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首家市级医院院史馆落成 让文化成为医院发展的源动力

家庭生活报 2022-03-22 10:36 大字

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史馆内景

家庭与生活报记者 白华宇 3月18日上午,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史馆在该院龙潭院区正式落成并向公众开放。记者了解到,该馆是全省第二个和成都市级公立医院的第一个院史馆,从筹备到建设成功总共花了3年时间。

该院史馆占地300平方米,记录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从1892年始建到如今全面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记者在院史馆内发现,该馆分为历史篇“百年仁济”、时代篇“逐梦前行”、文化篇“大医精诚”三大篇章,收藏了医院收集整理的珍贵影像、图文资料和文物,展现了该院作为西医入川之地,横跨近三个世纪的发展历史。

展品丰富充满历史和温情

据了解,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前身为加拿大基督教会医学传教士创办的“福音医院”,创始人为加拿大英美会传教士、西医医学家、华西协和大学开创成员启尔德先生,其妻启希贤女士同样作为医学专家,为我国西南地区妇科西医学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同时,该院是西医入川的原点以及四川红十字运动的发源地,也是四川省第一家红十字医院。

记者了解到,为了建设院史馆,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邀请到了四川大学历史文化学院的专家学者协助,经过前期筹划,于2020年初开始进行筹备和史料收集,其间有许多院史见证人主动提供各种物件:该院退休老医生杨世清主动递上了自己去北京开会时和毛泽东、周恩来等国家领导人的合影,回忆了自己在上世纪60年代参与抢救肉联厂烫伤工人霍德明的惊心动魄;作家马识途老先生的哥哥马士弘生前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住院时助听器不慎遗失,护士长张俊悄悄花5000元为其买了一个新的助听器,并“谎称”自己找到了,马士弘老先生离世后,这个助听器也被家属捐赠给了医院,如今被陈列在院史馆中;我国“友谊勋章”获得者、出生于成都市二医院前身“仁济女医院”的加拿大人伊莎白·柯鲁克曾多次回访医院,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她通过成都市红十字会向该院捐赠了抗疫物资和资金,其捐赠函也成为了院史馆的陈列品之一。

打造文化成为发展源动力

医院为何要花3年时间打造院史馆,留存和展现医院的历史和文化内涵呢?对此该院党委书记徐荣华解释道:“我们医院在130年的发展历程中,特别是成为人民医院以后,为民众服务的初心就一直没有变过,我们要通过院史馆,进一步让‘人民至上、生命至上’这种理念更加牢固扎根在每一个二医院人心中,形成一个催人奋进的无形力量。”

“四年前,通过深入研究,医院上下都认为,文化是一种精神源动力,是一种向心力和推动力,既然医院有如此深厚的文化底蕴,为何不挖掘出来,让它成为鼓舞大家奋勇向前、为患者鞠躬尽瘁的精神力量呢?”该院副院长王旭阳介绍说,院史馆成立后,院内职工能时刻在这里找到自己的来处,汲取精神力量,增强自己对医院和医务工作这份神圣事业的认同感,能调动大家在实际工作中发挥主观能动性,推动医院继续向前发展。

记者也了解到,院史馆是该院文化建设工程的一部分。该院院长周谦透露,医院将继续开展更多层次的文化建设,未来该院计划将医院历史文化凝炼成壁画、雕塑、地砖、沙盘等实景,让医院历史文化融入医院的每个角落,为医院高质量发展奠定思想基石。

新闻多一点

全球第一本“川英互译”教材

也诞生在这里

在成都市第二人民医院院史馆里,记者见到了一本几年前在成都各大书店的一本畅销书——《民国四川话英语教科书》。根据院史馆工作人员介绍,这本书基于民国时期的四川话-英语互译教材整理而成,而这本教材的作者正是成都市二医院创始人启尔德先生。

据介绍,启尔德和同事斯蒂文森在成都行医初期就因为和患者沟通不畅感到烦恼,为此他特地停业几个月专心学习四川话,为了帮助后来的教会人员较快学习四川方言,启尔德呼吁教会建立专门语言学校来开展培训,还亲自编写了一套四川话和英语对照的口语教材,并于1917年出版。这本书是全球第一本四川话-英语互译出版教材,涵盖生活的方方面面,不仅在当时方便了外国医生和我国患者的交流,还是四川方言的珍贵考据史料。

新闻推荐

倒计时不足100天成都吹响“大运会”冲锋号角

倒计时不足100天成都大运会颁奖吉祥物。3月18日,成都大运会倒计时100天,在东安湖体育中心举行了无人机灯光秀。成都大运会...

成都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成都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

 
相关推荐

新闻推荐