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汛期已经结束回顾银厂沟泥石流暴发却无一人伤亡的奇迹

四川日报 2012-10-17 17:39 大字

汛期已经结束,回顾“8·17”银厂沟泥石流暴发却无一人伤亡的奇迹,其中有哪些不为人知的细节?又能给往后的防汛减灾带来哪些有益启示?

□本报记者 刘星

汛期刚刚过去。

10月9日,记者驱车来到成都彭州市银厂沟景区。在海汇桥,漫天的白色泥沙从眼前一直铺满整个山沟。几位村民在海汇桥周围辨认着往昔熟悉的地方:“你脚底两米以下就是景区停车场。那是老李家的房子,原来三层,现在被埋得就剩一层啦!”

九峰村村民告诉记者,8月17日18时至18日凌晨,银厂沟景区遭遇50年来最大暴雨,12小时降雨量达247毫米,引发多处山洪泥石流和山体滑坡,交通、通讯、电力、供水中断。老李家的房子就是被泥石流埋掉的,那些白色泥沙就是泥石流过后留下的印迹。值得庆幸的是,在灾害降临前,“所有人都安全转移了,没有一人伤亡!”

6小时,两次组织群众主动避险,紧急疏散转移15000余人,临时安置8000余人,成功避免1200人因灾伤亡。但很少有人知道,在泥石流到来之前,当地不少村民并不相信——泥石流会真的来到。

回首“8·17”那生死一线的瞬间,我们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启示 :

1

“狼来了”还得坚持喊

宁愿听避险骂声,也不听受灾哭声

“哪个相信有泥石流来嘛!”九峰村村民回忆,8月17日,银厂沟虽然说不上阳光明媚,但天气看上去非常好,光线亮堂,可见度高。

当天下午,在银厂沟海汇桥,1000多名游客正耍得高兴,但彭州市龙门山镇却收到了预案启动的命令。“只要预计12小时内有50毫米降雨量或24小时内有70毫米降雨量,我们就要启动四级响应,疏散群众。”龙门山镇镇党委书记郑雨露表示,得到指示时他心里也没底。

“此前一次启动应急预案前,我打电话给郑雨露,问他天气如何,他说大太阳嘛。”彭州市应急办副主任汤发明说,从今年汛期到8月17日前,龙门山镇已经启动四次应急预案,四次疏散群众,其中三次并没有下雨,一次只下了小雨。

“每次都说‘狼来了\’,但喊了四次也没见着狼的影子,大家都疲了。”不少村民说。

“宁愿听避险骂声,也不听受灾哭声。”政府对防治地灾工作始终重视。早在汛期来临之前,成都市分管领导就专门召集成都市山区乡镇主要负责人开会。“领导反复强调,汛期只要你们这16个沿山乡镇安全了,成都就安全了。”郑雨露说。

因为重视,每次要求启动响应,龙门山镇干部群众都认真执行。今年5月9日,按照省委、省政府的统一安排部署,龙门山镇银厂沟景区还举行了大规模的防灾应急大演练,医疗卫生、通讯电力等13个科目均进行了演练,当地群众全部参加,参演人数近3000人。当时演练的主战场就设在银厂沟海汇桥。这恰巧也是“8·17”泥石流冲出泥沙最大的一个点。

启示 :

2

我们对泥石流的认识还需深化

泥石流过后,不少此前认为不会发生地质灾难的地方也暴发了泥石流

“别开玩笑了,这天哪是要下大雨的啊?”

“到时候再说,我们还吃着饭呢。”

“游客望着天说我们这里是安全的,我们这里还有汽车,人走了车掉了咋个办。我们也觉得老转移影响生意,尤其是人家正吃着饭连钱都还没付。”银厂沟罗源山庄的老板老罗清楚地记得,8月17日下午,望着刚端上来的美味佳肴,疏散工作并未得到游客们的理解。

这一天,银厂沟景区有15000余人,其中游客13000余人,当地群众及务工人员2000余人,分布在50余平方公里的狭窄山区内。而在此后几乎全部淹没的海汇桥,就有1000多游客。

当天下午,海汇桥先后4次拉响防空警报,声音响彻山谷,反复告知游客和村民撤离。同时,通过短信平台向镇村干部、地灾隐患点监测员、应急民兵等300多人发布指令,集结力量帮助群众和游客转移。

镇村干部全体出击,展开疏散总动员。游客担心财物受损,他们就登记汽车、电器等财物,落实专人看护。碰到个别态度强硬、拒不转移的人员,则实施强制转移。饭吃完了,老板钱还没有收,他们就承诺补偿商家、帮助支付饭费。

经过4个多小时努力,地灾预警信息已全面覆盖景区临灾人员,游客陆续撤离景区危险区域,离开龙门山镇。

8月17日傍晚,银厂沟的雨下得淅淅沥沥。郑雨露询问在当地生活了几十年的九峰村支部书记彭资贸:“老哥,你说这次会下大雨么?”彭资贸听着轰轰的水声说:“这盘是资格的!”

果然,此后泥石流从银厂沟各个沟口冲出,原来几米宽的沟口被堆积物冲出了几十米宽。泥石流后,国土部门勘测,除了此前确定的地灾监测点,不少认为不会发生地灾的地方也暴发了泥石流。“不论是在天气预测还是地灾预测方面,人们对泥石流的认识都由此前进了一步。”汤发明表示。

启示 :

3

应急演练为实战胜利夯实基础

镇政府与供电单位紧密合作,“倒灌”输电挽救了一位老人

在转移过程中,一位老人让大家十分牵挂。

这位老人是华西医院退休教师,患有心脏病和肺气肿。听说银厂沟清静,老人便和老伴儿带着氧气管和制氧机来到这里。泥石流发生后,电力中断导致制氧机无法工作,老人的氧气罐只能支撑非常有限的时间。

要重新恢复供电还需要相当时日,这位生命垂危的老人却等不得。怎么办?

镇村干部和村民们决定用担架将老人抬到有发电机的农家乐。柴油发电机的轰鸣声在山谷中回响,柴油一点点减少。

银厂沟景区自身有供电站,主要负责提供上网的电力,要用电必须通过彭州供电局电网。但经检查,银厂沟内的供电站发电设备受损大,线路受损较少,彭州供电局电网线路反而受损较大。如果要依靠维修电网来恢复供电,显然时间较长。但如果要依靠供电站线路供电,一是没有电力来源,其次也不符合“一个区域只允许一个供电许可证”的要求。

生命高于一切!龙门山镇与供电局磋商,双方很快达成一致,通过“倒灌”的方式恢复应急供电:电网供电,供电站提供输电网络。经过13个专业维修人员一整天的协作,景区终于恢复了应急供电。此时,老人已经依靠柴油发电机两天了,几乎没剩多少柴油了。

其实,早在汛期到来之前,龙门山镇就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他们购买了价值3万余元的肥皂等小礼品,随机询问村民防灾减灾知识,答对的就发一块肥皂或毛巾,绝大部分村民都掌握了几项应对自然灾害的基本知识。在几次启动响应的过程中,他们也逐步规范了疏散路线。“村民都懂起了,在17日那天比较配合,还和我们一起劝游客撤离。”郑雨露说,“尤其是那次全过程全要素的演练更是让应急救援能力进一步提升。”

“此前我们想到了各地各部门的应急机制,包括应急电力抢修方面的配合。经过几次演练都认为比较全面了。在实战中,倒灌的合作机制虽是灵机一动,却起了实效。实际的经验很宝贵,能进一步完善此前的应急预案。”汤发明说。

启示 :

4

防灾呼唤现代技术设备

通讯设备“发烧友”来了,他们缩短了600多人的逃生之路

持续的特大暴雨让山沟洪水暴涨,从上游冲下来的堆积物在漩涡中猛烈撞击,在黑夜里激起火光。考虑到有可能引起大面积山体滑坡,暂时避险的上万名群众需要二次转移。

在彭州市各级党员干部、公安干警、武警及消防官兵等2000余人的努力下,8月18日凌晨,一条由“绳索”搭建的临时山路通道连夜抢通,8000多名游客和2000多名群众成功地二次转移到安全区域。

这时,电通了,路却没有通,山里还有659名游客被困。糟糕的是,这些信息无法与山下沟通,因为通讯也中断了。

此前,龙门山镇已经备下了多部对讲机,重点监测点和主要镇村干部都人手一部。“但是,对讲机的传输范围只有1公里多,再远就无法听清楚了。我当时跟600多名游客在一起,如何与外面的人取得联系?成为必须解决的问题。”郑雨露说。

最古老的烽火台照亮了大家的灵感。按照每隔1公里1个人的顺序,10多个监测员立即连成“烽火台”,从被困人群一直延续到银厂沟沟口,受困情况通过对讲机从一个监测员传到另一个监测员……最后一棒是25岁的大学生村官袁玲。她要将对讲机得到的信息通过电话告诉外界。

但是,靠近大山的银厂沟沟口,对讲机能接受到信息,手机却无法拨打出去。她只得先在靠近山里的地方等待对讲机传来信息,再跑步到1公里外拨通手机将信息传到外界。然后,再跑步1公里回到沟口,通过对讲机将外界的信息传到山里。这一天,她来回多次,在山里跑了十多公里。

8月19日,这样的“人肉烽火台”终于告一段落。来自成都的一支志愿者队伍翻山越岭来到了被困人群中。“他们都是通讯设备的发烧友,成立了一个通讯应急大队。他们的对讲机能够直接传输十多公里,再也不用人来回跑了。”郑雨露说。

通讯的便捷加快了山里山外的援救工作。8月19日,最后一批659名游客在100名抢险救援人员的护送下,成功转移至安全地带,被困人员全部脱险。

“此前我们只考虑到通讯器材的数量,绝大部分监测员和主要镇村干部都配备了对讲机,希望在关键时候仍然能结成一个通讯网络。这次遇险提醒我们,还要考虑通讯设备的联络范围。我们正在跟上面争取,希望能配备更好的通讯设备,这样碰到情况心里就更有底了。”郑雨露说。

(本文图片均由龙门山镇政府提供)

新闻推荐

彭州市实施行政效能告诫制度一年 “黄牌”告诫后 提醒谈话“一把手”

□本报记者张守帅2月16日,春节假期后上班第一天,彭州市纪委、市监察局兵分几路对各乡镇、各部门开展明察暗访,督查节后以及节日期间值班、公车使用等情况。去年此时,媒体曝光彭州3个单位工作人员上班...

彭州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彭州市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