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家乡事,品故乡情


指导思想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

四川日报 2012-05-17 18:48 大字

指导思想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等重大机遇,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

奋斗目标

今后五年,要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新跨越。“三个翻番”,即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

“五个提升”,即产业实力显著提升,构建起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匹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结构性转变;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巩固和扩大承接重大产业转移、直接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在中西部地区的领先优势;发展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历史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全省保持和谐稳定。

发展之路

坚定不移走跨越提升的发展之路,努力走在科学发展前列。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区域发展竞争新优势。坚定不移走“两化”互动的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四川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走富民和谐的发展之路,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管理水平。

解读

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

科学发展 跨越提升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解读之二

□省委政研室 唐力

科学发展是当今中国的时代主题。跨越发展是当前四川的时代使命。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四川省今后五年发展的总任务总要求,指明了奋斗的方向和发展的路径。报告提出的这一总体要求,凸显了省委准确把握历史方位和发展大势的宽广眼界,是科学发展观在四川的具体实践,与省委九届四次全会确立的总体取向一脉相承,与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紧密衔接,凝聚各方智慧,体现群众愿望,内涵十分丰富。

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四川立足历史新起点、把握发展新特征的必然选择。科学发展是四川跨越提升的根本要求,跨越提升是四川科学发展的突出体现。当前,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深刻调整,国家实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扩大内需、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经济区等重大战略,四川综合实力极大增强,正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关键期,具有了实现跨越提升的基础条件、重大机遇和内在动力。朝着这一总体要求确定的方向阔步前行,就一定能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新四川的步伐。

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四川找准着力方位、确定更高目标的根本指南。找准着力方位,必须抓住四川省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集中力量解决事关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确定更高目标,就要突出主题贯彻主线,体现跨越提升特点。报告确定的今后5年发展目标,既包含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等量的目标,也包含产业实力、城镇化水平、开放水平、发展保障能力、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五个提升”等质的目标,体现追赶跨越的信心决心,符合全面协调可持续的要求,坚持了好与快的统一。

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实现跨越提升,是四川追求更好质量、谋求更优发展的基本路径。追求更好质量、谋求更优发展,必须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增添发展动力活力,优化结构布局,坚持发展为民目的。报告鲜明提出,要坚定不移走跨越提升的发展之路,努力走在西部科学发展前列;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区域发展竞争优势;坚定不移走“两化”互动的发展之路,努力奠定四川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坚定不移走富民和谐的发展之路,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管理水平。这“五条发展之路”和“五个努力”,正确处理了速度与质量、内力与外力、工业与农业、城市与农村、富民与强省的关系,是对基本路径的深刻阐述,是四川实现更大更好发展的关键举措。

坚持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跨越提升,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而奋斗,顺应群众期待,符合发展实际,必将凝聚起全省上下抢抓机遇、共促发展的强大合力,推动四川取得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更大成就,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

报告摘要

推动一个时期的发展,必须顺应发展大势,踩准时代步点。我们要坚持发展是硬道理的战略思想,清醒把握历史方位,抓住发展主要矛盾,科学确定今后一个阶段的执政使命。

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阶段来看,四川正迎来大有可为的重大机遇期。世界经济政治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和平、发展、合作仍然是时代潮流,我国经济在较长时期内仍将保持平稳较快发展。国家着力于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战略和扩大内需战略,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经济区,国内外重大产业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蕴含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全国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出现新的变化,西部快速发展的态势已经显现。四川经过近几年的加快发展,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要素集聚和扩散能力、产业吸纳和承载能力显著增强,正在成为国家新的开发开放前沿和重要经济增长极。我们必须立足新的历史起点,科学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抢抓新的发展机遇,奋力推进发展新跨越。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四川蓄势而发,处于工业化城镇化的加速期、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攻坚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期。建成西部经济发展高地,是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和“十二五”发展的奋斗目标,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在四川的具体体现。确立这一发展定位,是把四川融入全国经济格局、纳入全球发展视野的战略审视,是实现四川在更大范围整合资源、推进跨越发展的迫切需要,与国家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对四川的定位相一致,与推进我国内陆地区开放战略对四川的要求相切合,将使四川发展成为我国西部地区最重要的经济增长极,成为西部最具聚集、辐射和带动效应的区域经济中心。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我们已经朝着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迈出了重要而坚实的步伐。我们要统筹当前和长远,坚定信心,奋发有为,坚持“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着力打造“一枢纽、三中心、四基地”,加快建设西部产业发展高地、科技创新高地、内陆开放高地和人才聚集高地,开启四川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新征程,奋力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

今后五年,全省工作的指导思想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新形势新任务,抓住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建设成渝经济区和天府新区等重大机遇,突出科学发展主题和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主线,深入实施“两化”互动、统筹城乡发展战略,深入推进改革开放和自主创新,全面加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以及生态文明建设,不断提升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和全面小康社会打下具有决定性意义的基础,加快建设富裕民主文明和谐的新四川。

今后五年,要集中力量解决一些事关发展全局和长远的重大问题,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努力实现“三个翻番”、“五个提升”的奋斗目标,在科学发展的轨道上推进新跨越。“三个翻番”,即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城乡居民收入实现翻番。“五个提升”,即产业实力显著提升,构建起与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相匹配、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结构优化升级;城镇化水平显著提升,实现城镇人口超过农村人口的结构性转变;开放水平显著提升,巩固和扩大承接重大产业转移、直接利用外资和对外贸易在中西部地区的领先优势;发展保障能力显著提升,交通、水利、能源等基础设施条件实现历史性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持续好转;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显著提升,民主法制建设更加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更加健全,基本公共服务能力全面增强,全省保持和谐稳定。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跨越提升的发展之路,努力走在科学发展前列。牢牢抓住经济建设这个中心,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突出主题贯穿主线,坚持在加快发展中促转变、在加快转变中谋发展,提高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可持续性。抢抓科技创新和产业演进带来的新机遇,大力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推动发展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把“巩固扩大优势、走在西部前列”作为努力方向,使四川成为西部最具发展活力的地区,巩固和提升四川发展的领先地位。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改革开放的发展之路,努力打造区域发展竞争新优势。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改革方向,坚决破除一切妨碍科学发展的思想观念和体制机制弊端,努力在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上取得新突破。把改革与开放统筹起来,深入实施充分开放合作战略,坚持拓展视野、敞开大门,面向世界更加广泛地开展交流合作,在更加广阔的领域里寻求发展机遇,以开放聚集更多发展要素,变内陆盆地为开放前沿,不断拓展发展空间。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两化”互动的发展之路,努力构建四川现代化的基本框架。大力推进新型工业化,突出工业特别是制造业的核心地位,发展实体经济,加快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在西部乃至全国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以新型工业化为主导推进新型城镇化,做到“两化”时间上同步演进、空间上产城一体、布局上功能分区、产业上三产融合,使重大产业发展空间分布与城镇体系空间结构相协调,形成工业化带动城镇化、城镇化助推工业化的发展格局 。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在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的进程中,必须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坚持把“三农”工作放在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不断夯实农业基础地位。把握未来城乡发展的形态和走势,形成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和新农村相互衔接、架构合理的城乡空间布局。实施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加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力度,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构建现代城乡新形态。

我们要坚定不移走富民和谐的发展之路,努力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和社会管理水平。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城乡人口结构的深刻变化,更加重视加强和改进社会治理,积极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主动解决社会转型中的矛盾和冲突,建立适应现代化发展趋势和要求的现代社会管理体系。处理好富民和强省的关系,着力改善民生,更好地保障人民的经济、政治、文化权益,不断提高社会文明程度,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和谐发展。

宏伟目标,承载着全省人民新的期待,描绘了四川发展的美好前景。今后五年,四川必将在科学发展的道路上取得更大成就,加快向全国经济强省迈进,人民生活一定会更加美好!

代表原声

跨越提升离不开充分开放合作

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省发展改革委主任 唐利民

报告提出,今后五年,四川要实现全省生产总值、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和城乡居民收入“三个翻番”,产业实力、城镇化水平、开放水平、发展保障能力、社会建设和管理水平等 “五个提升”。

作为一个地处西部内陆省份,长期以来,人口多、底子薄、欠发达、不平衡依然是我们最基本的省情。要实现省委提出的宏伟目标,在我看来,最重要的一点,离不开充分开放合作。只有充分开放合作,才能始终和当今世界最前沿的科技、理念、趋势保持一致,与时代同步;只有充分开放合作,才能看到自身与世界最先进地区的差距,增强内生动力;只有充分开放合作,才能获得更多的资金、人才、技术;只有充分开放合作,才能充分参与国际竞争,保持活力,提升发展水平。实施充分开放合作,需要我们进一步转变观念,将“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夯实基础,打开通道,进一步降低门槛,实现省内与省外,政府和民间的充分合作。

全力推动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省交投集团总经理、川高公司董事长 高淳

聆听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我倍感振奋。作为交通战线的一名成员,我想从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方面,谈谈自己的感受。

目前,全省建成和在建高速公路总里程约为6500公里,至“十二五”末,在建任务将全部完成。届时,高速公路将覆盖全省21个市、州和80%的县,基本解决“蜀道难”问题。

就省交投集团而言,我们今年将继续发挥交通建设主力军的作用,在全省范围内建成1122公里的高速公路,确保实现省委、省政府提出的两个“1000”目标——通车里程超1000公里,完成投资超1000亿元。至今年底,全省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将超过4000公里,岷江航电综合开发项目也将在下半年启动,全力推动下一步的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

希望盘活更多资源

省第十次党代会代表、彭州市军乐镇银定村党支部书记 张乐付

这几年,四川实现了跨越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我们既是发展的见证者,更是发展的受益者。我们村和众多地震灾区的农村一样,发生脱胎换骨、翻天覆地的变化。

省第十次党代会报告不仅给了我们加快发展的信心,而且具体指明了路径。我们村借助灾后恢复重建,在统筹城乡发展上大大地向前走了一步,通过一系列改革,老百姓手中的资源初步具备了变为资产的基础,老百姓都希望进一步打通渠道,消除障碍,盘活更多的资源。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要坚定不移走统筹城乡的发展之路,努力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同时提出,将着力破除城乡二元分割的体制性障碍,构建现代城乡新形态。我深深地感觉到,四川农村正在迎来跨越发展的好机会,农村在四川发展大局中的地位正越来越重。具体而言,农村基础设施配套将更齐全,公共服务功能将更完备,产业支撑能力将更强化,更重要的是,目前面临的很多体制机制问题将在更高层面得到解决,农村内生发展动力将被大大激活。

(本报记者 梁现瑞 胡彦殊 李秋怡 整理)

各界回应

心不远,地就不偏

成都高新区发展策划局局长、经济学博士 汤继强

从发展的外部环境和自身发展的阶段来看,四川迎来大有可为的重大机遇期。国内外重大产业加快向西部地区转移,实施区域协调发展,深入推进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建设成渝经济区、天府新区,都蕴含着重大的发展机遇。

从发展势头来看,2007年四川省GDP首次突破1万亿元,2008年到2011年,全省经济总量4年翻了一番,突破2万亿元。这种发展惯性也将推动全省大发展、大跨越。未来5年,只要四川省进一步整合资源,科学把握发展阶段性特征,脚踏实地真抓实干,就能抢抓新的发展机遇。

谋划未来,首先要抓住产业兴川不动摇。产业是一个区域发展的生命线,要一以贯之地抓产业。其次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动态调整工业化城镇化的步伐和路径。第三,要加快西部综合交通枢纽建设,突破地理区位劣势,区位既是现实,更是心态,心不远,地就不偏。

立足特色资源发展产业

北川羌族自治县县长 瞿永安

震后4年来,北川已脱胎换骨。站上新的历史起点,北川跨越振兴之路该如何走?答案是,立足北川特色资源,统筹兼顾推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在工业发展上,我们通过推进“工业强县”战略,初步构建了北川的工业体系。依托北川经济开发区,全力推进农特产品加工、特产文化旅游产品、电子配套、石材加工等产业发展壮大。

在发展旅游产业方面,我们正在深度挖掘禹羌文化、感恩文化的独特内涵,提升北川“大禹故里,中国羌城”的新形象,把北川打造成为国际知名、国内一流的综合性旅游基地。

在特色农业发展方面,我们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建设茶叶、魔芋、猕猴桃、中药材、特色经果林等现代特色农业产业体系,并引进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进行深加工延长产业链,提升农业专业化、标准化、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藏区的明天会更好

甘孜州乡城县尼斯乡党委书记白雪峰

报告中提到的奋斗目标和发展路径令人振奋,大家对未来的生活充满期待。

过去五年也是科学发展的五年。作为一名普通的基层藏族干部,我亲身见证了这种变化发展。从藏区“三大民生工程”,到新农村建设、农田水利建设、扶贫等等,很多项目在藏区实施。随着这些项目的完工,藏区的基础建设搞好了,路通了,房子修好了,孩子上学读书了,农牧民生活也有保障了。

我们相信,藏区的明天会更好。未来五年我们乡将大力发展蓝莓产业。目前,乡里的蓝莓已试种了两年,种植效益比传统作物青稞、小麦的效益高。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产业将全面铺开,初步的目标就是使群众收入翻番。

(本报记者 李秋怡 邹俊川熊润频 整理)

背景点击

2007年12月,省委九届四次全会明确提出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加快发展、又好又快发展的全省工作总体取向,确立了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战略定位和“一主、三化、三加强”的基本思路。

2008年7月,震后两个月召开的省委九届五次全会决定,坚持省委九届四次全会重大部署和奋斗目标不改变,坚持实现全省年度主要目标任务的决心不动摇,同时提出“五个结合”,变灾难为动力,变重建为机遇,变坏事为好事。

2008年8月,省委书记、省人大常委会主任刘奇葆在汶川地震灾后恢复重建专题培训班开班仪式上,提出“两个加快”战略——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

2008年10月,省委九届六次全会提出要在统筹城乡发展改革上取得重大突破,逐步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

2009年12月,面临国际金融危机引发的转型调整倒逼机制,当年省委经济工作会议提出,四川要在发展中促转变,在转变中谋发展。

2010年11月,省委九届八次全会在谋划四川省 “十二五”发展规划时提出,要把握西部大开发、扩内需、灾区重建和发展振兴、中央扶持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跨越式发展四大机遇,着力把基础做牢,把产业做强,把城市做大,把科教做优,把民生做实。

2011年7月,全省推进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工作会议召开,“两化”互动发展作为事关四川全局和长远发展的战略部署被提出。

2011年11月,省委九届九次全会提出要通过建设西部文化强省支撑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

新闻推荐

记者邹渠记者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从月

本报讯(记者邹渠)记者从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获悉,从8月17日8时至18日8时,四川省盆地西部和川西高原部分地方普降大到暴雨,降雨最强区域位于汶川地震重灾区。据初步统计,此次强降雨造成四川省2人死亡...

彭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彭州市这个家。

 
相关新闻

新闻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