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成都师范学院助力中小学校发展

四川日报 2012-11-14 17:28 大字

□周宁 陈钰萍 本报记者 江芸涵

金秋的一天,成都市彭州通济镇蓝天小学像过节般热闹。在开展第二课堂“我要飞”航模比赛活动中,形态各异的航模在欢笑声中一一放飞……这是成都师范学院开展“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项目活动中的一个场景。

2010年9月,成都师范学院启动了“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项目,旨在大力提升地震灾区、革命老区、民族地区中小学管理水平和教育教学质量。通过“院校合作”,帮助这些学校诊断办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改进意见,在提升内涵、促进可持续发展方面积极探索、大胆创新。

摸清基本校情 突破发展瓶颈

“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项目开展两年来,以成都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曹子建、项目首席专家姚文忠教授为首的50多名专家、教师,先后深入四川省近20所中小学,以学校管理、课堂教学、教研活动为三个主要诊断与指导方向,从学校改进目标的制定入手,在其已有的教学经验上寻找实现和达到目标的合适途径和方法,围绕落实常规管理、课堂教学、学生活动开展的合理性、教师的教研活动、学校的文化景观等五个方面推进学校诊断建设。

项目组老师帮助通济镇蓝天小学诊断办学中的实际问题,形成了《彭州市通济镇蓝天小学发展和建设方案》。项目首席专家姚文忠教授认为:“项目学校在指导和帮助下,摸清了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通过诊断方案,大多数找准了突破口,破除了发展瓶颈。”

绵竹拱星小学是一所农村小学,专家组为其制定了着眼于学生的和谐发展、自主发展、个性发展、关注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和能力的形成、创建有特色的农村小学的发展目标,提出改革重教轻学,让学生“问”起来、“动”起来、“灵”起来,让课堂“活”起来。

联系优势资源 提升教师技能

“学校发展诊断与建设项目拉近了高校与基础教育学校的联系,迎合了中小学的师资建设和教育教学改革发展的现实需要。”成都师范学院党委书记曹子建说。

项目组为项目学校教师创造走出去、开眼界、转观念的机会。联系成都市一流学校的骨干教师和教育专家开设讲座;让项目学校与成都市强校结对,开展同课异构、教研讨论等活动,提升了项目学校教师的课堂教学能力。

同时,学院还利用自家中小学教师职业技能培训基地的现代化先进条件与强大师资力量的优势,对项目学校的年轻教师进行培训。

针对项目学校科研能力薄弱的问题,项目组对学校教师进行了针对性的培训。姚文忠先后为南江县的校领导和骨干教师作了“校园文化建设的思路和方法”等讲座,对南江县二小的省教育科研重点资助金项目《学校文化的深度建构研究》进行全程指导。

据悉,该项目实施已经进入第二阶段,开始将研究对象扩大到四川省农村薄弱学校,正在积极研究适合广大农村学校的教学、管理模式。

新闻推荐

创新村官选拔机制 彭州培养“准支书”

一场始于半年前的村级后备干部公开选拔,让彭州市濛阳镇的每个村(社区)多了一张被称为“准支书”的新面孔。记者4月10日获悉,经过半年时间上岗实习,目前仅有2人退出,剩余31人能否如愿当选,还要取决于今年...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