”
偶然与必然
去年5月,通济镇忽然就“火”了。河滩边上,游客车辆排行了几公里远;场镇上一家卖鹅肉的坚守者,守得云开见月明,一天卖掉2000只油烫鹅。
吸引游客的,是60多公顷河滩地上盛开的繁花。
张洪斌觉得,这机遇来得很“偶然”。这件事,又与退出资源型产业息息相关:2011年底,彭州“重典”治理砂石行业,关闭了辖区内全部57家砂石企业,拆除所有生产机具设备,停止一切生产经营活动。湔江通济镇段的60多公顷河滩地因此被清理出来,闲置了一段时间。
在彭州市“清除杂物、广种鲜花”的策略指导下,去年初,通济镇动员村民,把河滩平整,播撒上格桑花、非洲菊和满天星等鲜花种子。
种子撒得近乎“粗放”,此后的长势镇上也没有刻意派人管理,因此,很多村民都没把这片花地当回事。
到了5月,盛放的花海攫住了过路游客的目光。在此后的口口相传中,这片茂盛且接近野生状态的花海,被称作大成都的“俄木塘”(红原县有名的草原花海)。
常年为场镇人气愁烦的张洪斌,这下眉头舒展:人气“一下子”就爆棚了。“从去年到现在,600个铺面只剩下三分之一了,越临近花海越好租。”张洪斌说,场镇上的餐馆保守估计增加到了近100家。
最先种花的是天生桥村。张洪斌见势发动通济场社区的居民到通济大桥另一侧去种,大伙积极性高涨,场镇上租房子的商家多起来,无疑成了最好的“动员令”。
张忠贵樱花种得早,受益也早。颐养院去年建成营业,体验过的游客积极给他宣传,以致于到后来,周末房间要提前预定。
利好不断。据罗斌介绍,镇上正在勘探温泉,目前打了2000米深,预计2500米将寻觅到温度适合的泉水,兴建温泉酒店的事宜推进顺利。
他认为,通济镇的城镇化探索,起步于失去资源,“挣扎”于寻觅资源,转身于再造资源,无论怎么说,根本上还是用较长的时间重塑了生态本底。
通济镇终于步入欣欣向荣的上升空间,“一片海、三条沟、十处景”的旅游规划显得那么顺理成章,其间的艰辛,过来人不会忘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冯超颖)8月13日,“2016年彭州市小鱼洞镇第三届冷水鱼品鉴活动”正式启动,以“湔江活水源,龙门冷水鱼”为主题,目的在于交流冷水鱼旅游美食文化,促进区域产业发展,塑造山地旅游典范,打造统筹城...
彭州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彭州市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